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对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负有直接责任一一这是来自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的结论。中国科学家近年对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
与Scripps研究所主要依据无人驾驶飞机收集的数据,再加上地面和卫星的观测数据等手段不同。在过去3年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对不同气候区多条冰川表面雪样或雪坑样进行了采集,同时,获得了时间跨度不同的7支冰芯。
该项研究表明,冰芯记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含量有了显著增长,这在全球变暖、冰川持续退缩的背景下,显示了人类活动使黑碳加速排放,对青藏高原冰川资源危害显著。黑碳是农作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雾、家用煤炉的烟和机动车尾气中的一种活性成分,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潜在温室气体。一旦黑碳降落在喜马拉雅冰川,它们就会使冰雪的颜色变暗,从而增强其吸收热量的能力,使其温度升高。
“喜马拉雅山脉自东向西雪冰中黑碳的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表明来自南亚的排放物很难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而是随印度季风自东向西传输进入青藏高原。”科研人徐柏青说。夏季,其高昂的地势阻挡了印度季风深入北上,使印度洋暖湿气流只能大部分停留在南亚的东北部和青藏高原的东南一隅。但是,青藏高原上的强烈对流如一个巨大吸盘将气流中的物质输送到高层大气。通常在冬季,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青藏高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但积雪中较高的黑碳含量可能会使情形发生变化。
从青藏高原冰川雪坑及表面雪样品分析结果看,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的平均含量已高于北极地区。现在,青藏高原的消融季节来得早,持续时间也较长。
另外一个还象表明:冰芯中黑碳含量呈现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徐柏青分析:“这种季节变化特征与冬春季节南亚爆发的棕色云有关。温室气体和大气棕色云团的综合作用是过去50年中喜马拉雅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监测发现,棕色云层是由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组成的,成分主要是黑碳、硫酸盐、硝酸盐、有机颗粒和矿物颗粒。 科学家指出,这种云团对气候变暖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云团中的粉尘可以吸收阳光,从而导致大气变暖:另一方面,由于吸收和反射等作用,粉尘可以减少到达地表的阳光量,从而降低地表温度。
徐柏青研究组发现,在冬春季节,随着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扩大,受棕色云影响更为显著,它加速了积雪和冰川的消融,可能引起区域水资源供给的季节分配变化。
( 《科学时报》2008—10—28有删改 )下列关于“黑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黑碳是由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组成的大气棕色云团的主要成分之一 |
B.黑碳沉降在冰雪上,它会使冰雪颜色变暗,增强其吸收热量的能力,从而加速 冰川融化。 |
C.黑碳是由农作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雾、家用煤炉的烟和机动车尾气中的活性成 分组成的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潜在温室气体。 |
D.黑碳既可以吸收阳光,导致大气变暖;也会反射阳光,减少到达地表的阳光量, |
从而降低地表温度。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的主要原因的说明,准确的一项是( )
A 青藏高原强烈的气流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将大气中的污染物吸附在青藏高原的
冰雪上。
B.人类活动造成黑碳含量过高,对青藏高原冰川资源危害显著。
C.温室气体和大气棕色云团的综合作用
D.冬春季节,南亚爆发的棕色云团,影响更为显著。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美国Scripps研究所对青藏高原冰川融化的研究手段来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手段更为科学、真实、可靠,更有说服力。
B 在很多情况下,棕色云团与全球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交织在一起,正在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产生极大影响。
C 冬春季节,受温室气体和棕色云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消融季节来得早,持续时间也较长。这种状况很可能会引起区域水资源供给的季节分配变化。
D 研究发现,20年来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的含量明显增长,以现有的速度发展下去,若干年后,青藏高原的冰川将消融殆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近年来,地球气候异常一直是人们的热门话题。温室效应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我们都知道温室效应,就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候暖化。那么超温室效应是什么呢?
要解释这个概念,我们得回到35亿年前的地球。那时,如果你站在地球上,你也能看到太阳,不过,那个太阳与今日之太阳相比,会显得较小,并且阴暗一些。太阳带给地球的能量也少了25%左右。因此,当时地球应处于极低温的状态。但根据古气候的研究,远古时代却很温暖,一点也不寒冷。这种现象该怎么解释呢?
