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和发展的全局。这一认识蕴涵的哲理是
A.主要矛盾决定和支配着其他矛盾的解决 |
B.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
C.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D.部分影响整体,应该重视部分的作用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今天仍然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需要把“五四精神”与时代相结合,既要发扬又要丰富和发展。这说明民族精神具有
A.阶级性 | B.全民 | C.时代性 | D.实践性 |
“创造新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当代知名主题文化园区、论坛等倡导人们站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高度上审视历史和未来,力争在实践中“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后人创造更多“新”的文化遗产。这里突出强调“新”是因为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就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主要表明
A.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又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 |
B.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没有界限 |
C.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前提 |
D.世界文化是民族文化产生存在的前提 |
“送您一枝鲜花,请把火种留下。”清明时节,许多地方的市民以鲜花和植树等文明祭奠方式,取代了上坟烧纸、烧香、烧花圈等陈规陋习。各地政府表示应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上述事例表明
A.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
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
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
D.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冲击。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受到严重威胁。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进行文化交流时
A.必须反对“封闭主义” |
B.要注意克服“民族虚无主义” |
C.应注意防止外来文化的传播 |
D.要注意克服“守旧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