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
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
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
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为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东坡《赤壁赋》节选)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端正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萦绕
C.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 D.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食:享受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苏子愀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B.侣鱼虾而友麇鹿不敢言而敢怒
C.而卒莫消长也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哀吾生之须臾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8.下面对两个文段的叙述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第一段,借客人之口,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抒发了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
B.第一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运用短句,一气贯注,从音韵节奏上反映了曹操领军征战的豪迈气慨。
C.第二段用江水、明月作比较,引出哲理论述,起到了画龙点睛,道明主旨的作用。
D.选文两段主客问答,表现了作者内心矛盾终又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①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战国策• 齐策四》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孟尝君顾谓冯谖 B.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荆轲顾笑武阳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封书谢孟尝君曰 D.被于宗庙之祟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未得高枕而卧也 B.西游于梁,谓惠王曰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齐其闻之矣 D.愿君顾先王之宗庙

吾其还也。亦去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得不到齐湣王的重用,只好回到自己的领地(薛)去,途中却受到了薛地百姓的夹道欢迎。
B.冯谖到魏国去游说的目的,不是让孟尝君真的到魏国去,而是以此来抬高孟尝君的声誉。
C.齐王听说魏惠王重金聘请孟尝君,十分惊恐,便让原来的丞相担任上将军,留出相位来挽留他。
D.冯谖很有智谋,用计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又让齐国的宗庙建在薛地,这样孟尝君便多了一层保护。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夫晋,何厌之有?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为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并加上标点符号。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松风阁记(一)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①,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jiū),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②,潇洒而扶疏,鬖髿(sān suō)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③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④?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二)
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盖阁后之峰,独高于群峰,而松又在峰顶。仰视,如幢葆临头上。当日正中时,有风拂其枝,如龙凤翔舞;影落檐瓦间,金碧相组绣。观之者,目之为明。有声,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相磨戛;忽又作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听之者,耳为之聪。
【注】①屃赑(xì bì):强壮有力的样子。②巃嵸(lóng zōng):聚集的样子。③方舟上人: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④《高士传》:许由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史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不得其中和 中和:和谐适度
B.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 黩:轻率
C.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 走:淌过
D.无外物以汩其心 汩:扰乱

下列各组语句中,能够说明风声“适意”的一组是
①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②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
③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④稍大,则如奏雅乐
⑤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⑥听之者,耳为之聪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文从大处入笔生发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描写主体。
B.(一)文中第四、五段先描写松的枝干、针叶以及松树的形状、姿态;再写由于风的作用而发出自然美妙的松涛声。
C.(一)(二)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摹状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极力赞美了松和风给人带来的无穷美感。
D.作者游松风阁感到安逸舒适、悠闲自在,颇为清高自得;因而认为大可不必用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方式来自命清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备:完备,周到。
B.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曾:曾经。
C.晋鄙嚄唶宿将宿:旧,老。
D.请数公子行日数:计算。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②所以遣将守关者……
B.①如姬之欲为公子死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①无他端,而欲赴秦军②公子往而臣不送
D.①蠃闻如姬父为人所杀②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记述的是魏公子夺晋鄙军、却秦救赵一事,突出地表现了信陵君的急人之困和侯嬴的足智多谋。
B.选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的同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
C.选文生动详细地描述了信陵君破秦兵救赵国的战争过程,表现出了信陵君卓越的军事才能。
D.侯嬴设奇计帮助信陵君从窘境解脱,自己却陷入“自刭”的绝境中。侯蠃用“自刭”的行动表明对信陵君的忠义,更可见信陵君之“得士”。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希文①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②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范希文:范仲淹,字希文。②敖仓:粮仓。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领:治理,管理。
B.希文乃纵民竞渡纵:放纵,任由。
C.又新敖仓吏舍新:修缮,翻新。
D.皆欲以发有馀之财发:分发,发给。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粟及募民存饷存饷:指开展救济工作。
B.文正乃自条叙条叙:指上书逐条陈述。
C.日无虑数万人无虑:没有忧虑。
D.两浙唯杭州晏然晏然:安然无事。

对下列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殍殣枕路:饿死的人倒卧在道路上。
B.工作鼎兴:工作起来大有兴趣。
C.不恤荒政:不顾救济灾荒的政事。
D.嬉游不节:娱乐游玩不加节制。

文段中提到的范仲淹,是(朝代)的名臣,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这篇文章是他应好友 之约而写的一篇文章,文章表达中范仲淹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他的谥号为,选文段首的“皇祐二年”,其中“皇祐”是。(每空1分,共7分)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共6分)
(1)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2)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3)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骤、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也?”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遏,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全祖望《梅花岭记》)
下列旬中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誓与城为殉殉,殉难
B.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克,火败
C.承畴火恚恚,怨恨
D.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旧,老交情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
余局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虽世殊世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史可法的“浩然之气”及其影响的一组是
①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②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及以衣冠葬之。③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④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⑤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州城破之时,史德威被诸将所拥而行,未能帮史可法以死殉城。
B.从文中记述有人传言史可法未死的事实看,史可法舍生抗清、誓死殉城,深得人们拥戴。
C.孙兆奎对洪承畴的反问,目的是用洪承畴的未死来证明大江南北的传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D.从文中的议论部分来看,作者认为未死传言、神仙之说纯属画蛇添足,对此持一种批评态度。

把下列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