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出1500—1800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1500—1599年 |
1600—1700年 |
1701—1800年 |
葡萄牙 |
705艘 |
371艘 |
196艘 |
荷兰 |
65艘 |
1770艘 |
2950艘 |
英格兰 |
— |
811 |
1861艘 |
欧洲合计 |
770艘 |
3161艘 |
6661艘 |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A.16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最多,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
B.17到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 |
C.18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转而致力开辟新航路 |
D.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成为海上霸主的趋势 |
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其专业。清华大学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这次调整的目的是
A.适应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需要 | B.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
C.创办与国际接轨的高等院校 | D.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战争后 |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C.南京国民政府前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 B.受到帝国主义的阻碍 |
C.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夹缝中 | D.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
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含天津) |
江苏(含上海) |
浙江 |
广东 |
山东 |
福建 |
湖北 |
奉天 |
其余省份 |
58% |
19.82% |
5.37% |
4.22% |
3.96% |
2.56% |
2.43% |
2.43% |
1.02% |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A.民族工业已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快速发展
B.民族工业分布遍及全国各地
C.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D.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企业 |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 D.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