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若捱“核冬天”
①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未结束,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似乎已经不可避免。投资者忧虑经济下滑,甚至悲观地认为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核冬天”。
②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指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是全球需求增长的发动机。它们的经济出现衰退,对其贸易伙伴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美国经济衰退会减少美国对欧洲商品的需求,其结果是,欧元区可能遭遇较大衰退。
③中国出口也遇到严重问题。2009年,中国出口将出现30年来首次下滑。在过去几次经济下滑中,由于中国经济总量较小,要素价格也很便宜,可以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增加出口。但是,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市场份额扩大的收益不再能抵消全球经济衰退的负面影响了。出口放缓已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小冲击,股票市场泡沫已经破灭,房地产泡沫似乎也要破灭。最后,全球经济不景气推动热钱从中国流出,加上出口放缓又进一步削弱中国的流动性。中国经济增速在2009年将下滑到十年来最低点。现在,主要的经济体都出现衰退,没有哪个国家能再以扩大出口来实现经济快速复苏。因此,货币贬值在本轮衰退中不会有所作为。
④7000亿美元的救助计划可以稳定金融市场,防止大金融机构破产。但不能刺激信贷增加,推动实体经济复苏。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人们借钱消费,所以,需求旺盛,经济上行。这种方式在房价上涨时是可行的,成屋可以作为抵押品,人们能借到更多的钱来消费。现在,房价下跌,人们的财富缩水,他们没有可靠的抵押品,因此,如果7000亿美元置换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坏账,这些资金也不会通过借贷流向实体经济。
⑤世界各国央行希望以降息来刺激需求增加。事实上,当家这庭的财富缩水、债务增加,降息不会发挥神奇功效。只有当家庭部门减小杠杆率、改善财务状况时,信贷需求才会复燃。然而,降息速度比通胀回落速度要快。因此,实际利率会长期为负。这将使能源和黄金价格重新抬头,造成通货膨胀。
⑥除救助计划和降息之外,更激进的措施还会随之而来。如果货币需求仍富有弹性,中央银行放松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息来完成。如果出现流动性陷阱,中央银行可以购买政府发生的各种票据,例如国债。不过,如此大规模的新债市场可能无法消化。如果美联储介入,购买这些国债,那相当于印刷货币,为财政支出埋单。
⑦新的货币政策会出台,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它不会阻止经济衰退。当财富像现在这样蒸发,人们的消费需求不会重背后繁荣。在衰退之后,全球经济不会很快重新提速,投次者不会再给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人们借钱,供其消费。这场危机在人们脑海中的记忆不会很快褪去。
(节选自谢国忠同名文章)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日前爆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得投产资者忧心忡忡,对全球的经济状况十分悲观。
B.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到十年来最低点。
C.美元救助计划难以推动经济实体复苏,原因在房价下跌,许多人失去了借贷的可能性。
D.面对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人们执币待购,因而消费市场冷清,这也会导致经济衰退。
15.下列根据文章内容所做出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若要保持欧元区的经济稳定,必须着力扩大欧洲商品出口量。
B.抑制通货膨胀,使之回落速度加快,是刺激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C.投资者对美英等国投资的慎重,直接影响着美国股市,也将进一步限制全球性的经济的提速。
D.在一系列救助计划难有作为的时候,发行国债应该可以直接带动经济增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戏曲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戏曲脸谱不仅仅是供悦目的,而且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正是习惯成自然的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给了这种特殊语言以约定俗成的语义,赋予它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
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绘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脸谱的构图章法与中国画一样,讲究疏密、穿插、虚实、均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致,有谱有法。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戏曲产生于民间,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民间美术中的木版年画、窗花剪纸、纸扎糖塑、服饰刺绣、泥人、葫芦雕刻、建筑彩绘和雕刻等,都有戏曲人物形象,其中戏曲脸谱艺术也是民间美术经常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基本上是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相一致的。但有时也有与戏台上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这既是民间美术中感情自由发挥的结果,又是对戏曲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结果。不一定符合科学规范,但却能传神写意。这样一来,脸谱与民间美术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的了。脸谱给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又给脸谱提供了可供吸取的丰富营养,而且民间美术为脸谱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戏曲人物形象(包括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
