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系统生物学面面观
我国读者对系统理论和系统思想并不陌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学术界曾经流行过“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其中的“系统论”是指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在1970年创立的“一般系统论”。尽管贝塔朗菲是以生物学家的身份去思考、研究并提出系统论的,但他的系统论并不仅适用于生命科学,而且适用于物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各门学科。如果说过去所谈论的是指在哲学层面上的、普适性强的一般系统论,那么本文所要介绍的系统生物学,则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
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起人之一,美国科学家莱诺伊·胡德也是系统生物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胡德看来,系统生物和人类基因组计划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型大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孕育了系统生物学。反之,系统生物学的诞生进一步提升了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研究能力。正如胡德所说:“系统生物学将是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基于这一信念,胡德在1999年底辞去了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教职,与别外两名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一起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生物学研究所。随后,系统生物学便逐渐得到了生物学家的认同,也唤起了一大批生物学研究领域以外的专家的关注。2002年3月,美国《科学》周刊登载了系统生物学专集。该专集导论中的第一句话这样写道:“如果对当前流行的、时髦的关键词进行一番分析,那么人们会发现,‘系统’高居在排行榜上。”
什么是系统生物学?根据胡德的定义,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也就是说,系统生物学不同于以往的实验生物学——仅关心个别的基因和蛋白质,它要研究所有基因、所有蛋白质、组分间的所有相互关系。显然,系统生物学是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的一种大科学。
系统生物学的基本工作流程有这样四个阶段:首先是对选定的某一生物系统的所有组分进行了解和确定,描绘出该系统的结构,包括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和代谢途径,以及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作用机理,以此构造出一个初步的系统模型。第二步是系统地改变被研究对象的内部组成成分(如基因突变)或外部生长条件,然后观测在这些情况下系统组分结构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包括基因表达、蛋白质表达和相互作用、代谢途径等的变化,并把得到的有关信息进行整合。第三点是把通过实验得到数据与根据模型预测的情况进行比较,并把得到的有关模型进行修订。第四阶段是根据修正后的模型的预测或假设,设定和实施新的改变系统状态的实验,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不断地通过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修订和精炼。系统生物学的目标是要得到一个理想的模型,使其理论预测能够反映出生系统工程的真实性。
1.下列有关“系统生物学”定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系统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
B.系统生物学将是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
C.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
分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D.系统生物学是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的一种大科学。
2.下列对原文第一小节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知识分子对系统理论和系统思想是比较熟悉的,这在二十世纪后期就已经成为
了事实。
B.“系统论”是曾经在我国学术界流行的“三论”之一,它是20世纪70年代由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一门科学。
C.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不仅适用于生命科学,也适用于物理学、心理学、经济
学以社会科学。
D.本文要介绍的系统生物学是指在哲学层面上的、普适性较强的高级系统论。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根据对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和代谢途径等系统结构的了解、确定,就能描绘、构造出
