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小题。
交流,是人生存的基本方式,这一点对艺术和理论工作者更为重要。因为失去获得信息和探讨问题的环境,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丧失理论思维和艺术思维发展与提高的能力。尤其是当人们感到通过阅读无法满足在信息和认识上的要求时,就很自然会另辟蹊径,以避免知识退化和理论思维的枯竭。从理论建设和艺术规律来讲,这种需要是不容忽视的。它本来是应该由各种协会和学会操办的事,但向来不被重视,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不变应万变的评论模式,不怎么相信,理论思维是变化的,理论观念是要更新的,理论信息是要时间性的,因而把这种交流视为多余之物、奢侈之举,这也是不难理解的。中国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不发达,原因很多,忽视交流是其中之一。国外对这种知识界、文化界的联谊活动非常重视。我曾经写过一篇《顿累斯顿知识分子俱乐部》的短文,专门介绍他们是如何安排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认识这项工作的。这个俱乐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有活动,活动日程预先印成小册子发出去,会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选择参加,这种活动日积月累便显示出它在更新思维方式、提高理论水平、促进文化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我们国家这种活动很少,作家协会几年都不开一次会,你想找几个人谈谈文学问题,宾馆饭店去不起,家里又挤不下,总不能蹲在马路上谈文学吧?现在有人出钱,为大家提供一个聚会的场合,避风遮雨,有茶管饭,当然是一件好事。评论专家阅读作品、思考问题、准备发言都是要付出劳动的,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源是从人的头脑中开发出来的时代,人脑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时代,供应一顿便餐,赠送一点小礼品,严格讲起来都是一种不等价变换,所以谈不上什么“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的问题。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也可能会有个别人是专门混饭吃的,但这绝非普遍现象,更不是这一事物的本质。认为一顿饭就能决定一个评论家对作品说好或者说坏,这也未免太荒唐了。这种思路好像是出自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改了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传统的小农意识和文化心理?
1.作者认为讨论文学问题的办法应该是(     )
A.去宾馆饭店
B.在自己家邀请同道
C. 有人出钱,为大家提供一个聚会的场合
D. 蹲在马路上讨论
2.“这种思路好像是出自三年困难时期”一句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都吃不饱肚子的时候容易把吃一顿当成最重大的事。
B.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时候不宜把吃一顿的重要性估计过高。
C.只见吃饭不见讨论文学的劳动付出,像饥饿者的见解,语含讥讽。
D.三年困难时期议论“吃了人家”的人多。
3.作者不赞成用“吃了人家的嘴软”来批评文学讨论会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流信息要付出劳动,不是白吃。
B. 把吃与嘴软说成必然联系有片面性。
C. 混饭吃即使有也不代表事物本质。
D. 讨论文学是好事,可以促进文学繁荣。
4.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忽视交流是中国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B.当人们失去获得信息和探讨问题的环境时,就很自然会另辟蹊径,以避免知识退化和理论思维的枯竭。从理论建设和艺术规律来讲,这种需要是不容忽视的。
C.交流是发展与提高理论思维和艺术思维能力的基本方式。
D.我们已进入一个资源是从人的头脑中开发出来的时代,因此艺术和理论工作者在付出劳动时,吃一顿便餐,收一点小礼品是应该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这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201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清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查韦斯:从军队到政坛的传奇人生
