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灾难文学
杨泽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与自然灾难进行不断抗争的历史。而“文学”既然是“人学”,那当然就要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和生存前景,同时也要关注自然规律与生命伦理,并且尽可能地展现人类与自然灾难进行不屈抗争的感人细节与场景。事实证明,在灾难面前,文学从来都不缺席,它始终是一个在场者。只要打开我们的文学经典就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作品都与灾难和苦难有关。与其说这是一种文学的自觉,不如说这是一种文学的必然。
“灾难文学”作品,虽然都与各种灾难相关,但其目的不是为了记录灾难和渲染灾难,而是透过灾难来努力张扬一种生命尊严与人类精神。“灾难文学”有三重境界:一是展现灾难真实,挖掘灾难背后人祸的因素;二是展现命运压力之下,人们抗争的历程和人类精神的伟大;三是通过灾难探索人类存在的普遍意义,探索人性的真实。与此相对应,“灾难文学”又可分为三类:一是用“寓言描写展现人性善恶斗争”;二是用“灾难场景演绎复杂人生况味”;三是用“科学幻想反思人类文明进程”。
用“寓言描写展现人性善恶斗争”的灾难文学,最典型的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鼠疫》。这部小说以象征手法描述了上世纪40年代发生在阿尔及尔奥兰城的一场大鼠疫。其寓意了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占领法国后所进行的暴虐统治,法国民众就像欧洲中世纪鼠疫流行时一样,过着在劫难逃的“囚禁”生活。然而小说主人公里厄医生,在瘟疫面前却始终保持镇静、老练和谦恭的态度,拒绝向瘟疫屈服,并且竭尽全力医治创伤人员。虽然瘟疫催生了人的丑恶与贪欲,但同时也澄明了人的良知与责任。也正是蕴含在每个普通人身上的正义和勇气,最终使奥兰城战胜了鼠疫。小说的作者也因“以其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而荣获了1957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除了《鼠疫》之外,“寓言描写式”的灾难文学重要作品还有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英国作家理查德•休斯的《牙买加飓风》,以及威廉•戈尔丁的《蝇王》等。
用“灾难场景演绎复杂人生况味”的灾难文学,最典型的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这部小说现实的背景是: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致使昔日繁华美丽的城市,很快变得横尸遍地,惨不忍睹。为了使这场灾难警醒后人,薄伽丘写下了其传世名著《十日谈》。虽然书中密布着乌云般令人压抑的疫情,但作者仍让笔下的人物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并让心中有爱的年轻人彼得拉克去向心爱的人表达爱意与理想。《十日谈》努力传达了“越是面临死亡威胁,就越要珍惜美好生命”这样一个鲜明理念,同时还彰显了一种“可以被打倒但却不可以被打败”的崭新人类精神。除了《十日谈》之外,“灾难场景演绎式”的灾难文学重要作品还有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法国作家让•吉奥诺的《屋顶上的轻骑兵》,以及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智利地震》等。
用“科学幻想反思人类文明进程”的灾难文学,最典型的是美国作家詹姆斯•鲍里克的《海变》。这部小说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太平洋西北部海岸,有许多居民相继莫名其妙地死亡。前往调查死因的海洋微生物学家加纳,初步推测为海水中可能含有有毒微生物,随后在艾莉医生的大力协助下终于找到了杀人真凶:真核双鞭甲藻。这是冷战时期美国军方研制细菌战武器时的遗留物,在不慎流入海洋之后生成了为害人类的一种繁殖迅速的致命微生物。更为可怕的是,即将到来的超强风暴极有可能将致命微生物吹向更多的沿岸地区,而随风暴游移的毒气甚至会侵入美国内陆。于是,加纳被历史性地推到一场惊天动地的细菌歼灭战的中心,去承担并最终完成了那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而避免了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除了《海变》之外,“科学幻想反思式”的灾难文学重要作品还有英国科幻小说家约翰•温德姆的《三尖树时代》,日本作家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等。
灾难文学作品,其开解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看待灾难,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尊重生命,如何与环境和谐,以及如何与万物同存共荣等等,从而让人学会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和镇定,乃至拥有“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以此提高心灵的自助与自救能力。毕竟人生在世,每一个人都是各种灾难的潜在在场者。当我们正在惬意生活的时候,也许灾难就会不期而至。因此,当我们既有阅读能力又有阅读机会之时,不妨多读一点灾难文学。
(选自《阅读与写作》2008年第11期)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在灾难面前,文学始终在场。我们的文学经典都与灾难和苦难有关。
B.“灾难文学”作品都与各种灾难相关,其目的是张扬生命尊严与人类精神。
C.约翰•温德姆的《三尖树时代》主要是利用科学幻想反思人类文明进程。
D.《鼠疫》《十日谈》《日本沉没》分别代表了“灾难文学”的三种类型。

E.如何应对危机,提高心灵的自助与自救能力是灾难文学要开解的主要问题。
下面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三国演义》、《屋顶上的轻骑兵》都是“灾难文学”。
B.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因为《鼠疫》反映了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占领后所进行的暴虐统治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C.灾难文学作品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拥有“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
