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塔里木河两岸,我第一次看见那么多根,那些乔木或灌木的根。它们是胡杨的根,红柳和梭梭的根。在塔里木河下游,在库尔勒至若羌的千里长途上,在没有人烟没有鸡鸣犬吠的地方,风在流浪,沙在流浪,河在流浪,路在流浪,惟一坚定不移的是那些根。面对那些根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根原来是样的,根竟然可以这样。耳边的风声,眼前的荒凉,一望无边的滚滚流沙,周围纵横交错的已死和方生的根,令我恍然感到这是一个生命的战场。
我忽然想到,长期以来,我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根的存在。我仿佛觉得,那美丽的树干,枝叶丛集的树冠,娇艳的花朵,就是树的全部。是胡杨、红柳、梭梭这些沙漠植物的形态,令我第一次思考根——那些平时看不见或根本就不屑于看的根。正是它们、只是它们抱紧大地,在黑暗中长期抗争。不论是参天乔木还是细弱的棘丛,其生命的每一点力量无不来自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根。立身于世上最严酷环境的荒漠植物,更是付出了一般,难以想象的挣扎与苦斗。
在广袤的沙漠戈壁地区,在绝大多数植物绝迹之处,我看见累累坟丘一样的沙包一直排列到远方,那是红柳的家,也是它的墓地。它有一个悲壮的名字,柳冢!红柳一旦在沙漠戈壁生下了根,就成了风沙的死对头。它们抓住每一粒扑过来的沙土,越长越高,最后就成了庞大的柳冢。地上的枝干只有小小的一簇,地下却是一个庞大的根的家屣,根系长达十几米乃至更长。一株红柳就能固住几吨十几吨甚至更多的沙土。裸露在外的根都呈弧形紧紧抓住它们的冢,抓住立身的大地。这些柳冢都有几十年至数百年的寿命。有朝一日红柳死了,那些已死的根还能在风中坚持很久很久。成片的柳冢是荒漠地区的一道生命奇观。夏秋时节,红柳能开一种细碎粉红的花,一团一团,这样的花连成片,就像大漠的一个热情的梦。把摇篮坚持成墓地,生命的真义被红柳写成墓地,生命的真义被红柳写尽。我的思绪被风沙中倔强开放的粉红色的红柳花,扯得很远很远。
又见胡杨。在沙漠地区孤旅的日子,我与胡杨常常不期而遏。几十公里数百公里连绵不绝的胡杨林是沙漠地带最悲壮的生命景观。在胡杨林里,空中没有飞鸟,地上没有走兽,也几乎没有其他任何草木,只有胡杨牵牵连连一直生长到我目力不及的地方。大沙漠以冷酷的面孔表达对生命的否定,而不屈的胡杨却表达了对否定的否定。那一个春天,我独自流连于一片一望无际的胡杨林里。空气的干燥程度,只能用焦干二字来形容。在这样的氛围里,胡杨却约好了似的,一齐打开它们娇嫩的新叶。几米至几十米高低不等的胡杨错落交织,望去如一座庞大的生命宫殿。我拍打着树干,抚摸着树根,在一股浩瀚生命力的笼罩下,我深深地陶醉了,我只想放声一哭。那一年深秋的一天,我又奔赴同一片胡杨林。这时,胡杨叶子的颜色全部转换成金黄,那么纯粹,那么大义凛然,连天空似乎都给染黄了。在抗争的生涯中,胡杨清除了生命中所有的杂质。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些根,胡杨的根。胡杨的根总是和枝干一同呈现在我的眼前。地下的苦斗在地上很高的地方就显露了出来。那些根把胡杨送到高高的沙峦,送到其他生命都走不到的地方。人们说胡杨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烂。每一座胡杨林里,都有许多死而不倒的胡杨,还有许多倒而不烂的胡杨,置身其中,如同置身于大战之后的废墟。这是一座生命的战场,死去的是勇敢的战士,活着的都是英雄。这一切都是因为有根。
世上的根都是诚恳、沉默、坚忍的,生命的力量就是根的力量。风和日丽的时候,枝叶在地上欢歌,而根在地下沉默;雨骤风狂之时,我听见根在地下咬牙。世上凡站着的东西都有根,每棵草每棵树都有根,人难道可发无根吗?面对那些根,我常为自己的根柢肤浅而羞愧。我默默地发誓:找准自己的人生之根,像根那样去努力。
(选自《济南时报》,有改动)
第一段话“面对那些根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为什么被“震撼”?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四段用较大的篇幅描写了胡杨,作者是怎样写胡杨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最后说“我默默地发誓:找准自己的人生之根,像根那样去努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像根那样去努力”深层意义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美术”就是表现美的艺术,“术”指的是技巧,技巧是为表现“美”而服务的,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干、湿,用色的奇、实、华丽,等等,构成了美的因素。
中国画强调主观的肯定,要求主观地对物象进行删减和提炼,所以中国画并不提倡简单的对象写生,忠实地记录对象,严格地按照科学的透视法作画,只在一定的时间从一定的视点来描绘对象;而是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中国画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逻辑以及对自然的丰富的感受取舍对象,可以打破特定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理解,根据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来组织画面,甚至可以把不同的视点、不同的空间所观察到的事物组合在一个画面中。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总是以深厚的笔墨功底、完美的构图、磅礴的气势、形神兼备的物象造型,使人产生共鸣,得到美的享受。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总能给人一种充满生机的和谐之美。
