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给清政府的施政启示是( )
A.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 |
B.避战求和保存实力 |
C.“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 |
D.举借外债,用钱财换和平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中国革命旗帜的指导思想成熟的标志是
A.《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 |
C.遵义会议的召开 | D.中共七大的召开 |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人们发动了
A.实业救国 | B.维新变法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章太炎说“长素(康有为)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耶?即知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材料说明
①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②康有为认为立宪可避免流血
③章太炎主张革命④章太炎认为立宪也须流血斗争
A.①②③④ | B.①② | C.③④ | D.①③④ |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
C.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
下列—组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表现了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 B.说明了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
C.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之路 | D.解决了经济、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