D.作者建议我们多读灾难文学,是因为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要面对灾难。

结合全文,请分点概括灾难文学的内涵。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3D打印的革命性
王飞跃 梁晓辉
3D打印堪称2012年的一个热词儿。这项由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1995年命名的技术,现在终于变得较为易用和大众化。  
3D打印源自100多年前的照相雕塑和地貌成形技术,上世纪80年代已有雏形,其学术名称叫快速成型,是一种不需要传统刀具和机床就能打造出任意形状、根据物体的三维模型数据制成实物模型的技术,被认为是一项改变世界的新技术。具体地说,人们首先需要通过电脑对实物进行扫描或直接创建一个三维设计图,再通过3D打印机对这个立体原型进行“切片”,一层一层地进行数据记录,然后将原材料按切片数据层层叠加,直到最终成型。
3D打印使用的不是传统的“墨”,而是那些能发生固化反应的材料,比如树脂、塑料、陶瓷、金属等,因而能“打印”出实实在在的三维立体模型,就像童话中的“复制机”一般神奇。小到一只耳环,大到体积庞大的工程零件、器具,只要获得了原始的模型数据,3D打印机都能将这些东西精准地复制出来。这将使工厂彻底告别车床、钻头、冲压机、制模机等传统工具,从而转变为一种以3D打印为基础的、成本更低、研发周期更短的生产方式。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刊发题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文章,称3D打印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目前的发展情况判断,3D打印之后,必将是社会制造的迅猛崛起。
据报道,国外目前已经通过3D打印技术成功地“打印”出了手枪、自行车、汽车、电控飞行器等物。美国3D打印服务提供商Shapeways首席执行官彼得称,他们去年已经“打印”了75万种产品,使用的材料包括塑料、不锈钢、银、陶瓷和玻璃等,数量之多令人惊叹。现今,3D打印也应用于珠宝制造和模型制作,在时装业、电影业、建筑业等10多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显示出了十足的魅力,并大大改变了美国制造业的格局,以至于美国《时代周刊》将3D打印产业列为“2012年美国10大增长最快的工业”。其实,众多的3D打印创业者此前早已落户以虚拟经济著称的纽约市,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情况下,3D打印还是拉动了当地的萧条经济,为经济增长贡献了力量。  
  3D打印的应用并不止于工业制造,它在医学界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设想一下,如果它用来打印的“墨”是一个个活体细胞,那么,只要获得相关器官的切片数据,该器官就可以被“打印”出来。这并非天方夜谭,在去年举行的全球科技娱乐设计大会(TED)上,美国维克森林再生医学学院博士安东尼就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肾脏模型打印的过程。据他介绍,他们正在进行一个更大胆的试验,直接用打印机在人体伤口上进行修复式“打印”,如果取得成功,这将是医学领域的重大进展。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2年12月18日 22 版)
3D打印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的行业,本文则重点介绍了3D打印在_________领域和_____________领域的应用情况。
对3D打印优点的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3D打印使用的不是传统的“墨”,从而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B.3D打印是一种低成本、研发周期短的生产方式,是制作业的一次革命。
C.3D打印能够带动制造业的发展,从而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D.3D打印甚至有可能在人体伤口上进行修复式“打印”,所以,它在医学界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和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A.3D打印学术名称叫快速成型,是一种根据物体的三维模型数据制成实物模型的技术。
B.只要获得了原始的模型数据,3D打印机就能轻松地将所有的东西精准地复制出来。
C.众多的3D打印创业者落户以虚拟经济著称的纽约市,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情况下,3D打印改变了金融状况,扭转了局面。
D.3D打印在医学上也有神奇作用,不仅能 “打印”器官,还能根据相关器官的切片数据克隆出活的器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
邓海建
①城镇化是最近最热门的议题,与城镇化相关的提案也最多。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直言,“参加两会21年,研究城镇化28年,深感今年城镇化最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然而与往年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直指城镇化三大核心问题,即“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落实人口城镇化”以及“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并行”,推动城镇化实至名归。
②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镇化。仅此观之,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二是有关户籍等政策逐步调整,公平的“城门”在制度层面逐渐打开。
③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这不仅因为美国城镇化率达到90%、韩国达到80%等现实差距,更因为城镇化背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发改委领导近日更在人大记者会上表示,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今年如果顺利的话,今年上半年有可能出台。这些信号都表明——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