一个初步的系统模型。
B.只要系统地改变被研究对象的内部组成成分和外部生长条件,就能在系统生物研究
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C.将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与根据模型预测的情况进行比较,就可以对这项研究的初始
模型进行一步研究。
D.只有根据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工作流程的程序进行研究,才能达到胡德等科学家
预设的系统生物学的研究目标。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读书与书架
闲暇的时候,坐在清寂的林荫下翻看一本曾经熟悉的书,脑海里会跳出来一些精妙的片段,心里就会有一种别样的回味。这就是“读书”已经入心入脑了。读书的时候,思绪就会随着文字走进一段记忆,走进一段段泛黄的往昔。这就是书籍的作用,这就是书籍的力量。
浮躁的心态不适用于读书,读书需要心平气静,需要环境幽静,否则,文字入眼不入心。读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看大意,囫囵吞枣地看故事消遣磨时间。一种是细细品味,去字里行间寻找文章的构思,寻找文外的寓意。这就是读书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和目的。不过,不管是哪一种读书方式都是一种知识的积累,都值得提倡。
读书还以另一种形态存在过。那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的读书。在那种社会,读书基本上都是自学为主,“悬梁刺股,萤窗映雪”的苦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勤读,最后“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学而优则仕。
如果想到曾经读的一本书,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一本方方正正的前有封面后有封底的书籍。或简装淡雅,或精美线装。同时还会想到书中什么页面有什么精彩的片段,有什么值得记住的警句。如果是你自己家里的书,你还会想到那些书本存放的书架的什么地方。这样,读书就与书架相关连了。
书与书架,都是我们学习所用的工具。书籍的作用能让我们了解过去,展望未来。读了一本好书,能把我们所秉持的人生观点重新归纳优化,改变我们对人生的宽度和厚度的认识。通过阅读可以使我们神交四海历千古,思畅宏观入微观。与哲人雄辨,与圣贤对话。在白纸黑字间窥探浩瀚的文化深空,塑造我们的灵魂世界。书籍被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书架也可以比作人类进步的孵化器。书架的功能在于把我们平时不经意零落的书籍归拢分类,便于我们随时取用阅读。
如果你喜欢读书,那就要添置一副书架把自己平时看的书籍存放在书架上,这样绝对不是附会风雅。在一般的普通的家庭里,书架的作用并不只有存放书籍的作用。书架是可以作为一种家庭的装饰存在的,它可以取代人们家庭里那些不怎么雅观的陈设,给人一种勤奋勤学的有文化品位的好印象。有客人来家,看到有这么多书籍摆在书架上。可以给客人提供消磨时间工具,也可以使不那么熟悉的客人找到跟你共鸣的话题。让人觉得你的家有一些清新的文化氛围,显得不那么俗气。
在这个以网络传媒为主体的时代,书籍与书架已经被电子传媒占据了它原来应有的位置,读书的人已经变得寥寥无几了。如果我们自己不读书,不做读书的倡导者,又不想在家庭里放上一副堆满书籍的书架给年轻人提供读书的机会。那么我们年轻的朋友们就会日日夜夜的趴在电脑上打游戏,看网上的一些不伦不类娱乐的作品和所谓的八卦新闻。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市场就会被游戏和娱乐占领,今天张三在电子书里写一篇八卦新闻,明天李四写一个调侃的笑话,后天就换成了王麻子写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的剧情了。当然,这些东西也许还是文化的一部分。可是这些东西很容易让人沉湎,如果年轻人总是沉湎在这样的氛围里,就没有心思去读那些值得一读的有营养的书籍了。
书与书架,是我们的文化得以存在和留转的媒介。读一点书,明一些理。悟一些法则,懂一些世事人情。要有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读书心态。多读书,读好书,人生与追求就会因读书而有依据。
在过去的岁月里,读书与书架伴随着我们度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们不必凿壁借光,不必囊萤映雪。就只须找时间挤时间读一读,日积月累地坚持,就能够成为博览群书世事洞明的贤达。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实现自我的升华。
(改编自落花的散文)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读书应该去字里行间寻找文章的构思,寻找文外的寓意。囫囵吞枣地读书是不值得提倡的。
B.“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封建糟粕思想,应给被抛弃。
C.书籍可以拉近人们的距离,使凡俗的日常生活变得雅致。
D.书架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今天已经显得落伍,家里摆个书架会显得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

E.穿越剧大行其道与人们不能进行严肃阅读息息相关。
读书是一种行为,书架是一件家具,作者是怎样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请简要分析。
