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 )
|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
|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
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
“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哲理
①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②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③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④ 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①④ | D.①③ |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天生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期间,则必物殄而财乏用矣。”据此回答10-11题。人类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承认
| A.自然界的客观性 | B.联系的普遍性 |
| C.矛盾的特殊性 | D.实践的能动性 |
白居易这段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
| B.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充分依靠群众 |
| D.要更好地改造世界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日本科学家发现,在零下273摄氏度的极低温和18特斯拉的强磁场下,复合晶体电阻为零,呈超导状态,这就是“磁场感应超导现象”,这一发现打破了迄今为止认为强磁场会使超导物质的超导性消失的认识。这说明
| A.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
|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先错误后正确 |
| C.错误的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李载仁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他生性迂腐,从不吃猪肉。有一次,家里的仆人打架,李载仁大怒,叫人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从哲学角度看李载仁的行为
| A.脱离了客观实际,以个人好恶来办事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
| B.体现了人们由于利益的立足点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不同 |
| C.说明意识能够决定事物的发展 |
| D.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