④城镇化当然要圈地扩容、要盖楼建房,但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显然不是房地产化。以城镇化的方向来修复地产股估值等逻辑,显然忽略了以下几层思考。一者,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带来一个更令人头痛的问题——市场房价进入快速上涨甚至暴涨期。房价问题的背后,还有以下值得注意的数据:从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内,国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83%,但同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仅增长45%,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速度极不匹配。那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稳妥”之意,当然在于纠偏类似失衡,在平抑房价的同时,引导地产业理性归位。
⑤二者,新型城镇化之“新”,就是要区别于“造城运动”,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有数据显示: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7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今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恐怕还要再等等“市民化”的进程。换句话说,“城镇化”固然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一个过程,但这种“转化”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城镇化质量,使之健康发展”。
⑥三者,城镇化固然是农民进城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绝不仅仅停留在盖房子层面。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称,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的时候,标志着城市进入成长关键期,“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此时,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即便是硬件而言,我们更需要对城市交通、环境、社会等方面统筹安排,还得考量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
⑦真正的城市化,或者说我们吁求的新型城镇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所言,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
(2013年03月09日 人民网)
“城镇化”成为今年两会最热门议题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概括。
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又与传统的新闻文体有明显的不同。新闻评论在表现新闻事实上有什么优势?请结合文本分析。
作者以“城镇化不是为房地产化‘代言’”为标题的意图是什么?你认为“城镇化”应该为什么代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灵魂的巢
冯骥才
①对于一些作家,故乡只属于自己的童年;它是自己生命的巢,生命在那里诞生;一旦长大后羽毛丰满,它就远走高飞。但我却不然,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我太熟悉一次次从天南海北、甚至远涉重洋旅行归来而返回故土的那种感觉了。只要在高速路上看到“天津”的路牌,或者听到航空小姐说出它的名子。心中便充溢着一种踏实,一种温情,一种彻底的放松。
②我喜欢在夜间回家,远远看到家中亮着灯的窗子,一点点愈来愈近。一次一位生活杂志的记者要我为“家庭”下一个定义。我马上想到这个亮灯的窗子,柔和的光从纱帘中透出,静谧而安详。我不禁说:“家庭是世界上惟一可以不设防的地方。”
③我的故乡给了我的一切。
④父母、家庭、孩子、知己和人间不能忘怀的种种情谊。我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无论是咿咿呀呀地学话还是一部部十数万字或数十万字的作品的写作;无论是梦幻般的初恋还是步入茫茫如大海的社会。当然,它也给我人生的另一面。那便是挫折、穷困、冷遇与折磨,以及意外的灾难。比如抄家和大地震,都像利斧一样,至今在我心底留下了永难平复的伤痕。我在这个城市里搬过至少十次家。有时真的像老鼠那样被人一边喊打一边轰赶。我还有过一次非常短暂的神经错乱,但若有神助一般地被不可思议地纠正回来。在很多年的生活中,我都把多一角钱肉馅的晚饭当做美餐,把那些帮我说几句好话的人认做贵人。然而,就是在这样困境中,我触到了人生的真谛。从中掂出种种情义的分量,也看透了某些脸后边的另一张脸。我们总说生活不会亏待人。那是说当生活把无边的严寒铺盖在你身上时,一定还会给你一根火柴。就看你识不识货,是否能够把它擦着,烘暖和照亮自己的心。
⑤我的许多温情的故事是裹在海河的风里的;我挨批挨斗就在五大道上。一处街角,一个桥头,一株弯曲的老树,都会唤醒我的记忆。使我陡然“看见”昨日的影像。它常常叫我骄傲地感觉到自己拥有那么丰富又深厚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全装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
⑥一次,在法国,我和妻子南下去到马赛。中国驻马赛的领事对我说,这儿有位姓屈的先生,是天津人,听说我来了,非要开车带我到处跑一跑。待与屈先生一见,情不自禁说出两三句天津话,顿时一股子惟津门才有的热烈与义气劲儿扑入心头。屈先生一踩油门,便从普罗旺斯一直跑到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一路上,说得净是家乡的新闻与旧闻,奇人趣事,直说得浑身热辣辣,五体流畅,上千公里的漫长的路竟全然不觉。到底是什么东西使我们如此亲热与忘情?
⑦家乡把它怀抱里的每个人都养育成自己的儿子。它哺育我的不仅是海河蔚蓝色的水和亮晶晶的小站稻米,更是它斑斓又独异的文化。它把我们改造为同一的文化血型。它精神的因子已经注入我的血液中。这也是我特别在乎它的历史遗存、城市形态乃至每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的原故。我把它们看做是它精神与性格之所在,而决不仅仅是使用价值。
⑧我知道,人的命运一半在自己手里,一半还得听天由命。今后我是否还一直生活在这里尚不得知。但我无论到哪里,我都是天津人。不仅因为天津是我出生地——它决不只是我生命的巢,而是灵魂的巢。
(选自《大家文丛·冯骥才》有删减)
作者为什么“喜欢在夜间回家”?
