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奠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根据美国官方的数字,从1973年到1995年中期,美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而普通职工的实际小时工资却下降了14%。在80年代,所有的收入增额都归于上层的20%的职工,而其中1%占去了增额的64%。如果不以工资计,而以收入计,差距就更大,最上层的1%的人得到增长额的90%。总的趋势是,20%的上层家庭的收入不断上升,而下层20%不断下降,1993年前者是后者的13.4倍,打破了美国的历史纪录。
——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
【材料三】 2007年6月,中国正式通过《劳动合同法》。它的定位表明:中国政府准备在法律的构建上直面当前劳资分配的不合理状况。它将成为扭转长期以来我国强资本弱劳力的标志性拐点,通过国家意志力的形式,缔造一种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还没实施,反对和要求修改的意见已经到处飞。
——2008.3《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四】 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国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内森·米勒《罗斯福传》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美国政府实行什么经济法令?它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
(2)对于这些社会保障措施,你将如何评价并简要说明理由。
(3)面对材料二反映的社会现象,你认为是哪些历史原因造成的? 试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材料三和四反映了什么共同的社会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二者原因出现的本质差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的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智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而几亿老百姓却在同一时代场景中基于传统的民族性、国民性,表现出另一套欲求:人间天国、真主降临、杀洋灭教、反清复明。”“晚清乡里民众的自救意识与先进人物的救国方案同向而不同调。”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晚清时期与人间天国、真主降临、杀洋灭教、反清复明相关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2)“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为什么“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乡土文化带上空”?
(3)材料二中省略号处应该是什么事件?举出先进人物为推翻专制政体进行艰苦斗争的二个事例?
(4)乡里民众和先进人物的救亡活动最终都没有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数 |
雅典公民总数 |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
表决形式 |
程序 |
罪名 |
||
陪审员 |
审判员 |
产生方式 |
|||||
约40万 |
约4万人 |
6000人 |
501人 |
抽签 |
举手 |
一审制 |
慢神和蛊惑青年 |
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内有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议员不应在议会之外之任何法庭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材料三国会可用三分之二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等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众议院有权对犯有“背叛、行贿、受贿或犯有其他重大罪行和恶行”的总统、副总统等提出弹劾。
材料四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雅典民主存在的问题。
(2)材料二、三分别出自哪国的什么政治文献?确立了近代西方哪两种类型的政治体制?有人 把这种制度形象地比喻为“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这说明这种制度的核心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国家政体与我国古代对官吏的制约有什么本质差异?
(4)以上不同的民主发展模式给你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材料二:德国两位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曼飞在他们的《制度经济学》中文版序中写道:“很少有一个国家的国民比中国人更多要遭受艰难、战争、骚乱和困苦……(但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这一不幸趋势的转向。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
(1)读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
读材料二回答:
(2)材料中“不幸趋势的转向”的转折点是什么?该转折点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中国人为什么能够赶超世界?
(3)概述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是如何向外部开放它的经济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是怎样看的,不过我只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有幸拾到光滑美丽的石子,但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我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牛顿的名言
材料二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请回答:(1)牛顿在经典力学领域所拾到是“光滑美丽的石子”有哪些?
(2)相对论是谁提出的?
(3)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上述科学家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学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
——《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二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施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负,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1)1933年5月美国通过《紧急救济法令》的背景是什么?概括材料一中有关社会保障的措施。
(2)请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发达国家所实行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请联系上述材料,谈谈保障我国人民福利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