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要求修改下列短文
母亲这次从老家来,带来了三只公鸡和一只母鸡,妻见了一脸笑容:“大老远的,带这些鸡多不容易啊!”可是一转身,马上冷脸对悦民说:“叫你说过多次,不让老家带鸡这些东西,怎么又带啦?”我被说得一声不吭。
老家带东西,曾很受妻欢迎。记得刚结婚那阵,小家中不少吃的用的,都是老家带来的。妻生孩子那阵,一个月内吃的面米蛋油等,也都是老家带来的。满月时,母亲说她养得又白又结实,妻笑着说:“你以为就是你们老家的土产养人!”
这几年,小家渐渐变样,彩电、冰箱、空调等一应俱全。单位效益也好,过去不发大米以及鸡鱼肉蛋等副食品,现在隔三岔五发一次。菜市场上的副食品又多又便宜。于是妻便对母亲说:“以后从老家不要带这些鸡呀鱼呀什么的东西来了,因为咱们这个小家如今也不缺少这些东西了,您从老家带这些东西来又很麻烦。”母亲马上接言道:“知道你们小日子比以前好,不缺这些,想带点别的,看来看去,老家也就鸡鱼肉蛋这些东西。”后来他对母亲也说过一次,不知是母亲没有明白真实意思,还是怎么的,每年一次,还是免不了带些鸡呀鱼呀什么的。
这篇短文叙述人称不统一,全文不能贯通。为了叙述人称统一,有两处必须修改。这两处的改法是 。
依据下面的具体语境,填充对话,注意简明、得体。
公共汽车上已没有座位。一位太太上来后,一位先生出于礼貌给她让了座。可是这位太太毫不客气地坐下来,而且没有任何表示。那位让座的先生想用“弦外之音”来启发她觉悟。请按此情境提示写出二人的对话。
先生忽然问那位太太:“”(不超过15个字)
那位太太感到奇怪,说:“”(不超过15个字)
先生彬彬有礼地说:“”(不超过20个字)
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其他三位的话,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话,要求突出说话人的身份特点。
从前有个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夫,还有一个是船夫。村里人家有事经常请他们帮忙。有一次,本村一户哥俩分家,请这四人去调解。四人先在厨师家碰头。厨师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啦碗啦,分不清。”裁缝说:“我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也过去才行。”车夫接着说:“咱们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太出格就行。”船夫最后说:“。”
下面一个故事,出自林语堂的一篇文章。
一人将由地狱投身到人间,他对阎王说:“要我做人,须答应我的条件。”他接着说:“我要是宰相儿、状元父。家宅四周有一万亩田地,有鱼池,有果实;一个美丽的妻,一些妖艳的妾,她们都待我很好。要满屋金珠,满仓五谷,满箱银钱,而我自己则要做公卿,一生荣华富贵,活到一百岁。”阎王说“。”
请你设身处地替阎王说一句话,表明他的要求是绝对办不到的,趁早死了这条心。字数不超过25个字。
同是“杀头”之意,但为什么下面几乎是同一个时期的两人,他们的说法截然不同呢?想想这是什么原因?
《阿Q正传》中阿Q痛恨假洋鬼子不准他造反,要告他一状,说:“……看你进县里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电影《林则徐》中写林则徐召见外商,申明中国政府的对鸦片的禁令,说:“如有违令者,船货交公,人即正法。”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咱们分别时你送给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
B.你的文章,我已经看了,对其中不妥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
C.大作已拜读,惟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
D.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