书籍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无纸化时代是否已经落伍?请结合作者观点简要分析。
文中作者说“读书还以另一种形态存在过……在那种社会,读书基本上都是自学为主,‘悬梁刺股,萤窗映雪’的苦读”,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又说“我们不必凿壁借光,不必囊萤映雪”,古人读书的例子在今天是否还有值得我们继承的部分?请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形神兼备方能“以文化人”
今天的中国,每年创作的歌曲、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堪称海量,规模空前。然而正如文化部官员前不久针对“低俗化”问题所发问的,其中能传唱传世、能与先辈留下的八万种历史典籍比肩的有多少?只怕答案不容乐观。
令人深思的是,不但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已难留住受众,就是某些以弘扬主旋律、倡导主流价值为己任的所谓“高雅”文化产品也难留住受众,屡屡出现“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尴尬现象。有人说,正是主旋律的使命限制了思维的空间。但事实表明,这只是一种不得门径的无能借口。给人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的美国大片《烈火雄心》、《阿凡达》就没有“主旋律”?让观众眼噙热泪、赚得票房和口碑的国产大片《唐山大地震》就只有“商业化”?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任何一种文化载体,无论色彩上怎么美轮美奂,造型上怎么新颖奇特,音效上怎么震撼全场,如果缺乏那一种风骨神韵、价值理念,顶多是一场“视觉盛宴”,只会带来感官的刺激与享受。流芳百世、享誉中外之作,莫不形神兼备。尽管《唐山大地震》在如何凝“神”聚“气”上还只是牛刀小试,但它真正打动人心的,正是气贯全篇的那种精神与价值内核。有形无神的文化产品,是不可能“化人”的,也注定是短命的。
有神无形,同样行之不远。可以说,“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从来未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缺位过,自始至终都在烛照着中国人前行,并得到丰富和发展。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文化产品还不善于表达它。撇开主流,执著于极端个性化的精神叙事,固然难以赢得大众的共鸣;但用大而无当的方式、居高临下的气势、顶礼膜拜的讴歌去表达,受众更会在不能承受之重中自觉远离。惟有选择那些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群体人格的精神价值,从人性的角度去解析,用平等的视角去阐述,以艺术的手段去展现,才能真正走进大众的内心,让人们在欣赏与享受中自我升华,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化大众”。
今天,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频繁的大势下,我们该如何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提取当代的精神元素,从当代中国人的奋斗实践中提炼时代的共同价值,进而艺术地贯穿于我们得多样文化载体中,在普及中让公众更好地享受文化的熏陶,在“走出去”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这是值得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关于现今文化产品存在的问题的评说,错误的一项是()

A.就文化产品的数量而言,堪称海量,规模空前,是以往任何年代都不能相比的,可以说是一派“繁荣”景象。
B.动用高科技手段,色彩上绚丽缤纷,造型上新颖奇特,音效上震撼全场,一味追求给人以感官的刺激与享受。
C.作品缺乏风骨神韵,缺乏气贯全篇的那种能够打动人心的精神和价值内核,是因为创作者没有弘扬主旋律,倡导主流价值的意识。
D.文化产品如果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去解析,没有用平等的视角去阐述,自然也就难以走进大众的内心,让人在欣赏与享受中自我升华。

下列关于文化产品“形神兼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形神兼备”的“形”,是指文化产品的艺术形式。优秀的文化产品,一定会有好的艺术形式,否则,挑剔的受众也是不买账的。
B.“形神兼备”的“神”,是指文化产品的思想内容。优秀的文化产品,其思想内容无论是悲,还是喜,都是能够净化人们心灵的。
C.文化产品要做到“形神兼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不是不可能的。美国大片《烈火雄心》《阿凡达》及国产大片《唐山大地震》都说明了这点。
D.文化产品只要做到“形神兼备”,就能流芳百世、享誉中外,从而与先辈留下的八万种历史典籍比肩。

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许多创作者、出版商其创作、出版的出发点是为了赚足钞票,至于担当传扬文化的使命,可以说他们压根就没有想过。
B.只有顾及受众的接受能力,也就是注意普及,才能得到受众的喜欢,但如果不注意提高,那么我们的文化产品,说是上档次,也就是一句空话。
C.创作者有强烈的使命感,但如果用大而无当的方式、居高临下的气势、顶礼膜拜的讴歌去表达,那么也是难以赢得受众的共鸣的。
D.文化产品只求娱人,只求吸引眼球,没有烛照着国人前行的丰富的精神内核,那么它们滑入庸俗、低俗、媚俗的泥潭,就将难以避免。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共18分)
你的笑容永远灿烂
傅昌尧
①老吴醒过来了!
