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是一种严重危害棉花的害虫。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生活在棉铃虫消化道内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能分泌一种毒蛋白使棉铃虫致死,而此毒蛋白对人畜无害。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我国已将该毒蛋白基因移入棉株细胞内并实现成功表达,由于棉铃虫吃了这种转基因棉花的植株后就会死亡。所以该棉花新品种在1998年推广后,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害虫在喷洒农药进行化学防治后抗药性增强是 的结果。
(2)毒蛋白对人畜无害,但能使棉铃虫致死,从蛋白质的特性看,蛋白质具有 性。
(3)“转基因抗虫棉”抵抗害虫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可以表示为 。
(4)“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类型中的 。
(5)该项科技成果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作用是 。
(6)科学家预言,此种“转基因抗虫棉”独立种植若干代以后,也将出现不抗虫的植株,此种现象来源于 。
(7)题中“毒蛋白基因移入棉花植株内并实现成功表达”中的“成功表达”含义是指 。
(8)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相比,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新品种的主要优点是 。
(9)在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的基因操作中,所用的基因的“剪刀”是 ,基因的“针线”是 ,基因的“运载工具”是 。
(10)转基因技术有利有弊,请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有利方面: 。
有害方面: 。
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
(2)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的种群密度将会。
(3)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4)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8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60个个体,其中有8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个。这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称为。
(5)若a主要为杂草,要调查a的种群密度则采用。
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3分):
(2)牛与鸡之间(有,无)竞争关系,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无机环境中的碳以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某种雌雄异株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无X染色体的个体不能成活。该植物的蓝花和紫花由位于常染色体的等位基因A、a和X染色体的等位基因B、b共同控制。已知其紫花形成的生化途径如图所示。请回答:
(1)花色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原因是。图中①表示过程。紫花的形成过程说明基因可以通过影响新陈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2)该种植物蓝花雄株的基因型有种。选取雄株(aaXBY)与杂合紫花雌株杂交,则F1中产生一株基因型为AaXBXbY植株,则产生的原因是。
(3)以上述F1中的植株为实验材料,为快速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紫花雌株,请用遗传图解表示该过程。
为探究生物制剂Q对阿霉素所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是否具保护作用,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
①实验分组:
甲组:培养液+心肌细胞+生理盐水乙组:培养液+心肌细胞+阿霉素
丙组:培养液+心肌细胞+生物制剂Q+阿霉素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②各组样品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细胞数。
③重复②若干次,统计分析各组样品的细胞存活率。请回答:
(1)本实验涉及的主要生物技术是。
(2)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则生物制剂Q对阿霉素致心肌细胞凋亡具保护作用。
②若 ,则生物制剂Q对阿霉素致心肌细胞凋亡不具保护作用。
(3)分析与讨论:
①与实验动物相比,采用离体心肌细胞为实验材料,可以避免实验动物的心脏活动受调节的影响。
②为了获得单个的心肌细胞悬浮液,需采用消化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和细胞外成分。
③上述分组时,还可增设对照组,丁组:。
植物叶片的脱落与激素调节有关。其中叶柄离层的远基端(远离茎的一侧)和近基端(靠近茎的一侧)的生长素含量与叶片脱落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据图分析,叶片的脱落与否取决于远基端和近基端生长素的。当近基端的生长素浓度远基端时,叶片脱落。
(2)生长素是在叶片中合成的,从图中推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理由是。
(3)当叶片接近脱落时,(激素)的含量也会升高,促进离层区细胞分泌(酶),引起细胞壁水解,导致叶柄与茎相互分离。
(4)上述现象说明平衡协调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