这是一个经典的问题,涉及早期地球气候的问题,由于供给地球大气的太阳能量不足,便产生了这一个科学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萨根和马伦提出一项假设,他们的假设称为“超温室效应”。他们认为,氨和甲烷这两种气体能非常有效地保留地表附近大气层内的红外线辐射。而且在远古时代,大气中这两种气体的含量非常高,正好弥补太阳能的不足,因此能维持地球的气温。
这一理论在原理上似乎能够解释得通。但是,也并非无懈可击。有批评者指出,氨和甲烷这两种气体固然能够为地球保暖,可是,由于这两种气体的化学活性非常高,会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在大气中的生命期很短,所以,如果在大气中的含量稳定的话,那么必须能够得到随时补充,才能维持一定浓度;那么如何为大气补充这两种气体呢?
有人认为,当时地球上的生命可以补充氨和甲烷。但是,这仅仅是个猜想。这两种气体如何维持较高浓度,使地球保持温暖呢?我们无从得知。而远古时代的氨和甲烷是否由生物活动所制造?这个问题至今仍无解。
现在,大部分科学家还是接受萨根和马伦的基本想法,只不过做了一点修正。现在的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才是当时主要的超温室气体,而不是氨和甲烷。假若二氧化碳曾在远古时代使地球维持高温,那么同样的历史是否会重演?如果远古时代的二氧化碳浓度是今日的数百倍,而且的确是让地球维持高温的因素的话,那在接下来的三十亿年间,太阳的亮度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又是什么因素使地球不至于过热?
关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许多的假说。
以现在的研究水平,还不能断言这些关于早期大气的理论是否正确。不过,在这些假说的带动下,的确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一些巧妙且具原创性的看法,支持气候变化是受生物调控的,并试图解释早期大气的温度之谜。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地球上的生物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与地球环境的改变有着莫大的关系。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其中的关系,同时也是为解决今天的环境危机寻求突破。(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9月下半月)
6.下列对于“超温室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温室效应是用以解释地球在远古时代气候得以保持温暖的一种假设。
B.超温室效应认为地球远古时候大气层中两种主要温室气体是氨和甲烷。
C.超温室效应认为远古时代地球所接受的太阳能量远远不如现在。
D.超温室效应认为地球上的生物能够源源不断地制造氨和甲烷。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温室效应是一种主要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引发的地球气候暖化的保温效应。
B.尽管说远古时代太阳带给地球的能量远比现在的少,但地球的温度却与现在接近,一点也不寒冷。
C.大部分科学家都认可萨根和马伦提出的“超温室效应”假设,但在主要温室气体问题上存在争议。
D.对地球早期大气的温度之谜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解决今天的环境危机寻找突破口。
8.下列关于“超温室效应”理论可击之“懈”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地球上的生物根本无法随时补充大气层中的氨和甲烷,导致为地球起保暖作用的氨和甲烷的浓度难以维持。
B.为地球起保暖作用的氨和甲烷化学活性非常高,在大气中的生命期很短,难以维持一定的浓度。
C.二氧化碳不仅是当今地球的温室气体,同时也是远古时代地球主要的超温室气体。
D.地球环境的改变导致地球上的生物面貌相应发生改变,反过来,生物面貌的改变也必然会影响地球环境。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宇宙历史来看,地球从太阳中获取能量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远古时候远远不如今天获取的多。
B.科学家研究地球远古时候的气候状况,目的是为现今地球温室效应日渐加剧这一环境问题寻找对策。
C.作为温室气体,氨和甲烷与二氧化碳一样,大都是地球生物活动制造出来的产物。
D.二氧化碳与氨和甲烷相比,化学活性更弱,更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因而生命期也就更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现代科学背景下的太阳系
汉南斯·阿尔文
