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2009届高三二模(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
康熙十七年,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今以道学名者,言行或相悖。朕闻汤斌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
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扬二府被水,国柱疏言:"水退,田可耕,明年当征赋。"斌遣覆勘,水未退,即田出水犹未可耕,奏寝前议。二十四年,疏言:"苏、松土隘人稠,而当大省百馀州县之赋,民力日绌。恳将苏、松钱粮各照科则量减一二成。"
淮、扬、徐三府复水,斌条列蠲赈事宜,请发帑五万,籴米湖广,未俟诏下,斌赴诸州县察赈。疏闻,上命侍郎素赫助之。常州知府以失察属吏蒋调,斌察其廉,奏留之。
斌令诸州县立社学,讲《孝经》小学,禁妇女游观,胥吏、倡优毋得衣裘帛,毁淫词小说。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几数百年,远近奔走如鹜。少妇病,巫辄言五通将娶为妇,
往往愱死。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将行,吴民泣留不得,罢市三日,遮道焚香送之。二十六年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惧,将引罪。大学士王熙日:"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斌后至,国柱以告。斌曰:"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诘问。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斌适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登闻鼓[注]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未几,疾作,卒,年六十一。
【注】登闻鼓: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允许百姓击鼓鸣冤,直接向中央申诉。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力:耕作
B.明珠、国柱愈恚恚:怨恨
C.遮道焚香送之 遮:阻拦
D.愆过丛集 愆:指责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今以道学名者,言行或相悖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①尔当使之去奢返朴 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①木者焚之,土者沉之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①继知无其事,乃散。②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宁巡抚空缺,朝中大臣已推荐了合适的人选,但皇帝认为汤斌和其他凭借道学出
名的人不一样,他有操守,因而让汤斌担任了江宁巡抚。
B.汤斌体察民情,在担任江宁巡抚时,他曾多次奏请朝廷减免所属州县赋税,请求拨
发救灾银两,并亲自前往州县视察灾情。
C.汤斌关心民生,深得民心,他将要前往京城担任太子的辅导大臣,吴地百姓哭泣挽
留,没有成功,于是停市三天,拦路焚香为汤斌送行。
D.汤斌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灵台郎董汉臣指责时事,触及当权,有朝臣主张将董汉
臣斩首,汤斌据理力争,终使董汉臣免罪。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斌遣覆勘,水未退,即田出水犹未可耕,奏寝前议。(4分)
②常州知府以失察属吏降调,斌察其廉,奏留之。(3分)
③斌适扶病人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侠幼而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州辟主簿,举秀才。大统三年,领乡兵从战沙苑,先锋陷阵,以功进爵为侯,邑八百户,拜行台郎中。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①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俱谒太祖。太祖命侠别立,谓诸牧守曰:“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太祖乃厚赐侠,朝野叹服,号为独立君。从弟伯凤、世彦,时并为丞相府佐,笑曰:“人生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竟欲何为?”侠曰:“夫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况我大宗,世济其美,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今吾幸以凡庸,滥蒙殊遇,固其穷困,非慕名也。志在自修,惧有辱先也。反被嗤笑,知复何言。”伯凤等惭而退。有大司空掌钱物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许其自首。初,侠尝遇疾沉顿,大司空宇文贵等并来伺候侠。侠所居第屋,不免风霜,贵等还,言之于帝。帝矜其贫苦,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
——《周书·卷三十五》
【注】①丁庸:丁,成年劳力。庸,通“傭”,出卖劳力的人。
1、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侠幼而聪慧,有异常童 B、裴公贞惠,为世规矩
C、所掌官物,多有费用 D、侠闻之,许其自首
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领乡兵从战沙苑,(乡兵)先锋陷阵
B、朝野叹服,(侠)号为独立君
C、(我)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
D、帝矜其贫苦,乃为(侠)起宅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裴侠为官清廉的一组是( )
① 所食唯菽盐菜而已 ② 去职之日,一无所取 ③ 肥鲜不食,丁庸不取