查韦斯是拉丁美洲最引人注目和最有争议的领导人之一。对很多支持他的人来说,他是个充满社会主义理想的改革派总统,敢于向社会权贵挑战,给穷人带来希望。他对美国措辞严厉的批评也让他在拉丁美洲赢得支持。委内瑞拉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他赢取国际支持的重要手段。
1954年7月28日,查韦斯出生在委内瑞拉的巴里纳斯州,他的父母是学校老师,有六个孩子,家境拮据。
查韦斯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政治理念。查韦斯在巴里纳斯的高中毕业后,就读首都加拉加斯的委内瑞拉军事学院,于1975年毕业。在军事学院期间,查韦斯的政治观念逐步形成,他认为如果平民政府不能保护社会中的贫民,军队就有责任介入。1981年,查韦斯在军事学院任教,他对年轻一代军事学院灌输他的政治理念。查韦斯的影响力引起上级的警觉,于是将他“发配”到偏远的阿普雷州,这样可以避免查韦斯“添乱”。查韦斯在那里与当地部族广泛接触,这段经历,影响到他日后当选总统后的原住民政策。
这位前陆军伞兵军官的首次出名,是因为在1992年领导了一次虽败犹荣的政变。1992年2月,他领导了试图推翻总统佩雷斯的政变。委内瑞拉当时经济衰退,民众广泛抗议。
这次政变最终失败,导致18人死亡、60人受伤,查韦斯随后自首,被关进军事监狱。9个月后,他的同盟们再次发动政变,再一次失败。查韦斯在被关两年后获释,随后创建了代表中下层老百姓利益的政党“第五共和国运动”,从军队走向政坛。
与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不同,委内瑞拉的民主选举政府的传统自1958年以来就没有中断过。查韦斯后来改变武力推翻政权的立场,投入到1998年的大选中。查韦斯承诺“革命性”的社会政策,批评现政府的腐败、挥霍石油资源。查韦斯最终赢得1998年12月的总统大选,打破了委内瑞拉政坛长期由两大传统政党轮流执政的政局。他迅速得到支持,尤其是穷人和中产阶级的支持。查韦斯执政后,他改变竞选中的革命口号,采取相对温和政策,经济上也大致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议,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对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建立免费医疗体系等。此后,查韦斯在一系列选举和全民公投中获胜,包括修改宪法,允许总统无限期连任。他的这种做法也遭到批评。查韦斯解释说,他需要更多时间,好让社会主义在委内瑞拉扎根。他的支持者们说,查韦斯代表了穷人的利益。
查韦斯演讲口才出色,这一才华充分显示在他的每周一次的国家电视台直播节目《你好,总统》中。他在《你好,总统》栏目中讲述他的政治理念,并鼓励民众打电话、直接向他提问,有时他甚至还唱歌跳舞。查韦斯从不错过任何对公众发表讲话的机会,他曾在演讲中把石油公司的高管们形容为“住在豪华宅子里,一边喝着威士忌,一边荒唐淫乱”。他还经常与教会的领导人发生争执,称教会领导人“无视穷人利益,偏袒反对派,捍卫富豪”,一度指责他们“没有走耶稣基督的路”。在美国为首的联军发起阿富汗战争后,他指责美国政府“用恐怖行动打击恐怖主义”,在联合国大会公开发言时称小布什是魔鬼,赖斯是文盲,致使委内瑞拉与美国的关系跌至谷底。但他的这种坚持正义的行为得到很多人的默认。
2002年,委内瑞拉发生短暂的反政府动乱,查韦斯被迫下台两天,事后他指责美国在幕后策划了这场政变。两年后,查韦斯重振雄风,在全民公投中获得更多公众的支持;2006年,他再次赢得总统大选,获连任。在2012年10月的大选中,查韦斯赢得另一个六年的连任。
查韦斯虽然连选连任,较长时间地掌管委内瑞拉大权,但也面临不少困境。尽管委内瑞拉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贫困和失业现象仍然普遍存在。2011年6月查韦斯首次确诊患癌,随后经常往返古巴和委内瑞拉接受手术和放疗。2012年5月,查韦斯总统府宣布,在经过手术和化疗后,他已经从癌症中康复,但未透露他患的是什么癌。2012年12月8日,查韦斯再次宣布,他需要做进一步手术,并提议副总统马杜罗在必要时作为他的继任者。查韦斯自从2013年2月结束在古巴的癌症治疗返回委内瑞拉之后便没有公开露面。
2013年3月5日,查韦斯终因癌症不治去世。
(选自《参考消息》2013.3.16,有删改)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从军队到政坛的传奇人生”这个标题既简练精要地概括了全文内容,又恰到好处地告诉读者查韦斯由一名军人通过政变成为委内瑞拉总统的传奇人生。
B.查韦斯之所以发动军事政变,是因为他认为如果平民政府不能保护社会中的贫民,军队就有责任介入。他也因为领导了这次虽败犹荣的政变而首次出名。
C.因为查韦斯代表着穷人的利益,所以他进行一系列有利于穷人的改革,这些改革得到了委内瑞拉全国人民的支持,因此他在1998年顺利地当选总统。
D.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简洁朴素,短短一千多字就把查韦斯从出生到死的全部经历展现在读者眼前,刻画出一个人民斗士形象。

