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国在生产小麦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乙国在生产布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假如现在两国参与国际分工,甲国把全部社会资源用于生产小麦,乙国把全部社会资源用于生产布,在两国拥有的社会资源相同的情况下,两国间发生相互贸易,可能带来的结果是( )。
A.两国均可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 B.甲国获利,乙国亏损 |
C.乙国获利,甲国亏损 | D.两国都不能获得利益 |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说法,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超过0.4就表明进入了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状态,而一旦超过0.6则意味着“高度不平均”,可能发生社会动荡。这从哲学上表明
①矛盾双方的依存和转化都是有条件的②原因和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④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③ |
一位哲学家说过:“人在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吃饱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烦恼。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者是发展的烦恼。”这一说法所包含的哲理是
①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矛盾各不相同
③事物的矛盾是人们的主观感受④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
近几年来发生的洪灾、旱灾、雪灾等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损失,同时也给灾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产生了抗洪精神等精神财富,还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民族向心力。这一看法表明
A.任何事物都有好与坏两个方面 | B.事物的对立与统一都是无条件的 |
C.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
一架热气球,里面坐着三个人,一个是环境保护科学家,他可以保护地球生存环境;一个是核专家,他可以防止地球发生核战争;第三个是粮食科学家,他可以把荒漠变成桑田。当热气球飞到高空之后,由于重量过重,必须扔下一个人。问:应扔下谁?有一个小孩回答说,应扔下最重的那个人。对此你怎么看?
A.正确,因为他![]() |
B.正确,因为他抓住了重点 |
C.错误,因为他答非所问 | D.错误,因为他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是现代诗人卞之琳的诗句。诗中的“你”既是看风景的人,又是被看的风景;既被装饰,也装饰别人。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
C.混淆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 D.没有正确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