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西溪正在聚起文化名人群落
“一曲溪流一曲烟”,风景迷人的杭州西溪湿地,未来将成文化名人的集居地。2月12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国画家吴山明、音乐家徐沛东、策划家朱海、导演崔巍、编剧邹静之、作家余华和麦家等8位文化名人正式签约入驻西溪创意产业园。除此之外,台湾剧作家、导演赖声川,漫画家朱德庸,英国经济学家、创意大师约翰•霍金斯等也成为首批入驻的名家。接下来,杨澜、好莱坞著名导演皮托夫等也要来这里开办工作室。
西溪是杭州的一块风水宝地,位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的西溪文化创意产业园完全隐秘在绿色里。今天清晨,记者沿着园区往里走,满眼都是静谧的溪、河、湾、塘、亭、桥,花草丛中,不时有鸟儿腾空飞起,连绵不绝的鸣声相当悦耳。
这里有59幢素雅别致的小楼,以低廉的租金提供给国内外文化名人入住,在此开设自己的工作室进行创作。
“我知道西溪每幢楼都能卖上千万元,杭州能把这个地方保留下来做成一个聚宝盆,会不断给杭州带来荣耀与光彩。”潘公凯说,文化人喜欢“躲”,喜欢寻找安静的地方创作,西溪正是具备这样条件的地方。西溪能够吸引文化人,文化人也能让西溪声名远播。
作家刘恒表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自然都是有品性的。如果西湖没有遇到苏东坡、白居易们,它也许只是一个大水库;同样如果没有文化的渗透,西溪在人的眼里再优美,也不过是一片生态环境保存完美的自然湖山。所以,是中国文化造就了自然景观。文化名人入驻西溪,将使西溪的传统特征和内在精髓,得以保存和强化。
更重要的是,众多文化名人入驻西溪,将为杭州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根据协议,入驻的作家、艺术家被要求每年能在杭州待上3个月,并创作出一定的作品等等,每5年要考核一次。只有符合这些标准,才能获得20年的使用权。
首批入驻的名家已明确表示,要在这里静心创作好作品。画家潘公凯说,要给杭州画画;余华、麦家说,要给杭州写好看的故事;徐沛东的“野心”更大:“我来不仅仅是想写一首歌,作一首曲,更重要的是想培养一批人才。当然,我也希望能在这里,不仅仅为杭州,也为中华民族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
不是嘴上说说,这些文化名人已经在行动起来。余华已邀请了他在国外工作的朋友在今年4月来杭州采风。导演皮托夫已与浙江金球影视签约,打造总投资1亿美元的魔幻大片《人鱼帝国》。编剧邹静之也正在为华策影视创作《西泠印社》的剧本。
文化名人聚集一起,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更容易碰撞出新的创意。记者获悉,追随西溪这块风水宝地而来的,还有导演张艺谋和文化人余秋雨,被称为中国当代画坛“五杰”的刘大为、刘谦、袁运生、冯大中、詹建俊,日本当代艺术大师天野喜孝、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法国雕塑家协会主席乔治•苏泰等。正如邹静之所感叹的那样:“就像一个园子,如果没有奇花异草,就不可能百花齐放,就不可能吸引人。入住的名家多了,气蕴就会充沛,就会产生更多的奇葩。”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上虞白马湖畔曾聚集着一大批文化名人:朱自清、丰子恺、李叔同、叶圣陶等一代名家都曾在那里任教、讲学,形成了中国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白马湖作家群”,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愿今天的西溪也能像当年的白马湖一样为后人津津乐道。根据全文内容,对邹静之“就像一个园子,如果没有奇花异草,就不可能百花齐放,就不可能吸引人”这句话的内涵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入住西溪湿地的名家就像奇花异草,他们的到来将会给名城杭州带来万紫千红的人文春天。 |
B.西溪湿地是个聚宝盆,入驻的文化名人一多,可提升西溪湿地的知名度,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
C.中国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白马湖作家群”效应可以作为对邹静之先生这句话内涵的最好诠释。 |
D.文化名人聚集在西溪,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更容易营造出人文意蕴浓郁的西溪文化景观。 |
下列不能用来作为刘恒在“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自然都是有品性的”这一观点例证的一项是
A.西湖因为遇到苏东坡、白居易们,从而大大增加了令人留连赏玩的深厚文化意蕴。 |
B.文化名人入驻西溪,将使西溪的传统特征和内在精髓,得以保存和强化。 |
C.白马湖所以能名闻遐尔,与朱自清等一代名家都不得曾在白马湖畔任教、讲学分不开。 |
D.西溪自然景观很优美,是因为它是一片生态环境保存完美的自然湖山。 |
