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宣统末年,国民革命革到了苏州,清廷在江苏的最高行政长官程德全也起来革命了。他命衙役准备了一根长长的竹杆,到得大堂屋檐下,手起杆举,挑落了几块檐瓦。巡抚衙门前,立即挂起了“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招牌。程德全宣布,革命成功!清廷江苏巡抚大人,立马成了民国的总督。
材料二 1924年初,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1911年的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材料三 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 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从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1)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之时的一个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请结合所学,解释“情势”。
(3)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认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旧三民主义中有何体现?
(4)根据材料三,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概括当时“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的主要表现。进入到21世纪,“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基本实现,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材料二 苏格拉底说:“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亚而伯蒂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材料四 卢梭说:“我们必须清楚地区分自然人的自由和公民的自由,……(它)受限于一般意志。”“(它的)占有和所有权……(受限于)公众的法律认可。”“我们对自己制定的法律的服从才是真正的自由”。
(1)据材料,说明欧洲经历了哪几次思想解放运动?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3)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又有何进步之处?
(4)材料四与材料一、二相比有何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表格材料
人物编号---------人物速写-------------------------人物
①广东新会人,发表《变法通议》号召变法
②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③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④《新青年》的创办者
⑤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硝烟”
⑥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⑦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⑧创建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创建安庆军械所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
(2)概括这四个派别的立场向西方学习的态度。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卢梭提出了“公意”和“众意”两个概念,“公意”是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意见,他说“治理社会就应该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这才符合“国家创制的目的。”
——《西方民主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共同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位思想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能产生共同思想的原因。
(3)上述材料中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是否都能得到实施?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为维护统治的需要,将商鞅以来的律令加以补充修订,形成《秦律》。其中《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私自移动田界者,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表示犯罪);还规定:士伍偷盗110钱者,要判处四年徒刑;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要判处劳役30天。不仅对偷盗者本人处以严刑,对共犯、知情者或偷盗者的家属也要同样处罪。《秦律》主要内容是维护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经济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活动;保护官僚地主特权的诉讼制度和监狱管理制度。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
“一家之主有权将其财产和奴隶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假如一个人死后没有遗嘱,也没有继承人,就在父系亲族中找一位最亲近的亲属作为继承人。”“假如奴隶偷窃或使主人受损,可以将奴隶拍卖以补偿主人的损失。”
——《光复彩色百科大典》《世界历史》
材料三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制度建设,离不开法治保障。“中国梦”、“人民”、“法治”成为习近平讲话中的关键词。中国的进步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法治的发展,法治兴则中国兴,法治废则中国危。法治不仅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制度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
——《中国青年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朝颁布《秦律》的主要目的。《秦律》的实施与秦朝最终的结局有何联系。
(2)依据材料二,可知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加强法治建设的意义。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人类文明史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特点和未来走向。

请回答:
(1)分别写出三位历史人物当政期间在政治体制方面最突出的贡献。
(2)你对其中的哪种政治体制感兴趣。说明你的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