④ 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⑤ 所居第屋,不免风霜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裴侠自幼在父亲的教诲下,聪明仁慧。后因作战勇敢,受到朝廷重视,开始做官。任河北郡守时,裴侠不按郡中旧有制度享有特殊权利,深受百姓敬仰。
B、裴侠曾与各州牧守一同拜见太祖,各州牧守一致推举裴侠为最优秀的官员。太祖因此重赏了裴侠,并封裴侠为“独立君”。
C、裴侠的从弟裴伯凤、裴世彦对他身为高官,却生活清苦感到很不理解。裴侠的一番话令两位从弟幡然悔悟,痛改前非。
D、裴侠安于贫困,从不抱怨。一次,大司空宇文贵等人前去裴侠家中探望,发现他的生活很苦,回来后告诉了皇帝,这才引起皇帝的同情和关注。
某 公 为 官 修 身 廉 洁动 必 循 绳 墨以 为 非 其 道 而 行 之 虽 劳 不 至 非 其 有 而 求 之 虽 强 不 得 其 家 尝 与 邻 家 争 地 基 而 不 下 报 之 欲 借 其 权 势 公 答 一 诗 曰 驰 书 千 里 只 为 墙 让 他 三 尺 又 何 妨 万 里 长 城 今 犹 在 不 见 当 年 秦 始 皇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加线文字。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道同,河间人。其先蒙古族也。事母以孝闻。洪武初,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出为番禺知县。番禺故号烦剧①,而军卫尤横,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民赖以少安。未几,永嘉侯朱亮祖至,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所动。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同械其魁通衢,诸豪争贿亮祖求免。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他日,亮祖破械脱之,借他事笞同。富民罗氏者,纳女于亮祖,其兄弟因怙势为奸。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未至,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同。会同奏亦至,帝悟,以为同职甚卑,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其人骨鲠可用,复使使宥之。两使者同日抵番禺,后使者甫到,则同已死矣。县民悼惜之,或刻木为主祀于家,卜之辄验,遂传同为神云。当同未死时,布政使②徐本素重同。同方笞一医未竟,而本急欲得医,遣卒语同释之。同岸然曰:“徐公乃亦效永嘉侯耶?”笞竟始遣。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以此取祸。
——《明史》
【注】① 番禺故号烦剧:番禺从前以事物多而杂乱闻名。
② 布政使:明代官名,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令率不能堪 堪:胜任
B、同械其魁通衢 械:用刑具绑缚
C、其兄弟因怙势为奸 怙:依靠、依仗
D、后使者甫到 甫:刚刚
2、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数以威福撼同 ③ 条其事奏之
② 辄巧诋以罪 ④ 帝不知其由
A、两个“以”相同,两个“其”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其”也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其”相同
D、两个“以”相同,两个“其”也相同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道同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
① 数鞭辱县中佐吏 ② 非理者一切抗弗从
③ 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 ④ 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
⑤ 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 ⑥ 笞竟始遣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同作番禺知县,不像以往县令那样处于被动局面,而是严明执法,使当地百姓能够过上稍微安定的生活。
B、道同严惩不法土豪。权贵朱亮祖接受土豪贿赂,摆下酒宴向道同说情,被道同严辞拒绝。道同也因此遭到朱亮祖的报复。
C、道同虽然只是个小官吏,却敢上书谈论大臣不守法纪的事。因此,皇帝看过道同的奏本后,认为道同为人正直。但是最终,道同还是因为皇帝的命令而被错杀了。
D、道同在世时是有求必应,因此,百姓纷纷传说道同为神灵。道同死后,百姓纷纷悼念痛惜他,甚至有的百姓将道同的牌位立在家中,以寄托哀思。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 闻 古 之 君 人 有 以 千 金 求 千 里 马 者 三 年 不 能 得 涓 人 言 于 君 曰 请 求 之 君 遣 之 三 月 得 千 里 马 马 已 死 买 其 首 五 百 金 反 以 报 君 君 大 怒 曰 所 求 者 生 马 安 事 死 马 而 捐 五 百 金 涓 人 对 曰 死 马 且 买 之 五 百 金 况 生 马 乎 天 下 必 以 王 能 市 马 马 今 至 矣 于 是 不 能 期 年 千 里 之 马 至 者 三。今天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战国策·燕策》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加线文字。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①”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②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之多张仪而贤先王③。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④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⑤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 而寡人死不朽乎:你能为我实现这一愿望吗?