如宋代的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千山万壑、重峦叠嶂、江湖水泽、烟波浩渺,其间布置之丰富和气势之雄伟令人惊叹。又如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卷》,风动飘逸,给人一种强烈的形式美。画家用繁密的线条,表现了八十七个神态各异、各具个性的艺术形象,人物造型丰实、饱满,形式上具有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整体美感。对于每一个人物、每一根线条,画家都刻意地使之统一于整体之中,人物众多,但不琐碎,丰富而富于变化的线条很好地显现出黑、白、灰不同色度的对比,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关系。人物、道具的用线变化多样,使作品充满节奏,富有韵律,从而达到了和谐统一,取得了气象万千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总是一个整体,是形式内容高度完美、和谐统一的体现。
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和谐统一的,艺术作品的美总比现实生活的美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它的特点就在于艺术形象是丰富的生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在绘画上,不仅要求事物在比例方面和谐一致,而且要求在色彩、形式、整体效果方面配合得恰到好处。构图上要求相互关照,笔墨上要求刚柔相济,色彩上要求丰富协调。这一切,都是为了体现作品的和谐之美。如果把大自然中的事物割裂开来孤立地画,或是杂乱无章地处理在一起,不统筹兼顾,只能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可能使人领略到充满整体美、和谐美的艺术内涵。
任何艺术都不可能靠单调取胜,绘画艺术如此,其他艺术亦如此: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矛盾和情节的跌宕起伏,构成整部小说的和谐美;交响乐中时而热烈时而抒情的旋律,营造出曲调的和谐美;戏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构成了情节的和谐美。一切艺术,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形式,通过各自的艺术创造,使多种因素和谐统一,从而营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和谐美是中国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高度完美的体现,是每一位中国画学者需要探讨的课题。对于画家来说,只有要求自己与自然、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才能创作出充满和谐之美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画佳作。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美术要借助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干、湿,用色的奇、实、华丽等技巧来表现美。
B.画家只要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理解来组织画面,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佳作。
C.作者认为,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和谐统一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作品的美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D.中国画不要求作品具有客观真实性,而是强调表现主观感,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

E.不仅仅是中国画,所有的艺术作品均需讲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均需追求和谐之美。
下列不符合中国画“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这一点的一项是

A.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千山万壑、江湖水泽、烟波浩渺,其间布置之丰富和气势之雄伟令人惊叹。
B.吴道子创作的《八十七神仙图卷》,给人一种形式美,画家刻意将每一个人物、每一根线条统一于整体之中。
C.黑龙江籍青年画家崔德林所绘的“东北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曾将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吓得摔倒在地。
D.齐白石所画的虾腹部小腿少到只有6只,眼睛由原来的两点变成两横,头胸的淡墨上加了一笔浓墨更显出白虾躯干的透明。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如何在绘画上表现作品的和谐美?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中国画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想像