宇宙研究开始的10年,主要集中探索地球附近的空间,即磁层和行星间空间。这些区域以前都被假定为虚空而无结构的,但现在我们知道这些区域中充满了等离子体,由鞘状层状的不连续面交截,并弥漫着样式复杂的电流和电磁场。这样获得的知识,对于我们一般地理解等离子体特别是宇宙等离子体是十分重要的,因而对于我们的热核研究、银河系结构和总星系结构的研究以及宇宙学问题都间接地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宇宙电动力学方面的越来越多的知识将使我们有可能去研究这些领域而比以往更少些猜测。等离子体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现在构成天体的那些物质曾经是以等离子态漫布着的。
看来,空间探索的第二个10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一种不同的特点。由于磁层和行星际空间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领域当然仍将赢得人们很大的兴趣,但是,登月和对金星、火星等遥远空间的探测已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事实,致使空间探索的重点正在转向对月球、行星和太阳系其他天体的勘探。
这种勘探的第一阶段必然有这样一个特点,正如对地球上极地和其他难以到达区域的探测那样,即详尽的测绘应结合有关地质、地震、磁性、重力的观测以及大气层的观测。不过如把这种研究方式运用到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去,人们将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即这些天体最初是怎样形成的。事实上近来许多有关空间探索的报告都以关于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猜测作为结束。由此看来,在不久的将来,这必将成为空间探索要集中解决的问题。美国国家宇航局早就宣称,空间探索的主要科学目标是搞清楚太阳系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的确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我们一直在力图作出一种关于地球和相邻星球如何“创造”出来的科学解释。可以说,从哲学观点来看,正像物质结构问题在本世纪前1/3时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那样,太阳系起源问题也将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
太阳系如何形成的问题,已成了有着大量各执一词的假设的论题。其原因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缺少足够的物理基本知识,这些基本知识对于理解自然现象、判断哪些过程可能发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在详细讨论太阳系起源和演变理论之前,有必要确定一下,任何一种这样的理论应该有哪些一般的特征。过去人们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太阳周围行星的形成上,这样做产生的不幸后果之一,就是许多有关太阳系起源的理论都是以太阳本身早期演化史为基础的,这个基础非常不可靠,因为对于太阳和其他恒星如何形成的看法一直是有激烈争议的。由于认识到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卫星与太阳的行星很相似,至少是一样有规则,所以看来现在致力于研究中心天体周围伴星形成的一般理论,要更为恰当些,而把研究行星的形成只看做是这个一般理论的一种应用。
对太阳系先后顺序的研究常常被称为宇宙演化学,然而这个词还用在许多其他场合。由于太阳系起源的问题,本质上是主星周围形成伴星这样一种过程反复进行的问题,所以已建议采用“伴星演化学”这个词。
导致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看来可能是(差不多得到普遍的赞同)初始的等离子体密集在中心天体的某个区域中,凝聚成固态尘粒。尘粒逐渐吸积成星胚,再进一步吸积,形成较大的星体。如果中心天体是太阳,就成了行星,如果中心天体是行星,就成了卫星。对小行星在伴星演化图中的地位人们是有争议的。这些小行星以前一般被认为是大行星爆炸后的碎块,但是现在为数越来越多的论据认为,它们就是、或者至少类似于行星形成过程中的中间态。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12期)
5.对“ 伴星演化学”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致力于研究中心天体周围伴星形成的一般理论,而把研究行星的形成只看做是这个一般理论的一种应用。
B.由于太阳系起源的问题,本质上是主星周围形成伴星这样一种过程反复进行的问题,所以建议采用“伴星演化学”这个词。
C.从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看,可能是(差不多得到普遍的赞同)初始的等离子体密集在中心天体的某个区域中,凝聚成固态尘粒,即伴星演化而成的天体。
