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 |
C.唐朝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 |
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 |
目前,全球已建成26所孔子学院,分布已远远超出历史上儒家思想影响较大的东亚而到达了美国、瑞典、德国等西方国家。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孔子已不仅仅是中国的了,他属于整个世界”。但是,曾经,儒家思想在“西学东渐”中历经沉浮,康有为“尊孔”,陈独秀“排孔”,两人看似相反的行为,相同目的却是:
A.借“尊孔”或“排孔”的舆论力量来发动民众 |
B.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
C.借此否定守旧思想,以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
D.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并借此掀起思想启蒙运动 |
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A.民主共和 | B.“民主”和“科学” |
C.废除君主制 | D.实行资产阶级民主 |
“德先生和赛先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对这一口号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坚持以民主和科学为救国理论 | B.有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 |
C.体现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愿望 | D.指明了中国人民正确的斗争出路 |
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
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 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
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D.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这一观点引发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戌戊维新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