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3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召开。中国领导人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郑重宣布,中非双方要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表明( )
①中国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影响和作用
②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
③我国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个国家去反对另一个国家
④我国和与会各国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实现各国根本利益的一致
| A.①② |
| B.①③ |
| C.②③ |
| D.③④ |
李克强总理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上指出,中国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欧盟是最大的发达经济体,“最大”与“最大”交融、一切都有可能,“新兴”与“发达”携手、优势就会倍增,中欧在新兴和发达经济体合作中可以成为典范。“中欧在合作中可以成为典范”的哲学依据是
| A.要考虑事物的各要素,明确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 |
| B.要重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
| C.要着眼于事物的局部,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统筹考虑 |
| D.要树立全局观念,寻求实现整体最优目标的合理方案 |
过去,人们认为杂草会抢夺果树营养,于是把草拔光,结果导致病虫害增多,农药使用量加大,形成恶性循环。现在,一些果园在果树周边保留杂草、灌木,以便益虫、小鸟栖息,结果病虫害明显减少,农药少用或不用,水果的口味也变得鲜美。这表明
| A.人为事物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 |
| B.主体活动的目的性和能动性可以改变事物的规律性 |
| C.尊重和服从规律是正确认识和创造规律的基本前提 |
| D.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是开展生产实践活动的客观依据 |
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方式,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在课堂以外进行学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有观点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一结论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了。这一观点是
| A.正确的,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 B.错误的,因为它否定了认识途径的多样性 |
| C.正确的,因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
| D.错误的,因为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实践 |
“微课”因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对知识体系的构建、系统逻辑思维的形成存在弊端而遭到了某些质疑。然而,微课因为简单快捷易操作、能有效激发人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方便学习等,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和赞扬。对此,我们应当
| A.坚持以前进性取代曲折性的统一 |
| B.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 C.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 D.坚持量变与质变的有机统一 |
“Asia”是古代西方人用来表示空间范围的一个词语,具体指的是爱琴海东部地区。15世纪以后,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东亚地区才被归属到亚洲范围。“Asia”词意的演变表明
| A.词语概念的内涵随实践发展而变迁 |
| B.西方语言演变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
| C.认识影响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
| D.真理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成长的 |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15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定此目标,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从哲学方法论上看,我国在制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时坚持了
①按图索骥,而不是因地制宜②求真务实,而不是好高骛远
③实事求是,而不是添枝加叶 ④头痛医头,而不是正本清源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