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N为北极点,弧 POQ为晨昏线,读图回答。
1.一旅游者16时位于图中H点,则
A.此时刚日出 B.旅游者的影子位于西南方 C.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D.北京的昼长在变短
2.一飞机欲从Q地飞往P地,其最短航行路线是
A.沿弧QOP从Q飞往P B.沿QNP从Q飞往P C.沿纬线从Q飞往P D.沿QMP从Q飞往P
利马是世界著名的“旱城”:街道上没有排水沟渠,房屋也没有雨檐,百货店中也没有雨具出售。但一年之中,约有半年是大雾弥漫季节。浓雾移动时,如霏霏细雨,当地人称这种浓雾为毛毛雨。结合利马及周边区域图,回答7-10题。利马多大雾天气,主要原因是
A.受沿岸暖流影响,空气湿度大 |
B.地处低纬地区,空气对流强烈,水汽上升冷凝 |
C.地处低纬地区,又受沿岸寒流影响,下层空气易冷凝 |
D.位于沙漠地区和盛行西风的迎风坡,空气中尘粒多,水汽易凝结 |
关于图中甲、乙两处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候类型不同,甲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乙为热带雨林气候 |
B.气候类型相同,都是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而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 |
C.甲处气候是在地形、东南信风与暖流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
D.乙处气候是因其热带低地,且受东南、东北信风带来的水汽影响而形成的 |
与乙处所在气候区比较,丙处所在气候区的昼夜温差较大,主要是因为丙处
A.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弱,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 |
B.白天大气的吸收作用强,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 |
C.裸地面积广,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强 |
D.蒸发量大,云量多,大气保温作用强 |
丁地位于赤道附近,但年平均气温仅为13~14℃,主要原因是
A.受沿岸寒流影响 |
B.地势高,气温相对较低 |
C.地处热带丛林,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明显 |
D.终年受赤道低压带影响,雨天多,云雾多,太阳有效辐射量少 |
读经纬网图,回答4-6题。设A、B两地和B、C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分别为L1和L2,则
A.L1和L2 相等 B.L1约为L2的一半
C.L1约为L2的1.5倍 D.L1约为L2的两倍若飞机从图中B点飞往D点,沿最短航线飞行,合理的方向是
A.一直向东 | B.一直向西 |
C.向东南→东→东北 | D.向西南→西→西北 |
若C、D两地同时在晨昏线上,则下列说法一定成立的是
A.北京处于全球新一天的范围B.北半球昼长夜短
C.A点正午太阳高度大于武汉 D.B点的日出方向为东北方
读南天极俯视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3题。图中标明的四点中,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a | B.b | C.c | D.d |
当地球在ab之间公转过程中,全球昼夜变化情况正确是
A.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长于夜 | B.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短于夜 |
C.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短于夜 | D.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长于夜 |
当地球在cd之间运动时,我国会出现的节日是
A.国庆节 | B.端午节 | C.七夕节 | D.春节 |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24—25题。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A.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 B.P′为环境承载力 |
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环境人口容量 | D.P为环境承载力 |
图中反映了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
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
C.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负相关 |
D.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21-23图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的变化,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
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有多大变化 |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为主 |
D.1990之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1990年后,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快 |
下列叙述属于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原因是
①矿产资源贫乏 ②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③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④工业比重小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③④ |
下列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年以后发生的现象的是
A.该地区就业机会大增,吸引大量民工涌入 |
B.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出现了大量城乡交错分布的景观 |
C.工业发展迅速,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 |
D.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