② 倍:同“背”,背后。 ③ 先王:秦武王的父亲秦惠文王。
④ 樗里疾、公孙衍:秦国大夫,与韩国有密切关系。
⑤ 公仲侈:韩国相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不以之多张仪而贤先王 多:称赞
B、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族:家族
C、其母尚织自若也 尚:还、仍然
D、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悉:全、都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为县,其实郡也
B、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
C、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D、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甘茂虑事深远的一组是( )
① 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② 挟韩而议,王必听之
③ 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④ 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⑤ 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A、②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武王想让甘茂率兵攻取韩国宜阳。宜阳是韩国重镇,不易攻取,而且此次军事行动又是劳师袭远,这些情况使得甘茂对此次出兵有所顾忌。
B、通过张仪、乐羊两个事例,甘茂想说明,国势的强大、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在于臣子的贤能,更重要的在于君王对臣子的支持、信任。
C、在与秦武王谈话过程中,甘茂举了曾参杀人的事例,通过这个事例,甘茂想向秦武王说明“人言可畏”的道理。
D、甘茂虑事深远,在出兵之前已经考虑到自己可能面临的困境、危险,这使得他最后得以保全自己,并取得战争的胜利。秦武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言而有信,堪称是一位贤君。
秦 与 赵 相 距 长 平 赵 军 固 壁 不 战 秦 数 挑 战 廉 颇 不 肯 赵 王 信 秦 之 间 秦 之 间 言 曰 秦 之 所 恶 独 畏 马 服 君 赵 奢 之 子 赵 括 为 将 耳 赵 王 因 以 括 为 将 代 廉 颇 蔺 相 如 曰括 徒 能 读 其 父 书 传 不 知 合 变 也 赵 王 不 听 遂 将 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也。初为郡吏,守绛邑长。郭援之攻河东,所经城邑皆下,逵坚守,援攻之不拔,乃召单于并军急攻之。城将溃,绛父老与援要,不害逵。绛人既溃,援闻逵名,欲使为将,以兵劫之,逵不动。左右引逵使叩头,逵叱之曰:“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援怒,将斩之。绛吏民闻将杀逵,皆乘城呼曰:“负要杀我贤君,宁俱死耳!”左右义逵,多为请,遂得免。文帝即位,以邺县户数万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为邺令。月余,迁魏郡太守。大军出征,复为丞相主簿祭酒。从至黎阳,津渡者乱行,逵斩之,乃整。至谯,以逵为豫州刺史。是时天下初复,州郡多不摄。逵曰:“州本以刺史出监诸郡,以六条诏书察长吏二千石以下,故其状皆言严能鹰扬①,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静宽仁,有恺悌之德②也。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兵曹从事受前刺史假,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竟③。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外修军旅,内治民事,兴陂田,通运渠,吏民称之。帝曰:“逵真刺史矣。”遂布告天下,当以豫州为法,赐爵关内侯。
——《三国志·魏书·贾逵传》
【注】① 言严能鹰扬:言辞威严、雄武。
② 恺悌之德:和乐平易的德行。
③ 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兵劫之,逵不动 劫:劫持
B、绛吏民闻将杀逵,皆乘城呼曰 乘:登上
C、是时天下初复,州郡多不摄 摄:管理
D、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 纠:督察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右引逵使叩头,逵叱之曰
B、大军出征,复为丞相主簿祭酒
C、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
D、兵曹从事受前刺史假,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竟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贾逵为官严厉的一组是( )