(英国)凯· 杰罗姆
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的治疗情况,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
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恰恰得了这种病。
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它什么疾病﹖
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正如我预先料想的那样,我也患有这种疾病。我开始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了兴趣,并决定一查到底。我开始按字母顺序逐个检查——翻到疟疾,我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其中较轻一种,就目前状况而言,我还可以活上几年。此外,我还染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地按照26个字母统统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惟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为什么我没有得上髌前囊炎呢﹖不过,过了一会儿,我的心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我想,从药理学讲,我不是已经得了其它各种常见的疾病了吗﹖没有得上髌前囊炎那就算了吧!反正痛风已经处于恶性晚期了。
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我摸了摸自己的脉搏。起初,我什么也摸不着,不久那脉搏又突然跳了起来。我掏出怀表,测算脉搏的次数,大概每分钟147次。我又摸了摸心脏,竟然发现它已经停止跳动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我的心脏还在那里,想必也没有停止跳动。只是我对此无法解释而已。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己的舌尖,得到的惟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信我得了猩红热。
走进阅览室的时候,我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出来的时候我变成了拖着衰弱病躯的重症病人。
于是,我去看了医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友,他摸了摸我的脉搏,又看了看我的舌头,后来不知怎么地谈起了天气。之后他问:“你究竟哪里不舒服﹖”
我说:“老兄,我不会告诉你我得了什么病,让你白费那么多时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没有得什么病——我没有得髌前囊炎。除此之外,什么病我都有。”
我还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疾病的过程如实告诉了他。
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胸部一阵乱敲;又把脑门贴到我的身上。最后他坐了下来,开了一个处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了出去。
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了回来。
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你不是药剂师吗﹖”我问。
“我是药剂师。如果我经营一个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馆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效劳。可我只是一个药剂师,我无能为力。”
我看了看那处方,上面写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脱苦啤酒,每隔6小时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10英里;每天晚上11点上床睡觉。此外,不要满脑子都装些你不明白的东西。”
【注】品脱:英国计量单位
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什么为线索?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所认识的盖茨
张亚勤
我第一次见比尔·盖茨是在1990年,在拉斯维加斯的Comdex大展上,盖茨做一个名叫“信息尽在指尖”的演讲,当时的盖茨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真正接触盖茨是在1992年亚特兰大的一个展览会上,那次他来展会做的主旨演讲是Windows95,他称之为“芝加哥计划”。我当时在从事视频方面的研究,在展会的一个展台上向众人演示我的视频压缩技术。忽然间,一个很特别的声音传了过来,问我压缩的速率是多少,压缩比例是多少,我回头一看,那个人就是盖茨。盖茨已经看过了好多个展台,他停留了下来,我们就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交流,聊了20分钟左右,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和他交流。