脸谱艺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与戏曲艺术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使富有民族性的脸谱艺术,更加辉煌灿烂。
(选自2011年2月《黄梅戏艺术》,有删节)下列有关“戏曲脸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脸谱属于戏曲文化现象的范畴,其文化意蕴和历史内容都很丰厚。 |
B.戏曲脸谱作为一种文化语言,或供娱乐之用,或便于戏曲演员与观众对话。 |
C.戏曲脸谱有其约定俗成的含义,脸谱的不同色彩往往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 |
D.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使戏曲脸谱中折射着诸多中国传统文化。 |
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戏剧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一项是()
A.戏曲脸谱可以用色彩表现人物性格、品德节操,同时承载着寓褒贬、别善恶、扬正气以及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 |
B.戏曲脸谱和中国书法都有谱有法,在勾画、构图、笔法等三方面有相似之处,依次为程式化特征、讲究布局、讲求节奏。 |
C.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了人物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 |
D.戏曲脸谱艺术为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使戏曲人物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两者相辅相成。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戏曲脸谱的审美之所以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是因为戏曲艺术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 |
B.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大多是相同的,而那些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都是自由发挥和再创造的结果。 |
C.戏曲艺术汲取了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的长处和优点,又有所发展和创新,超越了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高度,审美价值提升。 |
D.作为人类文化精品的脸谱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继承和发展好戏曲脸谱艺术,它才能拥有更辉煌灿烂的未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6 分)
怀念陆蠡
陆蠡因为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翻译了不少外国书籍,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他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者。1938年,芦沟桥事变第二年,陆蠡来到已沦为“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他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1942年4月13日,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联合派人到出版社,拿着陆蠡的照片,指名要抓人。这时陆蠡恰好外出,巡捕们便入内翻箱倒柜大搜查,最后带走了两个人和部分书籍。陆蠡回来后,为了营救被抓走的两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当即被拘捕,不久转到日本宪兵队。在日本人面前,陆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据说,有一次日本人提审陆蠡:“你爱不爱国?”陆蠡坦然回答:“爱国。”又问:“你赞不赞成南京政府(指汪精卫伪政府)?”他毅然回答:“不赞成!”再问:“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答道:“绝对不能征服!”一字一句,气壮山河。
后来,陆蠡没有了音讯。他的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终属徒然,他就这样在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位杰出的天台人。但陆蠡在文学史上留下的业绩,不会因时间而消逝。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陆蠡,重新认识他那带着浓郁乡土味的优美散文和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
据说,陆蠡从小便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聪慧,有神童之称。7岁时,县知事到学堂视察,命陆蠡作文,他面无难色,略作思索,便提笔成文。知事阅后,大为赞赏,当即掏出随身携带的所有银元,奖励陆蠡,一时传为佳话。后来知事升至台州府任职,便向陆蠡父亲提出带陆蠡到台州府读书。陆蠡12岁时,又由耶稣堂一位姓邵的先生带到杭州教会学堂惠兰中学补习英语。第二年,跨越初中,直接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从此,陆蠡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以后,陆蠡相继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上海国立劳动大学读书,完成学业后先后在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上海南翔立迭学园、临海回浦中学任教,后来再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在走南闯北的二十多年里,陆蠡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表达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快乐的美好理想。在三十年代的散文家中,陆蠡的散文最是奇丽明朗,清新可诵。他的散文有许多写到故乡的山水,是天台山的神秀山水给了他聪慧和灵气。故乡的山水、童年的回忆,一直是他创作的源泉。写到故乡,陆蠡的笔端总是满蘸着深情。