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及写法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引用了不少文化名人的言论,以此来证明西溪聚集起文化名人群落的重大意义。 |
B.入驻西溪的文化名家已经在文化事业上有所行动,代表人物有余华、皮托夫、邹静之等。 |
C.作者援引“白马湖作家群”史实,是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旨在说明西溪入驻文化名人的重大意义。 |
D.西溪敞开怀抱,笑迎中外文化名家,反映出新时代浙江人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有眼光、有才情的精明策略。 |
谈到艺术,人们常说:西方写实,东方写意。这种不同其实是东西方哲学观念的不同,故在表达理念的艺术手法上迥然有别。
从希腊人开始,西方人一直认为,整个存在,包括宇宙都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原因。西方艺术的源头是希腊的雕塑和建筑,建筑的空间位置讲究各种数比关系和几何秩序,人体雕塑中各种秩序、比例的和谐是希腊艺术家所孜孜以求的,因此西洋画特别讲究从形体光色关系上苛求细节、越来越精细逼真,毫发不左地模仿自然,刻意求实,然而东方民族的整体自然观.导致中国人不信赖自己的视觉印象,认为越是想努力把握自已所面对的自然,便越是难以把握其原状,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反映。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他是不可能认识自然的,在“以为有物”,而“未使有封”之际,方可保留天机的完整。而“一旦有封”(分类、概念化),一旦有“是非”之分(有判断),天机的完整性便开始分化、破碎。因此,中国艺术家认为,写实只是雕虫小技,苏轼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因为人是无法表现自然之道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即“封死则道亡”。这一切都使中国艺术家放弃再现和模仿自然的冲动。中国画的意境是虚静空灵,笔墨是简率疏淡,他们遵从庄子的指引,“无知”,“无为”、“无我”、“心斋”、“坐忘”。因为“有我”,才会有恐惧,有苦恼。西方人就是因为“有我”,才会妄自尊大地想要规划世界,解释世界。而“丧我”、“无知”,不用自己的思维分解这个世界,就能量新拥抱原有的具体的世界。因此,依照老庄哲学,中国人在自己的诗词,书法和绘画中,不仅没有否定自然,反而找到了“离形去知”的解脱方式,这成了中国人拥抱自然、跃身大化、天人合一的内在动因。艺术家只有放弃对物象外形的追求,才能在忘我的宁静中进入自然现象内部而与之呼吸与共。在中国画中和谐生动、灵气往来,艺术家浑然坐忘于山水花鸟之间?如树,如山、如水、如云。有西方艺术评论家说: “中国画虽然讲究空灵,却又最写实,最超越自然而又最接近自然,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本身。”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某些鲜明的个性,其思维的特点是“抽象而不彻底”,是带有具体的抽象,带着感性的理性,是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问的一种状态。
因此,由于东方人的哲学,由于坚信人用“心”思考,而不像西方入很早就知道人用“脑”思考,这样的哲学,触动中国人的是“抽象而不彻底”的美感(粱漱溟先生用“心役于形”概括)。东方人接受了不可理解的天地万物的存在,并一直同这种无意义性共处,故在东方人看来很自然的表意特征的艺术形式,就同生活本身—样没有形式、—样正常,一样无理挫,如果西方艺术家认为东方音乐“没有意义”,那么,东方人完全可以回答,这是自然本身的无意义性,无休止地延续下去,没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而一切西方古典文学、艺术都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_的理性次序。西方艺术传统还对崇高和平庸的、事物严格加以区分,要求以最高级的艺术形式处理最崇高的主题,因此对东方人盛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趣味目瞪口呆,不能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对自己继承下来的古典艺术传统普遍不满,甚至无法忍受,这是因为他们对待世界的整个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位20世纪的西方艺术评论家说:“我们欧洲的艺术有一种致命的倾向一一要成为科学*.可谓—语中的,而摄影和影视技术的出现更让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理想无立足之地,他们感到了理智的苍白与可怕。辜鸿铭老先生看得真切,他说现代西方艺术乃至人文学科是在。心灵与理智的可怕战场”上厮杀,是在“洒满墨水的世纪”为求生存而战斗,可斗来斗去,仍然摆脱不了科学的纠缠,这不,它们双双走在“彻底抽象化”的道路上,只不过科学是理性的抽象化建构,艺术是用抽象表达对非理性的尊重,真是貌离神合啊!