① 以兵劫之,逵不动
② 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
③ 津渡者乱行,逵斩之,乃整
④ 兵曹从事受前刺史假,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竟
⑤ 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逵初为郡守,率众坚决抵抗敌兵,就连敌军首领对他都十分赞赏。贾逵被俘后表现极为英勇,纵死不降,更令人钦佩。
B、贾逵对当时吏治弊病认识深刻,他整顿吏治,严于执法,对那些胆敢纵容坏人,不守法纪的下级官吏一律申请革职处理。
C、贾逵在严惩不法官吏的同时,还注意体恤百姓,因此深得百姓爱戴,以至于百姓甘愿为贾逵而死。
D、魏文帝对贾逵十分赏识,在治理邺县一个多月后就提升贾逵。后来,还布告天下,树贾逵为州治的榜样。
人 有 卖 骏 马 者 比 三 日 立 市 人 莫 之 知 往 见 伯 乐 曰 臣 有 骏 马 欲 卖 之 比 三 日 立 于 市 人 莫 与 言 愿 子 还 而 视 之 去 而 顾 之 臣 请 献 一 朝 之 贾 伯 乐 乃 还 而 视 之 去 而 顾 之 一 旦 而 马 价 十 倍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加线文字。
【其他考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召单于,并军急攻之 逵到官数月,乃还
B、以兵劫之,逵不动 以邺县户数万在都下
C、援闻逵名,欲使为将 为丞相主簿祭酒
D、郭援之攻河东 援攻之不拔
答案:C。A项中“乃”分别表“于是”、“才”;B项中“以”分别表“用”、“因为”;D项中“之”分别表“主谓之间不译”、“代词,代绛邑”。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隋高祖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机杼之物①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合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时卫王爽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抚缉萌夷②,甚有恩惠。寻除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子弘安、弘智,并知名。
——《隋书·赵轨传》
【注】① 机杼:织布机。机杼之物:代指劳作得来的东西。
② 抚缉萌夷:安抚聚合各族人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 清苦:守贫刻苦
B、在州四年,考绩连最 考绩:考试成绩
C、访禾主酬直而去 酬直:偿付价值
D、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改操:改变品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轨遣人悉拾还其主 毁其盆,悉埋于地
B、吾非以此求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父老相送者挥涕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D、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3、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轨廉政作风的一组是:( )
①意者非机杼之物,不愿侵人②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③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④抚缉萌夷,甚有恩惠
⑤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⑤ D、④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赵轨少年好学有操行。隋朝时任齐州别驾,他把掉在己家的桑葚归还邻人,并借此教导儿子不侵占非劳作所得之物。在任四年,政绩很好。
B、隋高祖征召赵轨入朝为官,百姓感其清正以杯水为他饯行。在京师他奉诏令参与政事。后被任命原州总管司马。
C、一次夜行时赵轨的马跑入农田,踏坏了百姓的庄稼,他查找到庄稼主人偿付了钱。此事在原州百姓官吏间产生了示范效果。
D、赵轨后升硖州刺史,他对百姓非常好。后任寿州总管长史,他鼓励督促人们和官吏兴修水利,造福百姓。
叶 公 子 高 好 龙 钩① 以 写 龙 凿② 以 写 龙 屋 室 雕 文 以 写 龙 于 是 天 龙 闻 而 下 之 窥 头 于 牖 施 尾 于 堂 叶 公 见 之 弃 而 还 走 失 其 魂 魄 五 色 无 主 是 叶 公 非 好 龙 也 好 附 似 龙 而 非 龙 者 也
【注】①钩:衣服的带钩。 ②凿:古人喝酒用的酒器。“凿”为借字。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