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当一种文化受另一种更具优势的文化影响时,这种文化就开始失掉原有文化的个性,原有文化的语言渐渐退化并最终消失,被优势文化的语言所取代。当然,语言濒危禾消亡的原因比较复杂,随着近现代文明的交流和冲突,大量土著、少数民族语言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某些弱小民族虽然得以幸存,但它们的语言却因文化同化而消失。当原语者因为各种原因而遭遇种族灭绝时,语言也就消亡了。导致种族灭绝的原因大致有:战争杀戮、外来疾病、自然灾难等。现在的全球化市场使地理位置上的隔绝已不复存在。城市化和全球化导致了全球化的语言和支配性的文化模式,年轻一代会觉得自己的土语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于是他们放弃母语,开始学习主流语言。同时族群的离散和迁移可以迅速摧毁一个语言部落。
语言是文化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人类千万年创造的文化资源包括他们的各种知识和经验,都沉积、蕴含在他们的语言中,并依赖语言代代相传。任何一种语言的消失都将是人类思想和知识宝库的损失,都意味着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永远丧失,科学家们就无法探索人类尚不清楚的文化现象,人类也就永远摧毁了尚未了解的东西。正如奇异的植物往往具有罕见的药物价值。濒危语言往往蕴藏着独特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基因。语言消亡了,那种文化特有的知识就丧失了,观察世界的一扇独特窗户就关上了。
语言的多样性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多样性,才有稳定性。就像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一样,丰富的语言充分展示人类的天性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可使人的思想意识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不同族群语言文化的差异会产生彼此间的新奇感和吸引力。同时每一门语言都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植根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一个群体的语言是同他们的自我认同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不亚于他们的宗教。丧失了母语的人会找不到文化的归属感和群体的自我认同感,反而更难融入强势文化,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语言是民族的象征,是民族的核心要素。一种民族语言就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体系,它提供给人类观察和思考世界与自身的独特角度。当一种语言消失了,使用它的族群就会失去自身特征,产生认同危机。
下列不属于语言濒危和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   )

A.处于弱势文化的语言被强势文化的语言同化。
B.战争残杀、外来疾病与自然灾害导致种族灭绝。
C.城市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主流语言的介入。
D.族群语言的世代传承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文中“奇异的植物往往具有罕见的药物价值”中的“药用价值”在文中的含义是(   )

A.具有重要的只是经验
B.独特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基因
C.文化精神中特有的知识价值
D.独具特色的民族思想和文化传统

下列说法不能作为“语言的多样性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语句论据的一项是
(   )