一一选自《中国艺术在东西方的对视中》,有删节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西方艺术家认为东方音乐“没有意义”,东方人则认为这是自然本身的无意义性造成的。 |
B.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对自己继承下来的古典艺术传统艺术科学化倾向普遍不满。 |
C.中国艺术家认为,写实只是雕虫小技,重要的是写意。 |
D.中国人思维的特点是“抽象而不彻底”,而西方人则是“彻底抽象化”。 |
E、中国人一直误认为人用“心”思考,因而中国艺术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下列不属于中国艺术家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因而人认识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 |
B.要避免天机的分化和破碎,艺术家不应追求再现和模仿自然。 |
C.人对自然之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艺术家应拥抱自然、融入自然。 |
D.艺术要摆脱科学的纠缠,要强化抽象,以表达对非理性的尊重。 |
如何理解中国画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又是自然本身”?(4分)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不同,从全文看,作者认为造成其不同的思想根源分别是什么? (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论李白(节选)
一汪寒水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风气,现在的学术风气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学者们把这个当成了无往而不利的武器,见了任何东西都先拦腰一刀,一分为二。反映政治,同现实相结合的诗就是李白的好诗。比如《古风五十九首》里的“大车扬飞尘”,比如“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而饮酒、游仙则是李白诗的糟粕,比如“吾将营丹砂,永世与人别”,比如“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身”。这种分法,其实不见得科学,至少对李白不见得科学。
诗歌是表情达意的媒介,它的本质也只是用语言传达出难以传达的心绪和思想。只要诗歌成功完成了这个传达,就可以从艺术层面上认定它是好诗,不必计较内容是否句句符合圣贤之识、家国之义。至于情感和思想崇高与否,分出的是诗人人格的高下,而此时此地,情感的自然与否,才是区分诗艺高下的唯一标志。
李白儒气淡而道气重,游仙入道的思想肯定大于忧国忧民的情怀。李白并非不关心政治,但是政治只是他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一部分,不见得就成了他终极的追求。
他不去科举,幻想名动天下,声名为皇上所闻,特召入宫,作出万世留名的功业。这是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原因。李白离京之后,在东鲁一带曾经同杜甫高适结伴游玩。但是喜欢谢安和鲁仲连的李白不可能像喜欢诸葛武侯的杜甫一样“每饭不忘君”,所以,“西上莲花山”后“俯视洛阳川”,只能算做内心的忧民情怀偶尔露头,是特例而非常态。孤傲得有点天真的李白也不会像高适一样有“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打黎庶令人悲”的痛苦,因为他早就辞官不做了。
李白平生最佩服的人物,是鲁仲连,是谢安。他最佩服他们什么呢?李白佩服鲁仲连的是“功成不受赏”的气度,佩服谢安“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功业,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做了大事之后飘然隐居。传统的儒家文人讲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济世,穷则隐居,非此即彼,但是李白的志向和口气明显要大得多,他想两者通吃。
也许,李白算是唐代最天真幼稚的文人。(选自“新浪网”)
文章开始两段,谈了作者对“好诗”的看法,请你说说其“好诗”的内涵。
“这种分法,其实不见得科学,至少对李白不见得科学”,“这种”是指什么?
