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爱迪生习惯于黑暗,那么我们今天也许还点着蜡烛照明。 |
B.这个问题很关键,即使不解决,将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
C.冲破习惯势力的束缚,从而发掘出巨大的潜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艰巨任务。 |
D.司马迁如果不能忍受住巨大的酷刑,又怎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呢? |
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反间计(jiān)揆度(kuí) 踟蹰(chí chú)赍(jī)钱 |
B.朝搴(qiān) 葳蕤(wēi ruí) 踯躅(zhí zhú)遗施(wèi) |
C.庐冢(zhǒng)卜筮(bǔ)戌时(wù)否泰(pǐ) |
D.伶俜(líng pīng) 纤纤(qiān qiān) 流纨素(wǎn)垝垣(huán)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煎熬悭吝信笺歼击机草菅人命 |
B.渎职赎罪案牍小牛犊穷兵黩武 |
C.对峙 窒息挚友滞纳金栉风沐雨 |
D.媲美裨益辅弼庇护权刚愎自用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座谈会上,温家宝指出,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
B.外交部已向德方提出交涉,敦促德方依法处置此事,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在德国中国公民的人身和财产。 |
C.据悉,由于已进入暑期,北京多所学校已开始国庆训练,还有部分学校正在选拔学生参加国庆游行和文艺表演。 |
D.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将![]()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泊船/淡泊功名 臧否/否极泰来 慰藉/声名狼藉 |
B.纤绳/纤尘不染 脉络/一脉相传 省视/省吃俭用 |
C.拓本/落拓不羁 扛枪/力能扛鼎伺候/伺隙进击 |
D.提防/提心吊胆 熨平/心情熨帖楷模/模棱两可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4题。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汉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域,为玉石进入中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李旭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解释是“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四个字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6.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丝绸之路”应该更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来的。 |
B.至今无法证明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货物。 |
C.考古资料证明玉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物。 |
D.“玉石之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对中原甚为重要。 |
7. 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
B.“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
C.“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
D.“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
8. 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考古表明,至少在商代,玉石已经成为运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种重要的货物。 |
B.“丝绸之路”虽然举世闻名,但它运送的重要货物不仅是丝绸,因此很有更名必要。 |
C.“丝绸之路”与“玉石之路”在命名上的差别,实质上是命名者的文化背景的差别。 |
D.由于双方存在无意识的差别,致使汉、藏学者对“茶马古道”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
9.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出土文物和“玉石之路”的考察表明,自古以来,玉器便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B.根据对“茶马古道”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起码从宋代开始,藏族人民就有爱好饮茶的习惯。 |
C.由于“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所运送的货物并不同,因此两者的知名度也就不能相提并论。 |
D.李希霍芬、李旭和格勒等的“命名”现象说明,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离不开各自的文化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