作者在文中写了在法国马赛的经历,请分析其作用。
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天津是我出生地——它决不只是我生命的巢,而是灵魂的巢”,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
李德顺
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分,它们之间的划分依据是有所不同的。
B.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C.文化的“雅”“俗”可以通过其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及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来进行评判和区分。
D.从逻辑上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一般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优劣与贵贱之分。

E.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来划分的“雅”与“俗”,那么“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文化工作者只要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就能产生文化精品。
B.昔日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及状元文章如今却都成了历史的垃圾,可见“精英文化”也会出粗俗之作。
C.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上反映出来,
D.“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没有“大众文化”就不可能有“精英文化”。

作者在文中批判了对文化之“雅”和“俗”的哪些错误认识,试分条简要概括。
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的“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
二字师“杨杏佛”
杨杏佛一生追随孙中山。1912年1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杨随即到南京任总统秘书处收发组组长。孙中山辞职后,他远赴美国留学。回国后又南下广州,任孙中山秘书。
杨杏佛的革命之心如此坚决,以至于在东南大学任教时,他的执著也影响到了不少学子,其中与之交往最多的是一个叫曹立瀛的青年。有一次,他来到上海商科大学(东南大学设在上海的商学院)授课。杨杏佛喜欢在课后留半小时的讨论时间,此间渐渐注意到有个学生发言特别积极。
这个学生就是曹立瀛,在同学中年纪最小,却好学上进,成绩优异。杨杏佛不免对这个家境贫寒却聪明勤奋的青年生出了几许怜爱惜才之情。有一次,他对曹立瀛说:“听说你家境不丰,经济拮据,卖文为生,你不必瞒我,我可以帮助你。”
于是,曹立瀛成了杨家的常客。
1925年5月 30日,曹立瀛兴高采烈地出门,想用稿费为自己买一双皮鞋,却在先施公司门口亲眼目睹了一场血的洗礼——“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次日,上海学联成立。曹立瀛代表上海商科大学,被选为上海学联委员会委员。于是,一个平日一心做学问,偶尔写写诗文,连报纸也很少看的学生,变成了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
一心投入爱国运动的曹立瀛有时也担心影响到最后一年的大学学业,于是便向他最信任的杨先生请教。两人对坐,杨杏佛认真听了曹立瀛的陈述后,陷入了沉思。他左手甩在椅子后面,右手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打着,考虑了一会儿,杨杏佛猛地用手朝曹立瀛一指,说了一个字:“动!”于是,曹立瀛便义无反顾地投入五卅运动。就这样,一个“动”字为一个立志从商的青年人指出了另一个方向。事实上,当时的杨杏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异动”,因为他经常与共产党人恽代英接触,还利用业余时间到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讲课,因而遭东南大学校方忌恨,被迫离校,奔赴广州,做了孙中山的秘书,并于1924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
令人感慨的是,此后没几年,曹立瀛也走上了恩师的这条革命道路。经杨杏佛和叶楚伧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南下广州参加北伐军。
转眼到了1929年。此时杨杏佛已然认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他因接济和营救革命者而被国民党当局撤职。而识人尚浅的曹立瀛却还在国民党南京特别市党部做着他的“革命梦”。当时年仅二十四岁的他年少得志,已经担任党部常委,日后完全可以在政界大显身手。
幸而一心以杨杏佛为楷模的曹立瀛在学业上继续钻研,考取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于是,从政还是求学,成了摆在这个年轻人眼前的一道难题。这当口,他又想到了恩师杨杏佛,前去请教。接着,多年前的一幕情景重现。
杨杏佛认真听了曹立瀛的陈述后,考虑了一会儿,猛地用手朝曹立瀛一指,这次他说的是个“去”字。
就这样,杨杏佛的一个“去”字再次改写了曹立瀛的命运。曹立瀛辞职后远赴芝加哥大学求学,后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成后他毅然回来报效祖国,上世纪50年代进入上海财经大学执教直到去世。恩师的一个字,成就了学贯中西的经济学家曹立瀛。
据说曹立瀛在美国听说杨杏佛被设伏特务枪杀于上海亚尔培路时,不胜哀伤。他替这位坚决果敢的“二字师”扼腕叹道:“国失栋梁,我失良师!”
请简要概括曹立瀛的形象特征。
请简要分析文章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杨杏佛这个人物?
你认为文章用比较多的篇幅描写曹立瀛合适吗?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