D.尘粒逐渐吸积成星胚,再进一步吸积,形成较大的星体。如果中心天体是太阳,就成了行星,如果中心天体是行星,就成了卫星。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我们知道虚空而无结构的区域中充满了等离子体,由鞘状层状的不连续面交截,并弥漫着样式复杂的电流和电磁场。
B.由于磁层和行星际空间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领域赢得了人们很大的兴趣,所以,登月和对金星、火星等遥远空间的探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事实。
C.如把勘探这种研究方式运用到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去,人们将面临着天体最初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D.太阳系如何形成的问题,已成了有着大量各执一词的假设的论题,其原因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缺少足够的物理基本知识和自然基本知识。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新的研究方式的运用,人们将面临着天体最初是怎样形成的问题,由此看来,在不久的将来,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必将成为空间探索要集中解决的问题。
B.现在致力于研究中心天体周围伴星形成的一般理论,更为恰当些,今后将把研究行星的形成不仅是看做这个理论的一种应用,而且当做理论的一般特征。
C.看来,空间探索的第二个10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一种不同的特点。那么,空间探索的第三个10年,至少在太阳系研究方面显示出多种不同的特点。
D.小行星一般被认为是大行星爆炸后的碎块,现在越来越多的论据证明它有一定的道理,今后对小行星在伴星演化图中的重要地位人们是不会有争议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月光宝盒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它只是光的传送者,把照射它的太阳光孜孜不倦地反射出去。月球绕地球运行,它永远只以它的一面对着地球,因而它可以呈诸种月相,从峨眉月、弦月,直到满月。
从月球中心到地球中心的最大距离是40万公里,按照宇宙标准看,这个距离相当于青蛙在地球上的随意一跳。可是月球直径却又是地球直径的1/4,是水星直径的2/3。一个足够大而有适当重量的月球,离地球又如此之近,所以它能使地球充分感受到它的引力。
在月球上发现水之前,大体是这样的:月球上没有可以觉察到的大气层以及随之而来的水汽循环,因此月球地貌的形成,是陨星不断冲击及温度急剧变化所致。月球的白昼可达127摄氏度的沸腾温度,而在夜晚会冷至零下183摄氏度,月球表面因着极热和极冷而胀缩无定,随意扭曲。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的月球景色,其特征是一片片广阔的暗色的平原。月球上的环形山曾经一度让地球上的天文学家以为是火山喷发的产物,不过现在可以肯定了,那些巨大的环形山及海形盆地,均是远古时代不计其数的陨星无数次轰击而成的。从月球上带回地面的石头也令科学家大吃一惊:首先是月球至今仍在遭受撞击折损;其次是这些石头上留下的宇宙射线的痕迹表明,亿万年间它们不断飞来飞去。这使人们想起,由于陨星带来的冲击和震荡,因而月球表面到处都是飞来石。它们居无定所,永无宁日,不知哪天又会因撞击而飞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月亮不再宁静了。从1969年7月21日“阿波罗11号”抵达,到1972年“阿波罗17号”离开,曾经降落过6次宇宙飞船,留下了12名宇航员足迹的月球,又恢复了曾经长达45亿年的沉寂。但这样的沉寂不会是久远的了,因为人类的意志和目标在。
月亮上发现了因为彗星和冰陨石袭击月球时留下的大约1 100万~3.3亿吨水,月亮表面有可供地球世界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能源需求—氦-3(最近,科学家又指出:“月球上的氦-3在土壤里大概有100~500万吨,可供人类用一万年。”)以及其他远远不明白的月球矿藏等等,这些物质的发现使得人类开始毫不在乎月亮形象所带来的感觉与体验的崇高、美妙,而是要把它踩在脚下,当做第二个地球实行全面开发。
5.从原文看,下列对月球地貌形成的原因,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月球上发现水之前,天文学家认为月球上巨大的环形山是火山喷发的产物。
B.在月球上发现水之后,科学家则认为月球上的暗色平原是大水冲积的结果。
C.不少科学家认为,月球上那些巨大的海形盆地是一两次陨星轰击造成的。
D.一般科学家认为,月球的地貌是陨星不断冲击及温度急剧变化而形成的。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月球是“光的传送者”,这就是说它本身并不发光,而是把照射它的太阳光再反射出去。
