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阶级之所以发起义和团运动主要是由于( )
A.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
B.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
C.日本侵华造成的 |
D.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 |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齐民要术》记载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中国政治统一与文明连续的是
A.分封制 | B.三省六部制 | C.科举制 | D.中央集权制 |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在(中国)史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说的“贵族政体”是指
A.西周分封制 | B.秦朝郡县制 | C.元朝行省制 | D.清朝军机处 |
有历史学家说:“研究世界历史就如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他在此处所运用的史学观点是
A.唯物史观 | B.全球史观 | C.文明史观 | D.现代化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