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后30年,英、德、美三国在煤、钢、铁方面情况统计

年份
1870年
1900年


  项目
国家 
 

 

 

 

 

 

英国
112
5.97
0.22
288.8
9.10
4.98



德国
30.0
1.39
0.17
149.8
8.52
6.65
美国
36.7
1.69
0.07
244.7
14.01
10.36

 
材料二:各国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

      国家
年代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1870年
32%
23%
13%
10%
19世纪80年代
18%
31%
16%
7%

 
材料三:英国在1870年和1913年在世界经济中的对比

 
1870年
1913年
英国在工业总产值所占的比重
31.8%
14%
英国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22%
15%
英国对殖民地的出口占的比重
25.6%
37%
英国在海外的投资额
14亿英镑
40亿英镑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三表明英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经济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4)上述材料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什么规律?并分析它带来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电影中的历史”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他们在电影《十月围城》中发现:电影在最后的字幕里显示:“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字幕表明,编导者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有人却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你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 假如巨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利,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并开导国王,把他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巨民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斌予其权力保护的目的,是希望自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
请回答:
(1)概括两则材料所反映思想的主要不同点。这两种思想在当时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10分)
(2)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本质变化?(3分)

材料题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广…… 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篡体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论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西方世界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据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
据材料概括19~20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大变化,任选材料中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材料一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同春秋战国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有什么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谭嗣同辈“将其书节抄、散布”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