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①,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武昌九曲亭记①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③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栾城集》)
【注】①此文作于元丰五年,当时苏氏兄弟贬官黄州与筠州已经三年。②陂陁(pō tuó):不平坦。③蹇(qiān)裳:提起衣服。③洒然:惊异的样子。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仰瞻陵阜,旁瞩溪谷瞩:注视,观望。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验证,证明。
D.斥其所据,亭得以广斥:开拓。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知其久也其皆出于此乎
B.而姑寓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C.不足以席宾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相携徜徉而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扫叶席草 B.子瞻杖策载酒
C.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B.苏轼面对废弃的九曲亭“睥睨终日”,表现出对败落的九曲亭的痛惜以及对“遗址甚狭”、难以重建的无奈;这和后文“子瞻于是最乐”形成对比,趣致盎然。
C.文章最后议论苏轼的“以适意为悦”,“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暗合了苏轼建亭的意图,但也流露出一丝为人处世的消极情怀。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襟怀。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译文: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17.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者适至,血偶涴衣涴:弄脏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贷:借给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贫无以为养臣无祖母,无以终余年
B.奎出俸钱与之失其所与,不知
C.匪独臣不然也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励精万机而简宴幸吾尝跂而望矣
19.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③④ | B.①②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虽然已经主动认罪,但薛奎仍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丁夫,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丁夫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⑵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①,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②,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③犯御坐③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注] ① 玄纁:黑红色两种染料,这里指布帛。 ② 典司:主管,主管部门。 ③客星:外来的星座。④御坐:皇帝的星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物色:寻找
B. 我竟不能下汝邪下: 使……屈于之下
C.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除:任命,授职
D. 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特征:特别征召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直接表示严光“淡泊名利”的一项是( )
① 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② 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③ 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④ 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⑤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⑥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
A.①②④ B.③④⑤C.①②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光淡泊名利,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于
富春山耕读垂钓,终身不仕。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见识的人。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光武帝比以前
差一些,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意识,他没有依从光武帝的意旨,坚决不出来做官,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2)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
(3)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①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②,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③,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暮来归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④。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选自《晞发集》
【注】①南宋末散文家、诗人。1276年文天祥起兵,他率兵投效,署谘议参军。文天祥被俘遇难,他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本文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哭祭文天祥而作。②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开府南服:在南方设立办事机构。③渰浥浡郁:云气蒸腾的样子。④《秦楚之际》:《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谢翱欲仿其体例著《季汉月表》。“季汉”实指“季宋”。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藉手:借助,“藉”同“借”。
B.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 类:相似。
C.买榜江涘 买榜:购买船桨。
D.再拜跪伏,祝毕祝:祭祀祝祷。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B.若相助以悲者天涯若比邻
C.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且为之奈何
D.其为文词因以达意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
1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别公(于)漳水湄
B.薄暮,雪作风凛,(舟中)不可留
C.于是(余)相向感唶
D.以(之)附季汉事后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登高哭祭的形式,字字呜咽地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祥殉难的悲恸之情,对文天祥的悼念和对元专制统治的怵惕,决定了本文隐讳曲折的艺术表现形式。
B.为这次西台恸哭,谢翱与友人作了精心的筹划和安排,文中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深刻细致,表现出对文天祥情感的深沉炽烈。
C.“薄暮,雪作风凛”和“明日,益风雪”的两次风雪描述,渲染了氛围,景中传情,表现了作者凄冷的心境。
D.本文通篇不言祭者为谁,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亦不明示,仅以“甲乙丙”称代。这样写的根本原因是内心过于沉痛,不忍直接提及。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
(2)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①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南康直节堂记》苏辙
注:①“不待文王而兴”语出《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1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岌然:高耸的样子
B、然后委曲随物委曲:屈曲变弯
C、不为皦察之政皦察:精明苛求
D、特立不倚特立:与众不同
18.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自令放为
B、府史之所蹲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而以直过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君以客饮于堂上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9.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请大夫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
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
B、 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
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 作者认为从徐望圣喜欢杉树这一点来看,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了。
D、 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是在直节堂建成之后。
20.下列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写景叙事,又记人明志,叙事描写自然贴切,情与心思俱入佳处。
B、“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直节堂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
C、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赞赏徐望圣的品行节操。
D、客醉而歌,畅抒胸怀,是作者多年来不平遭遇郁积的愤懑的一次宣泄。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答: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