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认识方法的是
| A.“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
| B.“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
| C.“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 |
| 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海禁加剧了寇患 |
| B.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
| C.有中国商人参与了寇患 |
| D.应当重新评估抗倭斗争的必要性 |
古代都会因商业繁盛而兴起,下列描述比较符合下图的是()
| A.“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
|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
| C.“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
| D.“十万烟火”“富甲一方” |
“闽广多种木绵(棉花),树高七八尺,叶如柞,结实如大菱而色青,秋深即开,露白绵茸然。”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汉代 | B.唐代 | C.宋代 | D.明代 |
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关于下图所示灌溉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耧车,出现在汉代 |
| B.它适合于西北地区的农业灌溉 |
| C.隋唐五代的文献中可能记载它的制造方法 |
| D.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