E.全文从多个角度对查韦斯进行叙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为民服务的英雄人物的成长过程,虽然他在事业未竟就英年早逝,但实在令人钦佩。
这篇传记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查韦斯的?请做简要概括。(4分)
“没有走耶稣基督的路”是查韦斯指责教会领导人的话,请结合基督教的知识和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查韦斯自认为是一名社会主义革命者,一生都在为把委内瑞拉改造成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如果你是一名人民公仆,可以向查韦斯学习那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心。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在诗性艺心就是浑全充融。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然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
 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儒道佛中的充满圆融的生命哲学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精神。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总有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要尽广大,极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然而宇宙洪阔,天道苍苍,艺术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它总不能摆脱具体的实在,总在关注一人一事一时一物,这便制约了艺术家的绵绵长思。万川之月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却给了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艺术家既关心“一”,认为“山川即道”、“山水即天理”,万事万物均是道的化身,但更关心的是“一切”,因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都是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文心雕龙》云:“乘一总万”;《二十四诗品》云:“万取一收”,其意大致相同。
 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直接的观照,更关心微观,在艺术倾向上,两汉时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了唐宋时越来越少,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更加精微、细致。中唐以后,追求精微细致的审美风尚渐渐弥散开来。如在中国园林中,人们普遍追求“壶纳天地”的妙处。一湾清泉,几条幽径,几处亭台,便俨然构成一自在圆足的世界。请看中国园林的命名:勺园,如一勺之大;蠡园,如一瓢之微;壶公楼,小得如茶壶一般;芥子园,微小得尤如一粒种子;一沤居,细微得如同大海中的一朵涟漪。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一沤就是茫茫大海,一假山就是连绵峰峦,一亭就是浩浩天庭。故人们常常将园林景区叫做“小沧浪”、“小蓬莱”、“小瀛洲”。“小”是园林特点,“沧浪”“瀛洲”等则是人们远的心意,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这成了中国艺术家不言的秘诀。
在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对山川无尽之妙的追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倪云林的《疏林秀石图》风格迥异,一是江山无限,一是片石只林,但所追求的却是一致的,人们在他们的画中无所憾,因为它们自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宇宙。郭河阳“有人悟得丹青理,专向茅茨画山水”正谓此。若要能演成一个完整生命,“茅茨”也能成为灵区。
(节选自朱良志《论中国艺术论中的“圆”》,有修改)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圆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重要因素。
B.圆即圆满、周备、具足、万物之理、混成无缺,体现在诗性艺心上即浑全充融。
