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A.要坚持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协调发展 |
B.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
C.要改变落后的消费习惯 |
D.量入为出、合理消费 |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下列属于这一活动的是( )
①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
②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青年志愿者创先争优活动
③社会各界组织的“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
④以“爱岗敬业”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万物并存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 )
A.包容性 | B.不平衡性 | C.同一性 | D.时代性 |
明末清初著名的国画大师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的这段话认为( )
A.创新就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补 |
B.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弃传统 |
C.创新就要张扬个性,彻底否决传统 |
D.在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 |
国家主席胡锦涛说:“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说明( )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③文化创新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④文化创新最终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 ②③④ |
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时振振有词:“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着学习高科技,无暇顾及传统文化。”这是发生在“佛山传统文化知多少”论坛上的真实情景。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 )
①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
④传统文化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A.① ③ | B.②③ | C.① 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