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 |
| B.适当地增强光照和提高温度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有效措施 |
| 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 D.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
右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过程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核糖体 |
|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 |
| C.人体衰老引起白发的直接原因是图中的酪氨酸酶活性下降 |
| D.该图反映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都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
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
型个体,两对性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A.1/2 | B.5/8 | C.1/4 | D.3/4 |
下列各项的结果中,不可能出现3:1比值的是
| A.15N标记的DNA在14N培养液中复制三次,子代中不含15N与含15N的DNA数量之比 |
| B.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黄色圆粒豌豆(YyRR)杂交子代的性状分离之比 |
| C.酵母菌同时进行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并消耗相同葡萄糖时,吸入的O2与产生的CO2总量之比 |
| D.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极体与卵细胞的数目之比 |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
| A.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 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
| C.沉淀、上清液、沉淀 | 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
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若某一时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上的DNA 分子数之间的比例为 1 : 2 : 2,细胞内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染色体移向两极 | B.纺锤体形成 | C.细胞膜向内凹陷 | D.DNA 正在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