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 )(3分)
A.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方法。这种方法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桩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里,参差互见,相互补充。 |
B.代表危地马拉国家队出战100场的拉米雷斯虽然一度在前腰位置上显示出不俗的盘带和传球功底,但很快便出现体能问题,下半场只能作壁上观。 |
C.大家难免发出这样的疑问:明知做不到,官员们为何还如此大胆放言?要知道,作为政府官员,应是一言九鼎,言必信,行必果的。 |
D.科举取士一途,是维系王朝统治命脉的千秋大业,倘若这一条取士之途也被堵塞,真知灼见的被拒,沐猴而冠的得逞,最终,动摇的仍是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 |
下列各句中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 )
A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译文:过些日子,(我将到父亲身边),一定要像孔鲤那样接受父亲的教诲;而今天我能谒见阎公(受到接待),高兴得如同登上龙门一样。
B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文:鼎铛和玉石在一起,金块和珠砾在一起,到处抛洒,在秦人看来,并不觉得(这些宝物)很可惜。
C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何况你我捕鱼砍柴在这江边和沙洲上,同鱼虾麋鹿做了朋友,驾着小小的一只船,举起葫芦相互斟酒。
D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快乐,却不理解游人的快乐;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理解太守是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
从修辞方面检查下列句子的译文,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一根苇叶漂来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文:在山中走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潺潺作响的水声,(原来是一道水流)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那就是酿泉。
C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译文:宴饮酣畅的乐趣,不是在于那些丝线和翠竹,而是在于射箭中的,对弈获胜。
D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在中午或者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月光和阳光。
下列文句用了一些修辞技巧,理解时应把语序做适当的调整,其中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说明:画线部分应理解成“断发誓天”。
B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说明:画线部分应理解成“上下鸣声”。
C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明:画线部分应理解成“但少吾两人者如闲人耳”。
D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说明:理解成“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下面从修辞方面对语意进行分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者借谢灵运来写自己清高脱俗的情怀。
B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来写雪景,侧面描写的句子又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C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上句有词语缩减现象,翻译时必须补出相应内容才能符合文意,即“夜舂”后补出“谷子”,“疏钟”后补出“声音”。
D 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
这句话出现上下文用词不同而意义相同的现象,如“民”和“物”,其实都指代百姓。
对下列句子出现的修辞方式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审容膝之易安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③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④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A ①借代 ②对偶 ③夸张、对偶 ④对偶、借代 ⑤借代
B ①夸张 ②拈连 ③对偶、借代 ④排比、对偶 ⑤婉曲
C ①夸张 ②借代 ③对偶、夸张 ④排比、对偶 ⑤比喻
D ①比喻 ②拈连 ③对偶、夸张 ④对偶、借代 ⑤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