B.“相当于青蛙在地球上的随意一跳”一句,是喻指月球就像青蛙一样,无论怎样蹦跳都是离不开地球的。
C.科学家看到月球上的石头之所以大吃一惊,是因为月球至今仍在遭受撞击折损,并且可以推断至今月球表面还到处都是飞来石。
D.文中“人类的意志和目标”,显然是指人类要把月球踩在脚下,当做第二个地球进行全面开发。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相的形成与月球反射太阳光,且永远只以它的一面对着地球,绕着地球运动相关。
B.太阳比月球的体积大、质量大、所以它的引力就更大,因而也就更能使地球产生涨潮现象。
C.由于月球上的矿藏丰富,因此世界各大国都会争先恐后地计划到月球上建立自己的开发基地的。
D.展望未来,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蓝图上,月球作为人类星际航行、宇宙开发第一站的设想,已经确定无疑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1911年一位叫基尔纳的英国医生发现:一名裸体病人的体表出现了15毫米厚的模糊光圈。
后来,基尔纳又多次看到了这种情景,于是他宣称:人体能放射出类似月晕和日晕的光圈,并把它称为“人体辉光”。
20世纪40年代,苏联科学家基利安夫妇在一次电学实验中,惊奇地发现人体的各部位发出的光有不同的颜色:手臂是蓝色,心脏是深蓝,而臂部是绿色。更有趣的是,人体相对发光比较明显的一些部位,恰好与中国人发现的700多个穴位相对应。在拍摄饮用烈性酒的人的手指时,他们发现,随着不断饮酒,饮酒人的手周围的光晕会变得越来越亮,颜色逐渐接近玫瑰色。而当人喝醉时,手指头所发出的光就会变得模糊,并失去正常色彩。
近些年,科学家利用专门的仪器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健康状况的人进行了数万次测试,结果无一例外地测出了每个人体表的每个部位都在发出极其微弱的可见光。这种光不是红外线,也和人的体温无关,而是一种蓝色的类似萤火虫发出的超微弱冷光。研究证实,人体体表各部位发出的冷光强弱不同。比如,手指尖发出的光比虎口强,虎口发出的光又比手心强。伴随人的年龄增长和健康状况的变化,以及饥饿、睡眠等生理变化,冷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一般来说,青年人发出的光强度比中老年要强,体质强壮的人发光强度也大于体质较弱的人。更值得一提的是,人体有经穴的地方,比没有经穴的地方发光强度要大。
科学家认为,人体散发冷光,很可能是由于人体内藏有发光细胞的缘故。最近,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教授领导的课题小组经多年研究,初步揭示了“人体光”的奥秘。大量实验证实:人的细胞能够发光,并可以被仪器所接收;人体细胞发光是细胞活性氧自由基在细胞中运动的结果,它体现了细胞的氧化功能和活性,因此人的细胞发光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
科学家认为,“人体辉光”很可能是人体发出的二次辐射与空气电离产生的荧光现象。因为温度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均能发射辐射波,只不过是这种辐射极其微弱,并且它们的波长不能被肉眼识别而已。人在发出辐射波的同时,也在接受包括来自宇宙空间的可见光、紫外线,以及来自地球本身的X射线等辐射。
研究发现,人、动物、植物等有机物,甚至矿物、岩石等无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能量吸收带,该吸收带一旦在比较特殊的电磁场里受到电磁能量的激发,就会产生比原来所吸收的辐射波波长更长的二次辐射。这种二次辐射的辐射波能使空气发生电离,形成有色离子,大量有色离子的汇聚就会发出可见光。也正因为如此,“人体辉光”的发出需要比较特殊的环境和苛刻的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看到“人体辉光”。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试图将对“人体光”的研究应用到健康保健、疾病治疗、体育竞技、刑事侦查等众多领域。比如人体不同部分“辉光”的强弱变化可表明该部分器官是否患有疾病;在审问犯人时,犯人的“辉光”闪耀跳动出现斑点,说明他在说谎。
科学家坚信,如果人类能完全揭开“人体光”之谜,那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人间奇迹。
(选自《知识窗》2007年第5期)
5.下列关于“人体辉光”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辉光”是人体放射出来的一种类似月晕和日晕的模糊光圈。
B.“人体辉光”是一种由人体体表各部位发出的极其微弱的可见冷光。
C.不同人体、不同部位放射出的“人体辉光”颜色、强度也相应不同。
D.“人体辉光”极可能是人体发出的二次辐射与空气电离产生的荧光现象。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体辉光”之所以在平时很难看到,是因为“人体辉光”的发出需要较为特殊的环境和苛刻的条件。