A.一种语言的消失,会导致本组人群产生认同危机,从而导致民族文化精神的危机。
B.多样化的语言课程先人类的天性和丰富的心灵世界,可使人的思想更开放更包容。
C.语言多样化可增加不同族群之间的新奇感和吸引力,有利于族群之间的和谐性。
D.丧失母语的人会失去文化精神的皈依感与群体的自我认同感,更难融入强势文化。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女巫的面包
欧·亨利
玛莎是街角上那家小面包店的老板娘,她今年四十岁了,有两千美元的银行存款、两颗假牙和一颗多情的心。错过婚姻的女人真不少,但同玛莎一比,她们的条件可差得远了。
有一个顾客每星期来两三次,玛莎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他是个中年人,戴眼镜,棕色的胡子修剪得整整齐齐的。
他说英语时带很重的德国口音。他的衣服有的地方磨破了,经过织补,有的地方皱得不成样子。但他的外表仍旧很整洁,礼貌又十分周全。
这个顾客老是买两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个,陈面包五分钱却可以买两个。除了陈面包以外,他从来没有买过别的东西。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手指上有一块红褐色的污迹。她立刻断定这位顾客是艺术家。而且还很潦倒。
玛莎坐下来吃肉排、面包卷、果酱和喝红茶的时候,常常会好端端地叹起气来,希望那个斯文的艺术家能够分享她美味的饭菜,不必待在阁楼里啃硬面包。玛莎的心,我早就告诉过你们了,是多情的。
为了证实她对这个顾客的职业猜测得是否正确,她特意把以前拍买来的一幅画搁在柜台后面的架子上。那是一幅威尼斯风景画,一座壮丽的大理石宫殿矗立在水景上。此外,还有几条小平底船,有云彩、苍穹和许多明暗烘托的笔触。艺术家是不可能注意不到的。
两天后,那个顾客来了。
“两个陈面包,劳驾。”
“夫人,你这幅画不坏。”她用纸把面包包起来的时候,顾客说道。
“是吗?”玛莎大为高兴地说,“你认为这幅画不坏吗?”
“宫殿,”顾客说,“画得不太好。透视法用得不真实。再见,夫人。”
是啊,他准是一个艺术家。玛莎把画搬回房间里。
他眼镜后面的目光是多么温柔和善啊!他的前额多么宽阔!一眼就可以判断透视法——却靠陈面包过活!假如天才有两千美元银行存款、一家面包店和一颗多情的心作为后盾,艺术和透视法将能达到多么辉煌的成就啊——但这只是白日梦罢了,玛莎。
最近一段时间,他来了以后往往隔着货柜聊一会儿。他似乎渴望着同玛莎进行愉快的谈话。她觉得他仿佛瘦了一点,精神也有点颓唐。她很想在他买的寒酸的食物里加上一些好吃的东西,只是鼓不起勇气来,她不敢冒失。她了解艺术家高傲的心理。
玛莎在店堂里的时候,也穿起那件蓝点子的绸背心来了。她在后房熬了一种神秘的榅桲和硼砂的混合物。有许多人用这种汁水美容。
一天,那个顾客又来买陈面包。玛莎去拿面包的当儿,外面响起一阵嘈杂的喇叭声和警钟声,一辆救火车隆隆驶过。顾客跑到门口去张望,遇到这种情况,谁都会这样做的。玛莎突然灵机一动,抓住了这个机会。她取出送牛奶的人刚送来的新鲜黄油,用刀子把两个陈面包都拉了一条深深的口子,各塞进一大片黄油,再把面包按紧。
顾客再进来时,她已经把面包用纸包好了。
他们分外愉快地扯了几句。顾客走了,玛莎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可是心头不免有点着慌。她是不是太大胆了呢?他会不高兴吗?
那天,她的心思老是在这件事上打转。她揣摩着他发现这场小骗局时的情景。
他会拿起干面包和清水当午饭。他会切开一个面包——啊!
想到这里,玛莎的脸上泛起了红晕。他吃面包的时候,会不会想到那只把黄油塞在里面的手呢?他会不会……
前门上的铃铛恼人地响了。有人闹闹嚷嚷地走进来。
玛莎赶到店堂里去。那儿有两个男人。一个是叼着烟斗的年轻人——她以前从没见过,另一个就是她的艺术家。
他的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后脑勺上,头发揉得乱蓬蓬的。他捏紧拳头,狠狠地朝玛莎摇晃——竟然向玛莎摇晃。
“Dummkop!(笨蛋!)”他扯开嗓子嚷道,接着又喊了一声“Tausendonfer!(五雷轰顶的!)”或者类似的德国话。
他擂鼓似的敲着玛莎的柜台。
“你把我给毁了,”他嚷道,他的蓝眼睛几乎要在镜片后面闪出火来,“我对你说吧,你是个讨厌的老猫!”
年轻人抓住同伴的衣领。“走吧,”他说,“你也骂够了。”他把那个暴跳如雷的人拖到门外,自己又回来了。
“夫人,我认为应当把这场吵闹的原因告诉你。”他说,“那个人姓布卢姆伯格,他是建筑图样设计师。我和他在一个事务所里工作。”
“他在绘制一份新市政厅的平面图,辛辛苦苦地干了三个月,准备参加有奖竞赛。他昨天刚上完墨。你明白,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底稿的。上好墨之后,就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印。陈面包比擦字橡皮好得多。”
“布卢姆伯格一向在你这里买面包。嗯,今天——嗯,你明白,夫人,里面的黄油可不——嗯,布卢姆伯格的图样成了废纸,只能裁开来包三明治了。”
玛莎走进后房。她脱下蓝点子的绸背心,换上那件穿旧了的棕色哔叽衣服。
接着,她把榅桲和硼砂煎汁倒在窗外的垃圾箱里。(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描写玛莎的心理活动细腻而生动,在一见钟情之后,她便开始思念情人温柔的目光和宽阔的前额,并为他的穷困叹息。
B.小说将玛莎的“两千美元银行存款”和“两颗假牙”相提并论,又指斥她帮助“天才”的想法是个“白日梦”,足见作者对她十分讨厌。
C.玛莎在柜台旁摆威尼斯风景画,是小说情节急转直下的关键:通过试探,她印证了自己的猜测,帮助布卢姆伯格的愿望更加坚定。
D.精心描画的设计图被毁,布卢姆伯格大发雷霆,上门兴师问罪,此时小说仍称其为“她的艺术家”,字里行间不难发现嘲讽、调侃的意味。