陆蠡是一个地道的天台山人,他的血脉中涌动着天台山人特有的激情,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散文中,更体现在他的为人品格上。忠诚善良,讲义气,富有正义感,不趋时媚俗,有一副热心肠,为朋友可以赴汤蹈火。天台人所应有的优点,在陆蠡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平时,陆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只知默默耕耘。但在关键时刻,总是挺身而出,即使是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面前。诗人柯灵说:“他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门劳作,殷勤地献与世人。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能默默地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在他失踪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许多熟悉或者不熟悉他的人,一直不停地写纪念文章,最为敬仰、最为赞道的是他的崇高心灵和无私品格。巴金先生在怀念他的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我认识不少人,好的和坏的,强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诚的和虚伪的,我可以举出许多许多。然而像他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生命,重视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这样的评价,可能在巴金先生的一生中再也没有献给过第二个人了。
陆蠡虽然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伟人,但他是一个真正有骨气的天台人,他以自己34岁的生命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我们的时代需要陆蠡的精神,需要陆蠡那样的硬气和实干,需要那种知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信念。陆蠡的精神和他留下的绝妙文章,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与陆蠡的成就和历史地位相比,我们对他了解得太少,宣传得太少,研究得太少。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应该由我们去继承和发扬。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
A.陆蠡从小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他文思敏捷,深受县知事的激赏。12岁时到杭州补习英语,从此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 |
B.日本人审问陆蠡时,陆蠡的表现是“坦然”“毅然”“断然”,他态度明朗,回答斩钉截铁,正义凛然。一字一句,可谓气壮山河。 |
C.陆蠡被巡捕房拘捕之后,不久便被转到日本宪兵队。后来,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陆蠡终无音讯。他应该是死于日寇的屠刀下。 |
D.巴金对陆蠡有很高的评价,他对比了自己所认识的很多品德、才干各异的人,认为像陆蠡这样有义气、无私心的人,再无第二个了。 |
E.在陆蠡34年短暂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从求学、任教、主持出版社工作到牺牲狱中的历程,用他的生命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陆蠡的“硬气”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我们为什么要“怀念陆蠡”?请简要分析。
有人说是陆蠡优美的散文打动了读者的心,使他留名青史;也有人说他的人格魅力感动读者,使他成为人们永远怀念的人。你认为呢?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
寒风嗖嗖地吹着,我跳下自行车,双手握拳抱在一起,哈着气,跺着脚,走到小亭子跟前。里面坐着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脸面上毫无表情的瘦高男子,头发白了一半,脸上的皱纹靠在一起,很拥挤,眼睛浑浊,但仔细看去,又透着一种倔强的光芒。我告诉他要买的报纸名称,他抽出一份递给我,我掏出五毛钱,随意一拍放在了亭子窗口前的平台上,我是告诉他钱在这里的意思。没想到,他突然把我手中的报纸抽回去,也啪地一声拍到了平台上。“没教养!”三个冷冰冰的字从他嘴里飞出来,一下子划到我的脸上,我感到好似一阵更大的寒风吹了过来,脸上感觉不到冷,却热辣辣地烧起来,心里又羞又恼,气愤地说:“你怎么回事,不就是买你一张破报纸吗?”他倒是声音平平的,但更冷了:“我把报纸递到你手里,你把钱拍在我面前,就是没教养的表现。报纸是新的,一点儿也不破。请你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不要了。”我抓起报纸一摔,气哼哼地拿起那五毛钱转身就走。“不买拉倒,你这样的人我还不卖给你呢。”我已经推起自行车,但又停下了脚步,本想再说几句损损他,可想一想,忍了,带着一股气,一抬腿,骑上车走了。
从那以后,下班回家必定经过的这个亭子我就再也不去光顾它了。买报纸也是绕路,到别的报刊亭去买。但只要经过这个地方,还是不自觉地扭头看一下。大多时候亭子里坐着的是一位妇女,估计和他是夫妻。她倒是慈眉善目的,一见人就笑着热情地招呼着。
这天下班,我又一次经过这个亭子,大老远就看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用右手食指戳着窗口里面,生气地大声嚷着。一看,又是那男子坐在里面,脸依然倔倔的。我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停下脚步,想看这人的热闹。听了半天,我听明白了,仍然是那么回事,这男子啪地拍下五块钱,要一本杂志,他不卖给他,竟非要他拿起来递他手里不可。这男子急着走,不昕他的,就跳了起来:“哪这么多酸事?我没工夫和你拽,快给我拿杂志!”虽然是两个人的争执,这男子起了半天高腔,那人却照旧冷着脸。
周围人越来越多。这时,人群里走出一个中年男子,快步来到窗前打起了圆场:
“您快消消气,别和他一般见识。老陈他是一头倔驴,从来就这样。”这时我才知道窗口里的男人姓陈。他又转向老陈:“快,给拿出那本杂志来。”老陈抬头看了一眼,头接着扭向了一边。看来这人和老陈关系不错,从侧门进去,拽出一本杂志,交到那人手上,赔了一大堆不是,终于把那人打发走了。
这时他又转过身去,指着老陈斥责起来:
“你呀,你真行,咱不是做买卖吗,和气生财啊,你怎么就这么犟呢?”