B.饮酒与“人体辉光”的放射有密切关联,摄入的酒精越多,饮酒人双手发出的光晕越亮,颜色越鲜艳。
C.“人体辉光”的强弱与人的体温没有关系,但却与人的年龄、健康状况以及饥饿、睡眠等生理情况有关联。
D.20世纪以来,科学家对“人体辉光”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突破,目前正试图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当中。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辉光”其实并不鲜见,但因为这种光是一种超微弱冷光,人的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用特殊的仪器才能进行观测。因而,千百年来,人们对自身发出的这一神奇光芒,一直茫然不知。
B.每个人自呱呱坠地至离开人世,始终都在发射这种超微弱冷光。它会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健康状况的变化,以及饥饿、睡眠等生理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C.人的细胞发光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关系,通常,青壮年的光晕比老人的明亮,身体健壮者的比体弱者的明亮,身体强壮的运动员的更是远比一般人的明亮。
D.随着科学家对“人体辉光”研究的深入,对于“人体辉光”的形成原因,科学家们业已达成一致意见,可以预见,“人体辉光”的研究应用将在医学、体育、刑侦等多个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让某些水果和蔬菜呈现丰富的红色、紫色和蓝色的天然色素
能起到强效的抗癌作用。
在茄子、红甘蓝和欧洲越橘等食品中发现的这些色素化合物能限制癌细胞的生长,在一些情况下还能完全杀死癌细胞,同时不让健康细胞受损。
这项研究将有关人类癌细胞的实验室检测同动物实验加以结合,以观察富含色素的食品是否能影响动物的癌症发展状况。
拥有较高天然色素水平的食物在减缓癌细胞的生长方面效果最明显。在实验中,紫玉米和北美沙果阻止了结肠癌细胞的增长,并杀死了20%的这类癌细胞。含有较少天然色素的食物,如小萝卜,则使结肠癌细胞的增速降低了50%~80%。
这些发现有助于科学家揭开给予水果和蔬菜抗癌特性的重要成分的真面目。
这些色素属于一种叫做花青素的抗氧化剂。由于色素不容易通过血流吸收,它们会经过胃来到肠道,在这里被周围的组织吸收。
科学家认为,它们能幸存到肠的后端可能对它们的抗癌作用至关重要。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植物营养专家莫妮卡·朱斯蒂领导的研究人员从各种具有深红、蓝色或紫色的水果和蔬菜中提取了花青素,并将它们加入到含有人类结肠癌细胞悬浮液的试管中。
当这个团队计算需要多少提取物才能将癌细胞的增速减少50%时,他们发现从紫玉米中提取的花青素是最有效的。北美沙果和欧洲越橘也具有相当的效力,而小萝卜的花青素则需要前两者9倍的数量才能达到同样效果。
在第二项实验中,研究人员给患有结肠癌的小鼠喂食含有从欧洲越橘和北美沙果中提取的花青素的食物。同另一个没有喂食花青素的小鼠参照组相比,喂食组的结肠癌肿瘤缩小了60%~70%。
朱斯蒂说:“富含花青素的所有水果和蔬菜都具有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化合物。”
(选自2007年8月23日《参考消息》)
5.根据文意,下列对“花青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青素是一种天然色素,它们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使得水果和蔬菜呈现红色或蓝色的色调。
B.花青素是一种能起到强效抗癌作用的天然氧化剂。
C.从紫玉米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属于花青素,它在减缓癌细胞的生长方面效果最明显。
D.在茄子、红甘蓝和欧洲越橘等食品中发现的色素化合物其实就是花青素。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使深红、蓝色或紫色水果和蔬菜具有备抗癌特性的惟一原因是其中含有花青素。
B.茄子、红甘蓝和欧洲越橘等食品中的天然色素能完全杀死癌细胞,同时不会伤害健康细胞。
C.色素不易被血液吸收,而是经过胃部组织吸收,到达肠道的后端,从而起到治疗结肠癌的作用。
D.美国科学家把有关人类癌细胞的实验室检测和小鼠实验相结合,观察到富含色素的食品能起到良好的抗癌作用。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绿色食品而言,红色和蓝色的果蔬更有抗癌效果。
B.食物中天然色素含量的高低与阻止癌细胞增长的效力成正比例关系。
C.美国已经对结肠癌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吃了含有从欧洲越橘和北美沙果中提取的花青素的食物的患者结肠癌肿瘤缩小了60%~70%。
D.所有富含花青素的水果和蔬菜都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