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09届高三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久之,拜赵国相,迁尚书吏部郎。与钟会.裴秀并申款呢。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
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冀州俗薄,无相推毂注。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人怀慕尚,风俗颇革。入为侍中,迁尚书。以母老辞职,帝未之许。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除议郎,帝以涛清俭无以供养,特给日契,加赐床帐茵褥。礼秩崇重,时莫为比。
后除太常卿,以疾不变,会遭母丧,归乡里。涛年逾耳顺,居丧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以涛为吏部尚书。前后选举,周遍内外,而并得其才。
咸宁初,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太康初,迁右仆射,加光禄大夫,侍中.掌选如故。涛以老疾固辞,手诏曰:“君以道德为世模表,况自先帝识君远意。吾将倚君以穆风俗,何乃欲舍远朝政,独高其志耶!吾之至怀故不足以喻乎,何来言至恳切也。且当以时自力,深副至望。君不降志,朕不安席。”涛又上表固让。
以太康四年薨,时年七十九,诏赐甚厚,谥曰康。左长史范晷等上言:“涛旧第屋十间,子孙不相容。”帝为之立室。
初,涛布衣家贫,谓妻韩氏曰:“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卿堪公夫人不耳!”及居荣贵,贞慎俭约,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禄赐俸秩,散之亲故。
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节选自《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十三》) 【注释】推毂:推荐,推举。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俱无恨焉恨:怨恨
B.居丧过礼过:超过
C.独高其志耶高:使……高
D.子孙不相容容:包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山涛“贞慎”和“俭约”的一组是()
A.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
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
B.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涛旧第屋十间,子孙不相容
C.受而藏于阁上
负土成坟,手植松柏
D.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
禄赐俸秩,散之亲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涛深得朋友信任,嵇康因为有山涛这样的朋友而不担心自己死后儿子无人照顾。
B.山涛长期执掌吏部要职,搜访贤才,遍及朝野,选拔任用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C.山涛多次要求辞官,均未获晋武帝司马炎的批准,可见武帝对他的信任与倚重。
D.面对袁毅的贿赂,山涛觉得拒绝不合时宜,才勉强接受,又担心事发而藏之于阁上。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2)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卿堪公夫人不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尚节亭记(节选)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①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②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③为液,为瘿(yǐng)肿,为樛(jiū)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④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②大易,指《易经》。③瞒,通“樠”(mán),流出的样子。④此指《礼记•中庸》的注。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特卉木也 只,仅 |
B.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改变 |
C.故让国,大节也 责问 |
D.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固执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为人之“节”看法的一组是( )
①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④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⑤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⑥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A.②④⑤ | B.①④⑥ | C.①③④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的地方,筋脉汇合的地方;一年中的节,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而人的节,就是人生变故。 |
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季子、曾子等人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
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亭”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 |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有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以之比德而自励。
(2)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3)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传 曰 行 前 定 则 不 困 平 居 而 讲 之 他 日 处 之 裕 如 也 然 则 中 立 之 取 诸 竹 以 名 其 亭 而 又 与 吾 徒 游 岂 苟 然 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费聚,字子英,五河人。父德兴,以材勇为游徼卒。聚少习技击。太祖遇于濠,伟其貌,深相结纳。定远张家堡有民兵无所属,郭子兴欲招之,念无可使者。太祖力疾请行,偕聚骑而往,步卒九人俱。至宝公河,望其营甚整,弓弩皆外向。步卒惧,欲走。太祖曰:“彼以骑蹴我,走将安往?”遂前抵其营。招谕已定,约三日。太祖先归,留聚俟之。其帅欲他属,聚还报。太祖复偕聚以三百人往,计缚其帅,收卒三千人。豁鼻山有秦把头八百余人,聚复招降之。遂从取灵璧,克泗、滁、和州。
授承信校尉。既定江东,克长兴、立永兴翼元帅府,以聚副耿炳文为元帅。张士诚入寇,击败之。召领宿卫。援安丰,两定江西,克武昌,皆从。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亲军指挥司,仍副炳文为指挥同知。士诚 复 入 寇 获 其帅 宋 兴 祖 再 败 之 士 诚 夺 气 不 敢 复 窥 长兴。随征淮安、湖州、平江,皆有功,进指挥使。汤和讨方国珍,聚以舟师从海道邀击。浙东平,复由海道取福州,破延平。归次昌国,剿海寇叶、陈二姓于兰秀山。至是,聚始独将
洪武二年会大军取西安,改西安卫指挥使,进都督府佥事,镇守平凉。三年,封平凉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时诸将在边屯田募伍,岁有常课。聚颇耽酒色,无所事事。又以招降无功,召还,切责之。明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大战白石江,擒达里麻。云南平,进取大理。未几,诸蛮复叛,命副安陆侯吴复为总兵。授以方略,分攻关索岭及阿咱等寨,悉下之。蛮地始定。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以聚署司事。十八年命为总兵官,帅指挥丁忠等征广南,擒火立达,俘其众万人。还镇云南。二十三年召还。李善长败,语连聚。帝曰:“聚曩使姑苏不称旨,朕尝詈责,遂欲反耶!”竞坐党死,爵除。
(选自《明史·列传十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祖先归,留聚俟之俟:等待 |
B.以聚副耿炳文为元帅副:辅佐 |
C.归次昌国,剿海寇叶、陈二姓于兰秀山次:处所 |
D.时诸将在边屯田募伍,岁有常课课:考核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
B.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
C.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
D.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费聚貌伟尚武。费聚自幼学习武术,太祖因其相貌壮伟,与其结下深厚的情谊。他在行军打仗中,毫无畏惧,屡立战功。 |
B.费聚处事果断。对于张家堡的民兵,采用恩威并重的谋略,费聚洞察忠奸,及时向太祖反馈。他偕同太祖机智地擒获其首领。 |
C.费聚未得善终。他沉迷酒色,且又招降无功,曾受皇帝指责。又因李善长谋反之事而受牵连,以致落得未能善终的下场。 |
D.费聚战功显赫。在与张士诚的战斗中,费聚自始至终独挑大梁,使其闻风丧胆。在拦击海盗时,势如破竹,同样表现出色。 |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句子。
(1)步卒惧,欲走。太祖曰:“彼以骑蹴我,走将安往?”遂前抵其营。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选择题6小题,每小题2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葬之卒:最终 | B.有穴窈然窈:深远幽暗 |
C.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 D.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B.其孰能讥之乎其声呜呜然 |
C.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渺沧海之一粟 |
D.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羽化而登仙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A.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B.侣鱼虾而友麋鹿 |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D.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余之所得也②何为其然也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④客有吹洞箫者⑤而今安在哉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⑧有碑仆道
A.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 B.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
C.①③/②⑤⑥/④/⑦/⑧ | D.①③⑥/②⑤/④/⑦/⑧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②③⑤ |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在内容上环环相扣,又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
B.作者详写了游后洞的的经历,一个“悔”字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
C.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同时也谈及到做任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 |
D.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者”治学的道理,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语言精要得当。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
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将画横线句用“/”断开并翻译。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1】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1】游酢: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