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
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数十日。诩乃令军中,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太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是时,长吏听百姓谪罚者输赎,号为“义钱”,托为贫人储,而守令因以聚敛。诩上疏曰:“元年以来,长吏受取百万以上者,匈匈不绝。谪罚吏人至数千万,而三公、刺史少所举奏。永平、章和中,司空劾案,州及郡县皆坐免黜。今宜遵前典,蠲除权制。”于是诏书下诩章,切责州郡。谪罚输赎自此而止。宁阳主簿诉其县令之枉,积六七岁不省。主薄乃上书曰:“臣章百上,终不见省,臣岂可北诣单于以告怨乎?”帝大怒,持章示尚书,尚书遂劾以大逆。诩驳之曰:“主簿所讼,百上不达,是有司之过。愚蠢之人,不足多诛。”帝纳诩言,笞之而已。诩因谓诸尚书曰:“小人有怨,不远千里,断发刻肌,诣阚告诉,而不为理,岂臣下之义?”闻者皆惭。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临终,谓其子恭曰:“吾事君直道,行已无愧。”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蠲,juin(书)免除。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戒不虞虞:预料 |
B.贸易衣服,回转数周贸:变更 |
C.积六七岁不省省:审察 |
D.断发刻肌,诣阙告诉告诉:说给人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虞诩“将帅之略”和“刚正之性”的一组是
A.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谪罚吏人至数千万 |
B.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州及郡县皆坐免黜 |
C.乃令军中,潜发小弩而不为理,岂臣下之义 |
D.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诩孝敬奉养祖母.被县里推举为顺孙。国相认为他是非凡出众的人打算任用他为吏,而他却因为要奉养祖母拒绝了。 |
B.虞诩有将帅之略,被调任为武都太守。在作战中,他指挥若定,用增灶示强、巧用弓弩、易服回转、伏兵掩击等方式迷惑并打败羌人。 |
C.虞诩为“义钱”之事上疏皇帝,陈述了贪官污吏的罪行以及百姓遭受的痛苦,建议废除“义钱”。皇帝采纳后,“义钱”制度从此停止。 |
D.虞诩认为宁阳县主簿上告该县县令受冤一事虽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但对这样愚蠢的人,没必要杀他。 |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①,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②;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②翮:鸟翼,翅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 |
B.率多求兵马率:大都,一般。 |
C.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延:请 |
D.六者成败之几几:通“机”,关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B.思以爵禄相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
C.公其深计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D.余人受命之部杳不知其所之也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A.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
B.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
C.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
D.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
(2)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
(3)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王夫之认为张纲劝降张婴只是缓解了一时之祸,并不值得效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结合原文谈谈理由。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注:①缗:mín,成串的铜钱②粜:tiào,卖出粮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
D.止宿公署,终日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
C.不得已而为盗耳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
D.为之大恸,出私钱![]() |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康王(赵构)至相,飞因刘浩见,补承信郎。以铁骑三百往李固渡尝敌,败之。从浩解东京围,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迁秉义郎,隶留守宗泽。战开德、曹州皆有功,泽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
康王即位,飞上书数千言,欲复中原。书闻,以越职夺官归。诣河北招讨使张所,所待以国士,借补修武郎,充中军统领。命从王彦渡河,至新乡,金兵盛,彦不敢进。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纛而舞,诸军争奋,遂拔新乡。翌日,战侯兆川,身被十余创,士皆死战,又败之。夜屯石门山下,或传金兵复至,一军皆惊,飞坚卧不动,金兵卒不来。食尽,走彦壁乞粮,彦不许。飞自知与彦有隙,复归宗泽,为留守司统制。
泽卒,杜充代之,飞居故职。杜充将还建康,飞曰:“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充不听,遂与俱归。时充守建康,金人与贼李成合寇乌江,充闭门不出。飞泣谏请视师,充竟不出。金人遂由马家渡渡江,充遣飞等迎战,王燮先遁,诸将皆溃,独飞力战。
会充已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兀术趋杭州,飞要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俘叛军首领四十余。驻军钟村,军无见粮,将士忍饥,不敢扰民。金所籍兵相谓曰:“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飞移屯鄂,授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封武昌县开国子。
飞数见帝,论恢复之略。飞方图大举,会秦桧主和。时和议既决,桧患飞异己,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桧遣使捕飞父子。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
初,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初,桧恶岳州同飞姓,改为纯州,至是仍旧。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建庙于鄂,号忠烈。淳熙六年,谥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五子:云、雷、霖、震、霆。
(《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徇:“殉”,为某种目的而死 |
B.古良将不能过过![]() |
C.桧亦以飞![]() |
D.岁暮,狱不成狱:监狱 |
以下各组句子中,直接表现岳飞智勇双全的一组是
①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
②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③飞上书数千言,欲复中原
④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纛而舞
⑤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