老陈的脖子梗起来:“我伺候他,他就得尊重人。”
这时,以前见过的那个慈眉善目的妇女来到了,看到有不少人在这里,就急步来到亭子跟前,焦急地问:“你说说你这死老头子,又跟人家吵架啦?”
别人都不说话,她疑惑地眨眨眼睛:“今头晌怎么样,卖了多少?”
“一分钱也没卖!”老陈的脖子继续梗着。
她的嘴唇哆嗦起来,脸色逐渐变得蜡黄,眼睛越来越潮湿,泪水不断线地唰唰淌下来,声音带着哭腔:“你能你能就你能。”她似乎忍无可忍了,转身面向了众人:“您说说这死老头子,怎么就邪了门啊,不管自己的生意,左挑骨头右挑刺,动不动让人家尊重他,非把来买东西的人都气跑不可啊?”
人又走散了一部分,她仍然气得不行,继续哭诉着:“你有本事也行啊,那样的话咱俩人也下不了岗。下了岗还改不了驴脾气,弄个儿子瘫在床上,又得了肾病,整天要花钱。好不容易弄起这么个亭子,抓紧挣几个钱。我在家里拾掇一下,洗巴洗巴儿子的衣服,让你看这一时半晌,你怎么又给我惹是生非啊?你说说,你说说啊。”
有人劝她:“嫂子别生气了。”又转过去哄他,“老陈啊,得改一改了。”
“死老头子,快滚,快滚吧。”她气呼呼地拉开侧门,哭着把老陈拽了出来。
老陈也气哼哼的:“我、我……”终于一跺脚,走了。
我看到,他梗着的脖子一点儿也没有弯曲,照样直直的。
下午路过时,我看到那妇女已能满面笑容地招呼着从亭子跟前走过的每一个人了。可很多人根本不理她,更没有停下光顾的意思。不知为什么,我的心突然抽动了一下。
以后的日子里,要是这位妇女在,我也又过来买东西,并特意把钱递到她的手上。但只要老陈在,我是宁愿绕道也不在这里买的。不过,我不得不承认,老陈的指斥使我的一些毛病逐渐得到了改正。
由于对这些事印象深刻,别人的一些议论很容易进入耳朵,不久就知道了他们儿子的病情在不断加重着,已经发展成了尿毒症,他们需要花的钱更多了。
这天由于我急需买一本文学杂志,在其它亭子里没买到,尽管走到这里时老陈坐在窗口里,我为了不漏掉这期刊物,还是硬着头皮走了过来。老陈那一头直竖着的头发更白了,里面仅存很少几根黑发,脸上的皱纹更深,皮肤也更粗糙了,人好象也矮了一些。
我刚在窗口站定,老陈猛地站了起来,脸上突然堆满了笑容,讨好地问道:“您要点儿什么?”说着,往一边闪了一闪,好让我看得更全面一些。
我要了杂志,把钱递到他的手上,他没有立即找零,而是紧紧地攥着,又向另一边侧了侧身子:“您还需要点儿什么?”