E.小说工于细节刻画,“蓝点子的绸背心”和“榅桲和硼砂”熬制的美容汁的出现与消失,都微妙地透露出玛莎的心态变化。
试分析“面包”对于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说主人公玛莎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
有人说,小说取名为“女巫的面包”并不妥当,其实小说中并没有“女巫”这个人物,改为“尴尬的面包”更好,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
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
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视,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斜之状。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解的器具。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
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但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的忽视。今天再进行浑天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
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学派跟浑天学派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流学派,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
B.浑天派的浑天仪的浑象,以及盖天学派的圭表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
C.盖天图仪和浑天仪等,都是古代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重要天文仪器。
D.盖天图仪是盖天学派创制的,这一仪器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但后人却鲜有提及。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B.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
C.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已经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
D.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
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
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不符合实际天象的。
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立正
许行
“说说,为什么一提起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到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巴掌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什么,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
“我看你要陪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
“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啦!”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
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下子来了个立正。
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巴掌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
“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不是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训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马上就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到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呢。长官,你就打吧!”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这可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的这些话的真诚。
他闹得我有些傻了,不知该怎么办好!
1948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到竟遇到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求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方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嗬!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那该怎么办?”我问。
“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啥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便打发回了家。
事隔30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上他,他坐在一个轮椅上,隔老远他就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个毛病没有改掉,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一句话,差一点就要没命啦!
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说:
“你这一辈子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呵!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作了个立正的姿势。
请以时间为顺序,围绕“立正”概括故事情节。
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的描写手法与表达效果。
(1)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
(2)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作了个立正的姿势。
这篇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有何特点?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结合全文,谈谈本文以“立正”为题目的好处。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
理智和愤怒的信使——血清素
人们常用“愤怒得失去理智”来形容一个人发怒的样子,其实这时并不一定是其大
脑中没有理智,而可能是大脑中负责理智的部分缺乏一种信号物质——血清素的帮助,因此难以控制与愤怒相关的大脑部位活动。
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新一期《生物精神病学》杂志上报告了这项研究成果。专家解释说,神经细胞需借助血清素传递信息,人体通常用食物中的色氨酸来合成血清素。研究人员请一些志愿者在不同日子里分别进食富含或缺少色氨酸的食物,随后用一些图片来激起他们大脑中的愤怒情绪,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观察大脑内部的反应。
结果显示,在缺少色氨酸并因此导致血清素含量较低时,大脑的愤怒反应更难被抑制。而对大脑活动的观察发现,在血清素含量低的时候,大脑中额叶部位和杏仁核部位之间的信号联系就会减少。杏仁核部位与愤怒情绪有关,而额叶部位发出的信号可以帮助控制这种愤怒。因此,在缺少作为“信使”的血清素时,“理智”的额叶就难以控制“愤怒”的杏仁核。
研究人员莫利·克罗克特说,以前研究者就知道血清素含量与愤怒情绪有关,但直到最近才有技术手段来探测大脑内部的相关活动特点,本次研究最终发现了血清素在负责理智和愤怒的大脑部位之间充当信使的机制。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易于发怒的人,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以增加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通常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中都含有不少色氨酸,如大豆、鸡蛋和鸡肉等。(摘自《科技日报》)
关于“愤怒得失去理智”的生理病因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脑因为受外界的刺激产生愤怒,从而失去了正常人的思维。
B.大脑负责理智的部分,缺乏血清素的帮助,无法控制与愤怒相关的大脑部位活动。
C.色氨酸缺少并导致血清素含量较低,大脑的愤怒就更强烈,更容易失去理智。
D.大脑中杏仁核部位发出的信号可以帮助控制由大脑中额叶部位发出的愤怒情绪。