1998年我加入微软后,回国和李开复博士一起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年我开始担任院长,经常向盖茨汇报工作。我第一次向他汇报工作是2000年夏天,我和微软研究院的十几个同事到雷蒙德微软公司总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汇报刚开始时,我认为他肯定对网络多媒体领域不太了解。令我惊讶的是,他不停地提问,问题都问得很深入,甚至走上前台去询问技术细节,比如做小波变换的编码、如何分层、频率分布、容错率等。他不是网络多媒体领域的专家,但他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能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2004年1月,我被调回总部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按照微软的“导师制文化”,回到总部,我就需要一个导师,我找到盖茨,说希望他能做我的导师,他欣然答应了。有时候在电梯里相遇,他会叫我去办公室聊一聊。在这种畅所欲言的互动中,我颇有收获,也更多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当时,我毕竟是一个刚从中国调去的“外来人”,有时会与总部的那些高管们有一些冲突,每当这个时候,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让我很是感动。那段时间,除了日常工作的交往,我们每个月都会有单独会面的时间。他看问题很深刻,总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他聊完天,你会感觉整个人很清爽,思路很清晰。
2006年初我回到中国组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并担任主席。我成了盖茨了解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我加入微软后在公司里每次碰到他,他都对中国十分好奇,有时候他好奇的问题超过了软件和技术的范围。有一次他问我,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这么聪明?他来中国时也和一些中国领导人有交流,他说中国领导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强的,我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不是外交辞令,因为对他来说,已没必要再为了什么目的说言不由衷的话了。我每次见到盖茨,他都会欣然接受我给他“洗脑”。比如“十七大”之后,我见到他就专门给他传达中国十七大的精神。他对中国很感兴趣,他觉得这能让他更多地了解中国。
2008年6月,在西雅图,我参加了盖茨的告别晚会,并代表微软中国的全体同仁向盖茨送了两件礼物。其中之一是一本《比尔在中国》的影集,记录了从1991年起比尔·盖茨十多次中国之行的精彩瞬间。另外一个是我个人送给他的——中国古代乐器埙、篪各一件,取意《诗经》“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相和,如兄弟之睦,如君子之交。
盖茨的退休让我既感到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他又开始投入一项让他充满激情并对整个社会都有益的事业当中去了。盖茨是微软的灵魂人物和大家长,另一方面也是我的朋友,我们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过争论和探讨,有时能达成共识,但也有出现分歧的时候。当然,盖茨并没有完全离开微软,他还是微软的非执行董事长,他每个星期会来公司一天。
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用创新的技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现在,他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和对梦想的不断追求,最值得世人学习,我十分敬佩他,他是我人生的楷模。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第一次见盖茨是1992年在亚特兰大,盖茨在展览会上做了主旨演讲Windows95,之后他们针对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了20分钟的交流。
B.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时,作者认为盖茨肯定对该领域不太了解,可令他惊讶的是,盖茨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却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C.作为一个刚从中国调到微软总部的“外来人”,当作者与高管们发生冲突时,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种为了维护两国人民友谊而不辞辛劳的精神,让作者很是感动。
D.作者叙述送给盖茨中国古代乐器埙、篪这件事,既表明作者与盖茨之间有着诚挚的友谊,也与上一段中写盖茨对中国很感兴趣、渴望了解中国相照应。

E.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我所认识的盖茨”与自己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盖茨对财富的明智态度和对梦想的孜孜追求。
作者说盖茨的退休令自己“既感到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盖茨是自己“人生的楷模”,结合全文来看,盖茨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们的诚实容易丢失
