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图中虚线分别表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完成:上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A点的日出时间为
A.北京时间6时 | B.地方时4时 |
C.国际标准时间6时 | D.纽约时间(西5区)10时 |
该日A地看到落日的方向为
A.正西 | B.西南 | C.西北 | D.无法判定 |
图中A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为
A.46度52分 | B.23度26分 | C.43度08分 | D.66度34分 |
城市中心区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反映了城市空间形态的紧凑程度:比重越大,紧凑程度越高。下列是2000年甲、乙、丙三个城市人口与面积的统计数据。
三个城市紧凑程度排序是()
A.甲最高,丙次之,乙最低 |
B.乙最高,甲次之,丙最低 |
C.丙最高,乙次之,甲最低 |
D.丙最高,甲次之,乙最低 |
下图是城市建筑物平均高度变化的示意图。H1、H2、H3分别表示城市建筑物平均高度:距城市中心越远,建筑物平均高度越低。形成这种变化特点的原因是()
A.城市中心区通风采光的需要 |
B.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的需要 |
C.为了降低单位面积用地成本 |
D.为了体现城市的建筑风格 |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下列各题。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
C.科技发展水平 | D.蕴藏的资源数量 |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
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图中③国65岁以上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20%鼓励生育 | B.15% 采取移民政 |
C.60%计划生育 | D.30% 鼓励人员出国 |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到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由此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在两者之间完全反转。见图方向变化。
图中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政治因素 | B.自然灾害 |
C.经济因素 | D.地形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