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睛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1)词的上片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试作简要分析。(4分)
(2)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此情惟有落花知”一句也有多重意思,试作简要分析。(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首秋轮台
岑 参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注膻。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注:毳幕:毡帐。
(1)诗歌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特征?
(2)诗歌的尾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
一条被太阳翻晒过的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
让河流把我洗黑
当我成熟以后被抛在地上
我仰望秋天
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
秋天的存在
使我想起在耕耘之后一定会有收获
我有一颗种子已经被遗忘
我长时间欣赏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11、对诗句与词语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这里,“辉煌的屋顶”比喻的是天空,这和“天似穹庐”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B秋天的风光“比人类存在更古老”。诗句含蓄地说明:秋天的风光有着永恒的主题。
C“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思想以“荡漾”来形容,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思想”的活跃,也为诗篇增添了活泼的动感。
D“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诗人选用“歌唱”一词,旨在响亮地说明秋天的风光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12、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篇刻意运用多种修辞格来达意抒情,平添了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河流歌唱”“土地召唤收割”“两岸荡漾优美思想”就是典型例句。
B因为要抒发“热爱”之情,所以诗人选择的语言多为亮色。比如“成熟”“深沉”“优美”“泛着金光”。
C《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执著;诗篇既写出了秋天的自然之美,又赞颂了创造的永恒。
D诗人对大地喷吐了满腔的热情——要响应土地的召唤,去收割,去磨练,去培育新的希望。
阅读下面一首明代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前调•阊门①夜泊
陈所闻
风雨萧然,寒入姑苏夜泊船。市喧才寂,潮汐还生,钟韵俄传。乌啼不管旅愁牵,梦回偏怪家山远。摇落江天,喜的是蓬窗曙色,透来一线。
注释①阊门:苏州城西北的城门。
⑴作者在曲的前大半部分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全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这首散曲写夜泊,写钟声,写乌啼,意境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有相似之处。试比较此曲与张继诗的内容和手法方面的不同。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
过陈琳①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②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东汉建安七子之一。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亡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赚,予以重用。②铜雀:指曹操修建的铜雀台。
①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佳作,全诗采用了对比、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寄托遥深。 |
B.首联写作者漂泊在外,来到陈琳墓前,无限感慨,表达了他对陈琳的仰慕之情。 |
C.颈联通过写铜雀台的荒芜寂寥,暗示汉代不重视人才,表现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
D.尾联写作者不愿继续临风惆怅,想弃文就武,进一步表现诗人生不逢时之感。 |
②纪晓岚评颔联中“‘应’字极兀傲(高傲)”。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渡湘江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①唐中宗时,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边陲。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所写。
②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③京国人南窜,意指从京城放逐至峰州。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
诗中的“悲”“愁”情绪,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请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