C.“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自然界中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虽形态各异,但都一统于“道”的世界中。
D.“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到处春江的月明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都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中国艺术家的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观永恒的观念,是受儒道佛中圆通生命哲学和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
B.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是解脱艺术家受时空和具体事物限制的钥匙。
C.“乘一总万”“万取一收” 与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的直接观照、关心微观等都体现了“山川即道”的哲理,都符合宇宙中的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的哲学观点。
D.中国山水画中有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追求在一山一水中去创造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反映了万物均有其内在之理,而内在之理又是共通的道理。
B.“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中,“天地”和“须弥”是人们远的心意。
C.两汉铺排山水云物的现象到唐宋越来越少,因为用精微、细致表现“涵盖乾坤”较铺排渲染更能体现所要追求的生命的博大精深。
D.画道之理体现哲学上圆通之说,故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如同有灵光耀现,形成自我圆足的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约会
[美]沃尔特•海多克
还有十几分钟,确切地说是l2分钟,他就要与琳达约会了。这是一个很久之前安排好的约会。那个非常特别的日子的5点钟,无论他们在哪里,他们将高举酒杯,然后干杯。当然,他们并不在一起。
特里清楚地知道他该说什么。他已经排练那段小小的祝酒词一千次了。第一次是在一片漆黑的运兵车的车厢里,在漫天的星光下。第二次是当他懒洋洋地倚靠在温热的沙丘上,凝视着那清澈高远的非洲天空时。当他在埃特纳火山脚下的西西里山谷中行军时,他也喃喃自语地背诵过。而现在,在这个小得出奇的意大利小村里,他与琳达约会的时刻马上就要到了。
当他们抵达村子的时候,连队得到了解散的命令。士兵们扑向土路两边躺下,抽烟,在温暖的阳光里取暖。特里坐直了,一会儿看看他的腕表,一会儿看看土路对面那家小酒馆,将要说的话开始在脑子里回响:“为了这个短暂的时刻,这个给我们婚姻的第一个美好的年份画上句号的时刻!为了未来更多幸福的岁月!为了你,琳达,我的漂亮、甜蜜、可爱的娇妻!”
远处隆隆的炮声猛地将他拽出愉快的幻境,那是炮兵在轰炸希特勒的后卫部队,为他们的前进开道。还有7分钟。他望着那家小酒馆,猜想琳达会在哪里饮下他们周年纪念的那杯酒。
她会在第四十八大街上的安德烈餐厅里吗?他们就是在那里定下的这个约会。
当他告诉她,自已有可能暂时见不到她时,她没有哭,甚至没有愁容。她轻快、俏皮地笑了笑,用一根细长的手指敲打着她的鸡尾酒杯。
“无论你将在哪里,无论我在哪里,特里,”她说,“我们约会。在我们的纪念日,就在我们婚礼的那一分钟,我们彼此干杯。”
后,当他该说“再见”并回到兵营时,已经不那么痛苦了。他们约定好了周年纪念约会,即使他们相隔万里,也可以相聚片刻。
还有6分钟。救护车和卡车开始沿着土路颠簸前行,将伤员从前线运送回后方战地总医院……
时间快到了。特里走到对面的店里,要了一杯葡萄酒,走到酒馆的前面。
步行的伤兵们现在了。特里攥着酒杯,这时他看见一位少年正在缓慢地走着,一条胳膊搭在一位勤务兵的肩上,袖管上的下士臂章几乎被血渍盖住了,头上潦草地缠着绷带。特里看了一下他的手表。60秒。一分钟之内,他的双唇将会接触到那杯葡萄酒,在那一瞬,距离将不复存在。他和琳达将会在一起,互相说着他们想说的话。受伤的下士和勤务兵在小酒馆前面迟疑着停下了,就在几英尺外,那少年胳膊缓慢地从勤务兵的脖子上滑下,无力地跌坐在尘土里。
现在时间到了。特里举起酒杯,直到他可以嗅到葡萄酒的浓香。那段祝酒词的头几个词儿跳进了他的脑海里:“为了这个短暂的……”
下面的词儿在他的脑海里僵住了,因为他看见那个摔倒的少年盯着他看——那是双温柔的黑眼睛,带着一副安宁、期盼的神情。琳达正在等待着。他重新开始:“为了这个短暂的时刻……”
那少年用手背擦了擦嘴,用舌头舔了舔开裂于渴的嘴唇。他眼下是如此狼狈,但特里知道,他是那些打不垮的男子汉中的一位,是希特勒的“超人”逃窜得跟恶魔一样快的众多原因之一。特里感到酒杯在他的手中颤抖:“一杯?”