②老吴在死亡的隧道里摸索了三天三夜,终于又回到生命的入口。老吴的苏醒让整座城市长长吁了一口气,鲜花和掌声将医院塞得满满的。老吴是个英雄,火海救人的英雄。
③老吴很普通,普通得犹如街边的梧桐树,老吴绝对没想到自己今生还做一回英雄。那天,老吴下班本不该从那条街经过,很像是有个导演在故意安排,老吴突然心血来潮要给自己买一条绵绸做的灯笼裤,老吴每天在护城河公园锻炼身体,见人家穿着灯笼裤很精神,就想也来一条。
④刚拐进那条卖服装和小商品的步行街,就见有人急赤白脸地往外跑,边跑边喊:“起火了!起火了!”老吴眼睛不太好,一抬头,这才看见不远的一个店铺里有火光,浓烟滚滚。老吴犹豫了一下,准备往后退,可被蜂拥而来的救火的以及看热闹的人流裹挟着,被挤到了起火现场,老吴明显感觉到阵阵热浪的舔舐。有人喊,太危险了,大家往后退,给救火车让道!老吴听到远处消防车的鸣叫声越来越近。就在大家纷纷向街对面退去时,老吴突然发现,那起火的店铺里好像有个人。老吴站住了,大叫,里面有人!可没人理会老吴,店铺里不知什么东西爆炸了,人们跑得更快了。
⑤老吴的脚挪不动了,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想到,里面那个人是我看见的,我不能跑,跑了,就是见死不救。老吴在冲进火海的一瞬间,后悔今天不该来这里,更不该看见了别人没看见的那个人。
⑥老吴抱着那个人从火海里冲出来,简直是个奇迹,当老吴浑身是火在地上打滚时,人们一时怔住了。是赶到的消防兵将老吴身上的火扑灭的。人们立即将老吴送到了医院。老吴的勇敢与奋不顾身,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又通过新闻媒体打动了更多的市民。人们手捧鲜花,络绎不绝地前往医院慰问。老吴受到的拥戴有些异乎寻常。
⑦老吴的神志稍稍清醒一点以后,得知从市长到街边捡破烂的盲流都来看过他,心里便忐忐忑忑的。他竭力追忆着那天救人的情形。他问身边的人,救出来的是个什么人?人家告诉他,救出来的是个美丽的姑娘。老吴又问,那姑娘怎么样?人家告诉他,姑娘只受了点轻伤。老吴还问,那是谁家的姑娘?人家还告诉他,那姑娘就是普通人家的姑娘。老吴再问,人家就说,老吴你现在特别需要安心治疗,别消耗精力,因为还处在危险期。老吴便微弱地叹息了一声,心里一堵,又昏了过去。
⑧老吴像多数严重烧伤的病人一样,病情反复无常,一些国内著名的专家也被请来为老吴诊治。专家们说,老吴的伤势太严重了,这样的伤势还能活着,简直不可思议,且随时都会……老吴只要一醒过来,就询问那个被救的姑娘,人们越来越难以应付老吴的询问。那天,老吴凑在前来采访的记者耳边问,那个姑娘为什么没来看我?记者怔住了,许久才说,她会来看你的。老吴说,骗人。昏厥。
⑨后来,人们找来一个姑娘,对老吴说,这就是你救的姑娘,可老吴连眼睛也没眨一下。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人们决定将真相告诉老吴,这样或许对治疗有好处,因为老吴反复询问那个姑娘,肯定是意识到什么,应该尊重老吴。但医生们却又说,风险同样很大。
⑩告诉老吴真相的任务交给了老吴的老伴儿,她噙着泪花,轻轻捧起老吴的头,隔着纱布,说,老头子,人家虽然承认你是个英雄,可你知道吗?你闹了个大笑话,你那天救出来的是个塑料模特!
⑾老吴忽然微笑着,用异常清晰的声音说,其实我知道……说完,老吴就停止了呼吸。人们发现,尽管老吴的脸庞烧得面目全非,但那笑容却像浇铸般的硬朗、灿烂。
⑿给老吴出殡的那天,万人空巷。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老吴临终前为什么微笑?标题“你的笑容永远灿烂”有什么内涵?
老吴为救一个塑料模特而牺牲了自己,但全城的人都认可他是英雄,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当中几乎不可能出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构思?请你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和技法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老吴在冲进火海的时候,后悔不该来,更不该看见那个“人”,这样的心理描写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B.老吴苏醒后,虽然自己处于危险期,却仍然不忘他人的安危,一再追问“女孩”的情况,这主要表现了他的善良。
C.小说篇幅虽然短小,但构思严谨,比如所有人中只有老吴看见了那个“人”,就暗示了这有可能是个假人。
D.小说③~⑤段运用比喻、衬托、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为我们形象、生动地叙写出一个普通市民如何蜕变为英雄的过程。

E.人们之所以找来一个姑娘假扮是老吴救的那个“人”,主要是因为怕刺激老吴,导致病情恶化,这也说明人们是从心底认可老吴的义举,所以才会这样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的最南部,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它仅在北部的狭长地带与乌克兰大陆相连,东部则与俄罗斯相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克里米亚半岛犹如一只 伸展开的巨型章鱼,将触角从东欧平原南端伸向黑海中央,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被称为“黑海门户”。“谁占领克里米亚,谁就能控制整个黑海”早已成为军事家们的共识。
因地理位置独特,所以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战略要地。自18世纪,俄罗斯在这里一直有海军常驻。克里米亚的南部城市塞瓦斯托波尔是俄黑海舰队的出海口。2010年,俄乌签署条约,同意俄罗斯舰队在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的军事驻扎延长至2042年,此前租用的截止日期是2017年。
克里米亚半岛地处欧亚交通的枢纽位置,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港口码头建设,且也 拥有许多设施良好的港口,它曾是苏联对外经济贸易和交流的重要海上桥梁。拿中国与乌克兰合作建设的深水港来说,克里米亚深水港建成后将会缩短中国和欧洲之间贸易运输距离近6000公里,年吞吐量将达到1.5亿吨,直接缩短中国到北欧的运输距离近6000公里,将极大地促进中国与亚欧国家的商贸往来。从经济角度来,克里米亚这块战略宝地的发展优势也让其成为欧盟和俄罗斯想要争夺的对象。
正因战略位置重要,早在300多年前,极度渴望出海口的沙皇俄国就发动了克里米亚远征。17世纪,沙俄同土耳其进行了9次争夺克里米亚的战争。历经一个多世纪的争夺,在叶卡捷琳娜女皇时期,俄国终于击败土耳其帝国,将克里米亚纳入自己的版图。志得意满的叶卡捷琳娜曾骄傲地将克里米亚比作自己带给俄国的嫁妆。此后的两个多世纪里,沙俄军队和苏联红军为保卫克里米亚与欧洲列强又多次展开殊死之争。