眼前忽然阴了一下,老陈的热情竟让我心里产生了一种恍惚感。
看着老陈那讨好的笑容,我眼睛一热,好似有一股水要决堤……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对寒冷环境的描写即交代出故事发生的特定季节,又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
B.文章中几次写到主人公老陈与前来买报纸的“我”和他人的口角纠纷场景,使得主人公老陈“缺乏涵养、暴躁冷漠”的性格暴露无遗。 |
C.小说十分注重借助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
D.文中作者运用第一人称,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抒情性,拉近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
E.小说使用双线结构,一是老陈卖报的态度转变,一是我对老陈的态度转变,主次偕行,相辅相成,突出了对自私自利的老陈的批判主题。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塑造老陈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的标题新颖独特,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以“?”为题的作用。
本文的结尾处“我眼睛一热,好似有一股水要决堤……”耐人寻味,这里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与哀痛,还是对事件主题的更为深入的思索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微电影”大有可为
娄雪
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其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元素,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微电影兴起于草根。各种参差不齐的“小短片”,来自于各种相机、DV、手机。后来,类似“天堂鸟影像”这样的专业机构,使微电影从个人自拍的随性表达,渐渐上升到电影的层次。
近两年,我国各种类型的微电影呈“井喷式”增长。从电影类型来看,在草根网民的原创作品层出不穷的同时,专业团队为一些品牌量身打造的商业微电影也开始盛行;从制作规模来看,越来越多的专业团队跻身微电影的制作,甚至一些知名导演也加入了微电影的制作行列。微电影的制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品质、格调也得以提升,实现了华丽转身。微电影的影响力也在日渐增强,由其催生的短片大赛、微电影大赛、微电影节等活动雨后春笋般涌现。
微电影的篇幅虽小,却并不影响其主题的深远立意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一些微电影在实现艺术追求的同时,也主动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
以“7·21”大雨为背景创作的系列微电影《大雨》的主要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面对大雨造成的备种困境,他们团结互助、共抗灾难,共同演绎了充满温情与关怀、责任与坚守的感人故事。影片融入纪实的风格,片尾对人物原型的采访,使得“微”中有内涵,“微”中有新意。在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公益微电影中,《天堂忘记了》镌刻下自闭症少年的心灵界碑;《交易》中的小女孩儿主动找到人贩子,一句“叔叔,你把我卖了吧!我还差1800块钱给妈妈治病”,让观众为之动容;《亲爱的小孩》喊出“温暖2012”,呼吁对于弱势儿童群体的关注一刻都不该停止……这些微电影关注社会事件,从帮扶贫弱、关爱孤儿到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多个方面,予以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以艺术的力量担当起社会责任,发出正义之声,温暖人心。
微电影的播放渠道正日趋多元化。微电影不仅通过网络、移动电话等新媒体呈现,传统的电视播放平台也为它大开“绿灯”。微电影传播平台的增加,微电影制作团队的日渐专业化都让微电影从“非主流”向主流过渡。未来,微电影还可能打包进入主流院线,进入电影发行体系,以更加成熟的姿态面向观众。
(《光明日报》,2012年12月3日,有增删)下列关于“微电影”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微电影对观看时间和空间的要求较传统电影要低,移动状态和短时间休闲状态下都可以观看。 |
B.放映时间短、制作周期短、投资规模小是微电影的显著特征,但它的内容丰富,可单独成片,也可系列成剧。 |
C.最早的微电影是普通百姓用手机、相机、DV等拍摄的短片,它们仅仅是一些个人的随性表达。 |