⑥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①②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岳飞家世代为农,父亲岳和心地善良,经常节衣缩食来救济贫困饥饿的人。岳飞出生的时候,黄河内黄处决堤溃坝,洪水虽将岳飞连同他的母亲冲走,但未淹死,人们也惊异于此。 |
B.岳飞年少![]() |
C.岳飞在侯兆川与金兵作战的时候,率先垂范,冲锋陷阵,身受多处创伤,打败金兵。可是河北招讨使张所不给军粮,岳飞被迫又投奔了宗泽将军。 |
D.秦桧十分厌恶岳飞,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而且把与岳飞姓氏有相同之处的岳州改为纯州,可见一斑。最终朝廷为岳飞洗去冤屈,并封岳飞为“忠烈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2)以铁骑三百往李固渡尝敌,败之。
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幼时,语未正已知文字。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未及识,或谓可一往见。岩叟笑曰:“是所谓呈身御史也。”卒不见。
质孤、胜如二堡,夏以为形胜膏腴之地,力争之。延帅欲以二堡与夏,苏辙主其议,奏曰:“近边奏稍频,西人意在得二堡。今盛夏犹如此,入秋可虞,不若早定议。”意在与之也。岩叟曰:“形势之地,岂可轻弃,不知既与,还不更求否?”议遂止。
元祐六年,拜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入谢,太皇太后曰:“知卿才望,不次超用。”岩叟又再拜谢,进曰:“太后听政以来,纳谏从善,务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静。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复少进而西,奏哲宗曰:“陛下今日圣学,当深辨邪正。正人在朝,则朝廷安,邪人一进,便有不安之象。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蔽蒙,不觉养成祸胎尔。”两宫深然之。宰相刘挚为御史郑雍所击,岩叟连上疏论救。挚去位,御史遂指为党,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明年,徙河阳,数月卒,年五十一。(选自《宋史·王岩叟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臣才至六员,方之先王,已为至少 方:相比、比较 |
B.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 趣:通“促”,赶快 |
C.用刘挚荐,为监察御史用![]() |
D.不次超用 不次:不依寻常次序![]() |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王岩叟敢谏”的一组是( )
①是所谓呈身御史也 ②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 ③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 ④两省正言久阙 ⑤力争之 ⑥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
A.①②④ | B.②③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岩叟年幼时就聪明过人,科举考试连连取胜,刚做官两个月就辞官回家奉养父母。他为人正直,不愿去阿谀奉承别人。 |
B.王岩叟担任监察御史时,常常上书朝廷,为朝廷献计献策;敢于谈论国家安危,敢于直言,对朝廷忠心耿耿。 |
C.王岩叟在外交事务上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反对把地理位置优![]() |
D.王岩叟于元祐六年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是被朝廷破格提拔的。对此,王岩叟到朝廷谢恩,并趁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
翻译下列句子
(1)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未及识,或谓可一往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材难称,不若虚其位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蔽蒙,不觉养成祸胎尔。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少婴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国相丁乂请为五官掾。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后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回避岁月,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
赵王伦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职。后除南中郎长史,不就,会逆贼李辰起兵江夏,征镇不能讨,皆望尘奔走。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冰大将抗宠有众数千,屯郡讲堂。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循迎景还郡,即谢遣兵士,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以循为丹阳内史。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敏竟不敢逼。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及敏破,征东将军周馥上循领会稽相,寻除吴国内史,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廷尉张闿住在小市,将夺左右近宅以广其居,乃私作都门,早闭晏开,人多患之,论于州府,皆不见省。会循出,至破冈,连名诣循质之。循曰:“见张廷尉,当为言及之。”闿闻而遽毁其门,诣循致谢。其为世所敬服如此。
陆机上疏,荐“徇可尚书郎”,徇不就。
帝以循体德率物,有不言之益,敦厉备至,期于不许,命皇太子亲往拜焉。循有羸疾,而恭于接对;诏断宾客,其崇遇如此。疾渐笃,表乞骸骨,上还印绶,改授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帝临轩,遣使持节,加印绶。循虽口不能言,指麾左右,推去章服。车驾亲幸,执手流涕。太子亲临者三焉,往还皆拜,儒者以为荣。太兴二年卒,时年六十。帝素服举哀,哭之甚恸。赠司空,谥曰穆。将葬,帝又出临其柩,哭之尽哀,遣兼侍御史持节监护。皇太子追送近途,望船流涕。
(选自《晋书·贺循传》,有删改)
注:临轩: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间近檐处两边有槛楯,如车之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课:考核 |
B.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略:侵占 |
C.循少婴家难婴:缠绕,遭遇 |
D.及敏破破:突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命皇太子亲往拜焉于是余有叹焉 |
B.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C.论于州府,皆不见省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以循为丹阳内史既自以心为形役 |
下列给文中加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 |
B.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 |
C.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 |
D.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 |
皇上认为贺循“体德率物,有不言之益”,从文中看有哪些事实依据?请举例说明。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
译文:
(2)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4分)
译文:
(3)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