然而,上世纪中期,为获得克里米亚付出高昂代价的俄罗斯却主动将这块宝地送给了自己的斯拉夫兄弟。1954年,为了庆祝“兄弟的乌克兰与俄罗斯结盟300周年”,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主导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决议,把属于俄罗斯版图的克里米亚半岛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赠给乌克兰,决议的理由是“鉴于克里米亚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前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成为自治共和国,继续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
人口近260万的克里米亚有占61%的人系俄罗斯民族,大约160万人,他们多认为自己是俄罗斯人。另外有60万乌克兰人,此外还有一些鞑靼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居民。克里米亚共和国政府的业务工作开展主要还是使用俄语。
下列关于克里米亚对俄罗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里米亚半岛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被称为“黑海门户”。“谁占领克里米亚,谁就能控制整个黑海。”
B.克里米亚半岛地处交通枢纽位置,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港口码头建设,拥有许多设施良好的港口,具有经济发展优势。
C.克里米亚俄罗斯族人大约160万人,占克里米亚人口的61%,他们大多对俄罗斯有较强的归属感。
D.克里米亚南部城市塞瓦斯托波尔是俄罗斯海军的重要出海口,俄罗斯黑海舰队常驻于此。

下列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克里米亚半岛南临黑海,东部与俄罗斯相连接,从地图上看,犹如一只伸展开的巨型章鱼。
B.中国与乌克兰合作建设的克里米亚深水港建成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亚欧国家间的商贸往来。
C.前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从中独立出来成为自治共和国,后根据前苏联的决议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
D.俄乌双方在2010年签署的条约规定,俄罗斯舰队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军事驻扎截止期从2017年延长至2042年。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多年来,俄罗斯因为克里米亚,同土耳其帝国和欧洲列强进行了激烈斗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B.克里米亚同乌克兰地域接近,经济上共同性,二者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密切程度超过俄罗斯。
C.叶卡捷琳娜女皇时期,俄军击败土耳其,将克里米亚纳入俄国版图,因此她将克里米亚比作自己的嫁妆。
D.1654年,乌克兰与俄罗斯结盟。300年后,克里米亚半岛被苏联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赠给乌克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他雕的蝴蝶、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树,死,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外,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都回答:没空儿。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我有些生气。
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没听人说,他是懒木匠?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走了的木匠:“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我说:“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我问他:“你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8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摘编自《百花园》,有删改)
文章前四段是怎样突出他的高超技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请概括小说中木匠“他”的形象特征并简要分析。
对于这篇小说,有人认为木匠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还有人认为木匠与我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懒木匠“他”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无师自通的雕刻技艺,很善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B.木匠的高超技艺给了“我”写作上的启示,“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像他的手艺那样达到高超的境界,但终因懒惰而没实现。
C.文章主要借其他人之口,从侧面介绍了文中懒木匠“他”这些年的打工经历,既节约了文章篇幅,又巧妙地展示了懒木匠的性格特征。
D.在广州,“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主要懒得去做这些烦人的琐碎小事,正如木匠不愿做一些小活儿一样。

E.本篇小说中“我”对木匠“他”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使读者看出现代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的心理路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