全文在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效果是怎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汉语,我为你忧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
,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虽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下列说法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这句话的一项是()
A.汉语能让我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
B.汉语古老而优雅,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 |
C.汉语隽永有致,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凭借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文化隧道。 |
D.汉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并且广为传播,“热”遍全球,令国人无比自豪。 |
作者感叹“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A.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就会失去东方民族的含蓄美。 |
B.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必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
C.100多个国![]() |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
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用词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这样才可能领略到母语独特的文化意蕴。 |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备受冷落,面临危机。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我们应高度重视汉语学习,以此来抵制外语。 |
C.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我们可以乐观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 |
D.汉语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在华夏民族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令人叹惋。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回忆雨僧先生
季羡林
①雨僧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作为他的受业弟子,我同其他弟子一样,始终在忆念着他。
②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的矛盾。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别人写白话,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吏,所以矛盾。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
③总之,他是一个既奇特又矛盾的人。
④我这样说,不但丝毫没有贬意,而且是充满了敬意。雨僧先生在旧社会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⑤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他讲课认真、严肃,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之处。高兴时,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空轩》十二首就是其中之一。这引得编《清华周刊》的学生秀才们把他的诗译成白话,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而又无伤大雅的玩笑。他一笑置之,不以为忤。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想附庸风雅的、写一些根本不像旧诗的“诗人”,决不能同日而语。他的“中西诗之比较”实际上讲的就是比较文学。当时这个名词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他实际上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⑥他坦诚率真,十分怜才。学生有一技之长,他决不掩没,对同事更是不懂得什么叫忌妒。他在美国时,邂逅结识了陈寅恪先生。他立即驰书国内,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也许就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在清华作为西洋文学系的教授而一度兼国学研究院的主任。
⑦他当时给天津《大公报》主编一个《文学副刊》。我们几个喜欢舞笔弄墨的青年学生,常常给副刊写点书评一类的短文,因而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我们曾多次应邀到他那在工字厅的住处:藤影荷声之馆去作客,也曾被请在工字厅的教授们的西餐餐厅去吃饭。这在当时教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条看不见但感觉到的鸿沟的情况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到温暖。
⑧我离开清华以后,到欧洲去住了将近十一年。回到国内时,清华和北大刚刚从云南复员回到北平。雨僧先生留在四川,没有回来。其中原因,我不清楚,也没有认真去打听。但是,我心中却有一点疑团:这难道会同他那耿直的为人有某些联系吗?是不是有人早就把他看做眼中钉了呢?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内,我只在六十年代初期,在燕东园李赋宁先生家中拜见过他。以后就再没有见过面。
⑨在十年浩动中,他当然不会幸免。听说,他受过惨无人道的折磨,挨了打,还摔断了什么地方,我对此丝毫也不感到奇怪。以他那种奇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他决不会投机说谎,决不会媚俗取巧,受到折磨,倒是合乎规律的。反正知识久已不值一文钱,知识分子被视为“老九”。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我有意不去仔细打听,不知道反而能减轻良心上的负担。至于他有什么想法,我更是无从得知。现在,他终于离开我们,走了。从此人天隔离,永无相见之日了。
⑩雨僧先生这样一个奇特的人,这样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人,是会受到他的朋友们和弟子们的爱戴和怀念的。现在编集的这一本《回忆吴宓先生》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
⑾他的弟子和朋友都对他有自己的一份怀念之情,自己的一份回忆。这些回忆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事物和人物的角度和特点。但是又不可能完全不一样。因为回忆的毕竟是同一个人——我们敬爱的雨僧先生。这一部回忆录就是这样一部既不一样又不不一样的汇合体。从这个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体中可以反照出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
⑿我是雨僧先生的弟子之一,在贡献上我自己那一份回忆之余,又应编者的邀请写了这一篇序。这两件事都是我衷心愿意去做的。也算是我献给雨僧先生的心香一瓣吧。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二日
(选自《季羡林小品》)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叙评结合,既有对雨僧先生生平琐事的详细叙述,也有高度的评价、赞赏,二者相辅相成,自然流畅地表达了对雨僧先生的爱戴、怀念之情。 |
B.文章第⑤段写雨僧先生开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几门课程,主要目的是赞颂他在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奠基作用。 |
C.作者认为《回忆吴宓先生》是一个饱含了弟子、朋友怀念之情的“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体”,它能够反映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 |
D.文章⑧、⑨两段的回忆包含了很多作者的听闻和主观的揣测,并没有写到自己亲见的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真实性。 |
E.本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全篇详细地记述了作者在多个不同历史时期与雨僧先生交往的生活琐事,细腻动人,含蓄深沉。作者在文章第②段概述了雨僧先生“既奇特又矛盾”的多方面表现,但在下文并未全都谈及,请你列举作者在回忆中详细叙述的雨僧先生“既奇特又矛盾”的具体表现?