D.近两年微电影发展迅猛,影响力日渐增强,催生了许多公益活动,带动了多个产业的发展。 |
不能说明微电影担负起社会责任的一项是()
A.《大雨》融人纪实风格,在短小篇幅中展现了深刻的内涵,创作上有新意。 |
B.《天堂忘记了》展现了自闭症少年的心灵世界,启示人们应该关爱少年自闭症患者。 |
C.《交易》中的小女孩儿主动找到人贩子,要求把自己卖掉换钱给妈妈治病,让观众为之动容。 |
D.《亲爱的小孩》喊出“温暖2012”,呼吁社会要持续关注弱势儿童群体。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微电影只能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一般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 |
B.专业团队加入微电影的制作,不仅大大地增加了微电影的数量,也极大地提高了其质量。 |
C.微电影篇幅小的特点有助于其实现主题的立意深远和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
D.微电影正从“非主流”向主流过渡,不久会打包进入主流院线,进入电影发行体系。 |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冷冷的夜雨
铁枫
①仿佛是刹那间的事,一直狂躁地奔突于高楼广厦之间的狂风突然声势大减,变得气若游丝了,紧接着细密的雨丝就从幽邃、混沌的夜空里无声地飘落下来。冰凉的雨滴划过脸颊,锐利的寒意透过肌肤在心底迅速扩散开来,然而这浓浓的寒意却无法驱退心中焦躁的火焰——那辆每日载我回到栖身之处的夜班巴士,今晚不知何故久等不至。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要在这个飘着冷雨的初冬深夜等待多久。
②我孤零零地伫立在狭窄的、勉强可以遮雨的候车亭里,头顶一盏昏黄的路灯下,晶亮的雨滴急速飞旋成一道道凌乱交织的线条,如同在表达一种浮躁而又无奈的情绪……此时的马路上冷冷清清,偶尔有行人经过,大都是低着头,行色匆匆。
③在马路的另一边,一间餐厅明亮辉煌的灯光无遮拦地倾泻出来,以其温暖柔媚的色调引诱每一个在寒冷中穿行的行人。我远远地注视着那些坐在灯光里细斟慢酌、谈笑风生的男男女女,心中隐隐掠过一缕失落和酸楚,说不清是为了什么。后来我注意到,在餐厅内一个灯光昏暗的角落里,一个中年男人独自坐着,目光总是在腕上的手表与窗外之间游移不定。看上去他是在等什么人,或者是这场突降的冷雨阻挡了他回家的行程。餐厅内再温暖再明亮,也终究无法取代家中妻儿的欢笑……在所有的词汇中,家是最为温暖的一个词儿,洋溢着关爱的馨香。没有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家的人是无根的浮萍,值得悲哀。在许多真正的漂泊者眼里,“浪迹天涯、四海为家”这八个字中所包含的无奈与悲哀远远多过浪漫和洒脱。一个真正的漂泊者是不会崇拜漂泊的。
④这样想着的时候,那辆巴士终于姗姗而至了。在登上巴士的一瞬间,我稍稍犹疑了一下,下意识地觉着似乎有什么东西被我遗忘在站台上了,但是回头看看刚才站过的地方,什么也没有。车门咣地一声关上了,把细锐的寒风、绵密的冷雨和一些或焦躁或怅惘的心情关在了车外。
⑤车内空荡荡的,零星地坐着几个乘客。除了沉闷的马达声之外,听不见别的声音。忽然从邻座传来一阵压抑的咳嗽声。循声望去,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膝上躺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看情形是他的女儿了。小女孩已经睡着了,她的父亲咳嗽的时候努力向一边偏着头,并用手捂着嘴,生怕吵醒她。路灯的光芒透过车窗,一束一束扫过女孩的脸庞:她微闭着双眼,脸上漾着幸福的微笑,腮边闪烁着快乐的红潮……恍惚间,我仿若回到十年前那个初冬的雨夜,父亲挽着我的手走在一段泥泞的路上,我几次险些滑倒,都是父亲那只厚实有力的大手牢牢把我抓住。黑暗中,温煦的父爱从父亲坚实的掌心传过来,令我为之深深陶醉,忘却了寒冷和恐惧……
⑥下车的时候雨已经小了,只是风更紧了,寒气沁骨。耳边的雨声淅淅沥沥,犹如肖邦奏响的《雨滴》。多年以前,当我第一次沉醉于这支绝美的钢琴曲中时,内心随之生发的是对生途艰辛、世事跌宕的嗟叹,而此刻,这支熟悉的旋律再度从心底奏响的时候,我已经走近被自己称之为“家”的狭小居所,和着那旋律的是一种安然恬淡的归属感。
⑦假如说人生就是一场突降的冷雨,那么谁能够拥有一个可以栖息和回归的地方,保证自己一颗干燥而又从容的心不被淋湿,谁就注定能够坦然地接近幸福。这场冬夜的冷雨也许很快就会过去,但愿一切长养于这场雨中的幸福感觉能够永恒。第③段说“一个真正的漂泊者是不会崇拜漂泊的”,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第④段画横线句子“觉着似乎有什么东西被我遗忘在站台上了”中,遗忘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遗忘?
第⑥段写对肖邦的钢琴曲《雨滴》的感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如果将第⑦段画横线的语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