地上的少年猛地伸出一只肮脏的手。他抓紧了特里递给他的酒杯,一口气灌下了葡萄酒,紫红色的液体像股股小溪沿着他的嘴角和下巴流淌下。他咳嗽了几下,然后咧开嘴笑了:“多谢。味道一流,老兄。”
少年和勤务兵沿着路继续他们的征程,特里望着他们消失在山坡下。
他没有看腕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他已经错过了与琳达的约会……
将近三个星期之后,信了。马上就要读到她关于那次约会的文字了,这真是太痛苦了。她会讲述那个时刻的情形,他却不在那里。
他走到无人的地方,然后慢慢地拆开信:“关于我们的约会,特里,亲爱的。那天我去了献血站,我以为我有很多时间。可是我的前面排了那么多人,当轮到我时,已经是5点差l0分了。我正要跳起跑出去买葡萄酒的时候,刚好有人喊我的名字。5点整的时候我正坐在献血桌旁。我没能履行我们的承诺,但是我一直在想着你。我是如此爱你,特里,亲爱的。你会原谅我吗?”
(选自《读者》2013年第l8期,原文有删改)
概述小说中的两条情节线索及其特点。(4分)
从全文看,小说的第二段有什么作用?(4分)
文中加横线的内容有什么特点?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4分)
这篇小说蕴含着丰富的打动人心的“正能量”,请结合其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秦良玉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庄烈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良玉彩币羊酒,赋四诗旌其功。会四城复,乃命良玉归。七年二月,贼陷夔州,围太平,良玉至乃走。十三年,罗汝才犯夔州。良玉邀之马家寨,斩首六百,追败之,夺汝才大纛,擒其渠副。贼势渐衰。
当是时,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川抚邵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良玉及张令二军。绵州知州陆逊之罢官归,捷春使按营垒,见良玉军整,心异之。良玉为置酒,语逊之曰:“邵公不知兵。吾一妇人,受国思,谊应死,独恨与邵公同死耳。”逊之问故,良玉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张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山巅,俯瞰吾营。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逊之深然之。已而捷春移营大昌,监军万元吉亦进屯巫山,与相应援。
其年十月,张献忠连破官军,良玉偕张令急扼之,挫其锋。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捷春见嗣昌与己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良玉乃叹息归。
张献忠尽陷楚地,将复入蜀。良玉图全蜀形势,上之巡抚陈士奇,请益兵守十三隘,士奇不能用。复上之巡按刘之勃,之勃许之,而无兵可发。十七年春,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溃。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砫者。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
赞曰:秦良玉一土舍妇人,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彼仗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
(节选自《明史•秦良玉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玉别统精卒五百粮自随裹:携带
B.独与邵公同死耳恨:遗憾
C.良玉全蜀形势图:谋划
D.其急公赴义有足者多:称赞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单骑见捷春/寻其方面,知震之所在
B.良玉置酒/父母宗族,皆戮没
C.邵公不此时争山夺险/余与四人拥火
D.之勃许之,无兵可发/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良玉“饶胆智”的一组是()
①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②良玉邀之马家寨,斩首六百,追败之
③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④良玉图全蜀形势,上之巡抚陈士奇
⑤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⑥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良玉曾和丈夫并肩作战,立下战功。丈夫死后,她继承了丈夫的职位。因勤王有功,她受到崇祯皇帝的召见和嘉奖。
B.巡抚邵捷春不懂用兵,丧失地利。秦良玉向陆逊之恳切进言,分析利弊,陆深为赞同。不久邵捷春改变了军队的布置。
C.面对张献忠的攻势,秦良玉多次向上司进献破敌之策,均被拒绝。张献忠攻陷四川,秦良玉号召部下把守四境,决不投降。
D.秦良玉作为一个女子,尚且能够辗转战斗,为国效力,那些手握军权却临阵观望的人,同她相比实在应该羞愧。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0分)
(1)捷春使按营垒,见良玉军整,心异之。(3分)
(2)捷春见嗣昌与己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3分)
(3)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