在十年浩劫中,作者并未与雨僧先生见面,也“有意不去仔细打听”雨僧先生的情况,可是作者却断定“他当然不会幸免”,这是为什么?
作者说雨僧先生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又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力学之父”钱伟长
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钱伟长的父亲病逝,本来就家境贫寒的他,只能靠叔父(钱穆,著名学者)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因此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除了白天抓紧时间学习之外,每天晚上学校熄灯以后,他还总要再自学两三个小时。钱伟长此后伴随一生的“开夜车”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原本是要学习历史或者文学,因为这两科他的考分都是满分。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那年清华的物理系,因为“九·一八”,而变得十分的热门,新生中竟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进物理系,但该系的名额只有十名,面对这些学生,系主任吴有训十分为难。
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也在其中。晚年他回忆,当自己从广播中听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是因为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打也是失败的论调时,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学物理系,要造飞机大炮。
已经到北京大学任教的钱穆并不赞同他的选择,建议他还是继续家学渊源的历史学。钱伟长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顾颉刚满口赞成:“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钱穆便不再反对。
为了说服吴有训,他那段时间每天都去吴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吴早上八点到办公室,他六点半就等在门口。最后,吴有训被他的热情感动,决定让钱伟长先到物理系学一年,期末考试物理和高等数学成绩达到70分才可以继续学下去。
这个没有难倒钱伟长。刻苦学习本来就是他的习惯,从清华大学毕业时,钱伟长已经成为物理系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吴有训也非常器重他,还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1956年我国第一次制定12年科学规划,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参与了这个规划制定。钱伟长在自己的计划之中,秉着在当时“国家需要什么就搞什么”的原则,提出五项科学计划:原子能、航天导弹,还有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这个计划遭到了数学、物理等多个基础学科约400来名知名学者的反对。但钱伟长坚持己见,并最终得到了周总理的支持,计划顺利实施。
为了国家的需要是钱伟长弃文从理的原因,也是他留洋求学的初衷。1940年1月,他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出发前,四叔钱穆特地从苏州赶到上海,为他送行,钱伟长告诉钱穆,出国绝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而是想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和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和他有着相同的想法,钱伟长后来回忆说,当时大家在甲板上都立下誓言,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
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着钱伟长,入校第一天他就定下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因为他和导师辛吉不约而同地研究同一个课题,于是他们立即合作,仅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被收录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六十岁祝寿文集里。那部文集里,也收录了爱因斯坦的论文,钱伟长一举成名。
两年后,取得博士学位的钱伟长受冯·卡门邀请,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之后,他又进入美国著名的喷气推进研究室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试验。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优越。
不过,当钱伟长听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立即决定回国。1946年,钱伟长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机械系的教授。同时他还在其他三所大学里兼职任教,几乎包下了这些学校物理系中所有的基础课程。
那个时候,教师的日子非常清苦,生下两个孩子之后,钱伟长不得不靠向同事借钱度日。1948年,他一度在当时尚未回国的钱学森的建议下萌生了举家移居美国的念头,他工作过的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一直期望他回去。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
之后一直到1949年的岁月里,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日后大多成为中国从事力学研究科学的领军人物。钱伟长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便发端于此。(摘编自2010年8月《中国周刊》,作者邓艳玲)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伟长还在读中学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叔父钱穆接济钱伟长继续上学,主要是因为血缘关系。如果不接济,伦理上说不过去。 |
B.钱伟长被清华大学录取后弃文从理,是因为他认为国家科学落后就会被动挨打,学理更能直接为国效力。 |
C.本文的传主是钱伟长,可是在第10段中介绍其科研成果时,提到了爱因斯坦的论文。这属于作者选材不当,应予删除。 |
D.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祝寿文集里收录钱伟长的论文,使钱伟长一举成名。钱伟长能在短期内取得这样的成就,“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是关键因素。 |
E.“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中的“最终”表现了钱伟长面对国外优越条件曾经犹豫不决,这不符合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为什么当时与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会立下“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的誓言?请简要分析。
钱伟长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原因是什么?请概述。
有人说钱伟长的“五项科学计划”既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试结合新中国的科技发展,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