对血清素功能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清素靠食物中的色氨酸来合成,帮助神经细胞传递愤怒或快乐情绪。
B.血清素含量低,大脑中额叶部位和杏仁核部位之间的信号联系就会减少。
C.血清素作为信使缺少时,“理智”的额叶就难以控制“愤怒”的杏仁核。
D.血清素的含量与愤怒情绪有关,在理智和愤怒的大脑部位之间充当信使。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个人因为愤怒失去理智,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生活中他(她)少吃了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从而缺少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
B.研究人员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观察大脑内部的反应,发现食物中色氨酸的多与少决定着大脑中血清素的高与低,从而导致大脑愤怒的弱与强。
C.对于血清素充当理智和愤怒信使的机制研究,是现在的研究者借助技术手段来探测大脑内部的相关活动特点,最终确定了这个结论的。
D.专家建议,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人们都要吃大豆、鸡蛋、鸡肉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以增加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便于控制和减少愤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林语堂在厦门大学
一九二五年,厦门大学创办者陈嘉庚实业正处在鼎盛时期,校长林文庆与校主陈嘉庚商榷后,决定扩大学校规模,广聘著名教授学者。1926年3月,北京发生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爱国学生遭军阀枪杀,身任北京师大教授兼教务长的林语堂,因支持学生爱国行动也在北洋政府当局通缉之列,欲离开北京暂避,遂接受厦门大学聘任。他还推荐北京大学研究院主任沈兼士及教授鲁迅、顾颉刚、孙伏园等应聘,壮大了教师阵容,加强文科建设和国学研究。
林语堂一来校就接任文科主任,当时文科设有国文、外国语言文字、哲学和历史社会学等四个系。他提倡革新精神,与国文系同仁向校方提出更名改称“国学系”;同时主持修订各系学程纲要,调整教师讲授课程,如改请陈定谟先生担任哲学方法论课,张颐先生担任泰西哲学概论课。林语堂充分发挥名教授学者的专长,均安排他们授课,深受学生欢迎。如安排鲁迅周授六学时,鲁迅给许广平信中提及“我的功课,大约每周当有六小时,因为语堂希望我多讲,情不可却。”林语堂还亲自参与授课,如曾开设“英文作文”“现代文”和“英语发音学”、每周七小时,并讲授“英国语言史”和“普通语言学”等课程。
“为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厦门大学拟成立国学研究院,曾于1925年底成立筹备总委员会,初订了组织大纲即停顿,直到1926年新学年伊始,林语堂举荐沈兼士教授等来校方筹备就绪。如制定章程、办事细则,研究生研究规则、季刊编辑事务和设置陈列室,以及提出经费预算和商定由校长林文庆兼院长,沈兼士教授为研究院主任,林语堂为院总秘书等,遂于1926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院址生物馆三楼。林语堂在成立大会上强调要用科学精神与认真态度从事国学研究。称:“欧西各国学者,对于各种科学的成功,虽至微之处,不敢稍事忽略,研究植物者,对于一草一木,必加深刻研究,而后植物学以成。研究动物者,虽片麟只爪,亦必加精确研究,而后动物学以就。吾人研究考古,亦必抱此精神。……”并就风俗调查、考古发掘以及编辑中国图书志、办季刊等事宜作了说明。国学研究院成立之后,决定招收研究生,并在上海等地报纸刊登招生广告,此举创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之首。开展课题研究,决定出版“国学研究院丛书”;组织学术讲演和考古活动,以及刊物编辑等工作颇有声色,大大推动了学校学术研究。这同总秘书林语堂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正如鲁迅给广平信中提及“玉堂对于国学院,不可谓不热心。”同时林语堂还亲自参与有关活动和工作。如个人承担了“汉代方音考”和与顾颉刚合作的“七种疑年录统编”等课题;还为国学季刊创号撰稿“西汉方音区域考”和翻译“论古韵”(珂罗掘伦著);并在国学研究院周刊第1卷第2期上发表“平闽十八洞所载古迹”一文。1926年12月18日还为研究院独立举办的第二次学术讲演会主讲了题为“闽粤方言之来源”等。后来国学院由于预算得不到保证,沈兼士、孙伏园、鲁迅等相继离开厦大,而学校又发生学潮,校方则于1927年2月底宣布该院停办。
林语堂对图书馆至爱尤深,此时应聘为厦大图书馆主任裘开明赴美留学未归,他乐意地接受代理图书馆主任之职。他热心改进图书馆工作,重视扩充馆藏,想方设法添置图书,除购置之外,还大力提倡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赠书。任职期间曾接受鲁迅、孙伏园等和厦门青年会的赠书给厦大图书馆。他个人也将自己著作《汉字末笔索引法》一书送给校图书馆。
林语堂南下来厦大,原想能为桑梓教育和图学研究作出努力,可是并不完全如愿,曾遭校内一些人的刁难与冷遇,对国学研究院经费被削减,他甚为不满。1927年初,当厦大学生得知,由于校秘书刘树杞对文科和国学院工作的阻挠,导致鲁迅等教授辞职离校,遂爆发了厦门大学的第二次学潮,延续至三月份。这时国学院研究院已停办,林语堂亦辞职,并于3月间离开厦门大学赴武汉任职。(原载1995年10月18日《厦门大学》校刊第4版)
(1)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身任北京师大教授兼教务长的林语堂,被北洋政府当局通缉要离开北京是他接受厦门大学聘任的主要原因。
B.“我的功课,大约每周当有六小时,因为语堂希望我多讲,情不可却。” 文中引用鲁迅给许广平的信内容是为了说明鲁迅在厦大工作的努力。
C.林语堂全身心投入国学研究院工作,在国学研究院招收研究生是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之首。
D.林语堂辞职厦大主要的原因是国学研究院经费被削减,几个得力教学主干被迫离开导致国学院研究院停办。

E.文中提到林语堂把自己珍藏的《汉字末笔索引法》一书送给校图书馆,体现他对图书馆的重视。
(2)林语堂在厦大的主要贡献?
(3)“引进人才”是当前的重视人才的表现之一,在阅读这篇文章后,以林语堂在厦大为例谈谈“引进人才”的思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