阮直
作为人的美德,诚实在国人的心中是挂着金牌的冠军,可如今我们的诚实总是容易丢失。北岛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老夫我说,撒谎是成功者的入场券,诚实是倒霉者的判决书。
在被儒家文化滋养大的国人心中,我们从来都是一个诚实守信的民族。皇帝说,我一言九鼎;君子说,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老百姓说,我吐口唾沫也是钉。在这样的国度里本该是找一个不诚实的人都难的,可事实并不如此。掌控了实权的赵高当着皇上与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就“指鹿为马”,瞪着眼睛说瞎话,不诚实到了死不要脸的份儿上了,你又奈我何?儒家君子编造的“内圣外王”等美化皇权的谎言更是没几句真话,僧侣们“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信条,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于是老百姓也学会了当面喊万岁,背后骂皇帝。这哪还有个诚实的人呀,因为人们都知道虚伪没风险,诚实了有亏吃。
我们难道就不恶心自己不诚实的行为吗?不会的,我们为自己的不诚实找到了充足的理由。那就是要看对待谁,对待皇帝,臣子要诚实,不能不忠;对待父母,子女要诚实,不能不孝;对待朋友,要诚实,不能不信。可对待我们的敌人呢?就不存在诚实守信之说了。我们的“三十六计诱敌,七十二招制胜”就没一句是诚实的话,可却被奉为“国学经典”。
当上级来了检查团,作为被检查的下级就要一起“不诚实”,如果哪个员工对检查团诚实做人了,讲出真话,他就是“败类”,是要被扫地出门的。如果我们作为上级去检查下级时,下级单位某个人不撒谎,说真话,他就是诚实的。诚实不诚实的标准就是看“对方是谁”。今天你是我的同伙,我就诚实对你,明天你是我的竞争对手,我就得多个心眼,算计算计。我们总是在翻脸和不翻脸之间认定你是我的朋友还是我的“敌人”,所以也就在转瞬之间决定讲诚实还是不讲诚实。
西方的诚实观就不同了,西方的信仰要求诚实是不讲条件的绝对化,但不想说的就可以不说,对方也不能强迫(因为以强权威逼容易使人说假话),这才能确保绝对诚实在现实社会中能够实现。他们有一条著名的外交原则,叫“可以巧言掩饰,而不可故意欺骗”,就是说你可以被动扯淡,但不能故意撒谎。前者被视为“合理的无奈”,后者则被视为卑鄙,前者是捍卫隐私权的合法举动,后者则是违反信仰的恶劣行为。“捍卫隐私是为了绝对诚信”的现实能够实现,这是西方人的信仰与道德的实质。
我们不会用隐私权保护自己,一旦完全诚实起来,有时就是幼稚了。当自己面对世界时,先把所有人都看成不能诚实对待的人,你才算是一个成熟的人。对任何人、任何团伙、任何组织,我们不敢诚实,因为谁诚实谁就容易遭到误解引来横祸。彭德怀当年在庐山诚实地说真话,就遭到批判。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凡是诚实讲真话的都倒了大霉,诚实也就成了倒霉者的判决书了。
当下是没了政治斗争,但还有权力相争、利益之争、商业竞争,在这些相争之事面前,我们还缺少横杆面前人人平等的“阳光机制”,那么,诚实就不如谋略有力了。看来,要想让人们诚实,关键的是要先打造让诚实者不吃亏、不遭罪的机制,否则谁都会见风使舵。(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文章中引用北岛的诗句是为了形象地说明诚实吃亏、撒谎却能通行无阻的社会现实。
B.文中说赵高、僧侣、百姓全不诚实,说明我们的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诚实的民族。
C.我们的诚实容易丢失,是因为我们可以找到不诚实的理由,这理由就是诚实吃亏。
D.作者引用“三十六计诱敌,七十二招制胜”,旨在说明国学经典亦有糟粕。

E.在西方人眼中,“巧言掩饰”是捍卫隐私权的合法举动,而“故意欺骗”是违反信仰的恶劣行为。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因为虚伪没风险,诚实了就会有亏吃,所以中国从来就没有真正诚实的人。
B.中国人明知说谎而为之,并不恶心自己不诚实的行为,原因是中国人缺少廉耻感。
C.学会保护隐私权是实现绝对诚实的关键,为了实现绝对诚实,就要不干涉别人的私生活。
D.当我们作为上级去检查下级时,有人对我们说了假话,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他就是不诚实的。

我国的诚实观和西方的诚实观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某校创办全国示范性学校,上级派人来验收,座谈会上某同学没有按照学校的安排发言,而是如实回答了验收组的问话,结果影响了学校全国示范性学校的评定,年终该生因此而未能评上三好学生。请依据文意,分析怎样才能让诚实者不吃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莫言访谈
每年在诺贝尔奖颁奖之前,诺贝尔基金会都会专访获奖者,谈他们的个人经历和成就。日前,瑞典教育广播公司的记者周宇婕替基金会专访了莫言。
诺贝尔基金会:你出生在农村,你是怎么开始写作的?
莫言:我确实出生在山东农村,但我父亲读过私塾,算是乡村知识分子,他鼓励我读书。我大哥后来也考上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罕见的。他留下了很多书,我也读了他留下的这些书,获得了很多知识,培养了文学兴趣。
诺贝尔基金会:你的童年怎么样?
莫言:任何一个作家的写作都是从童年开始,尤其是写童年记忆。我1955年出生,我有记忆的时候就是中国最困难的时候,大多数人吃不饱,还有人饿死的事情发生。我们村子里很多孩子在冬天太阳出来的时候,靠在墙上晒太阳,每个人衣不蔽体。因为缺乏营养,大家肚子都很大,腿很细。我上小学的时候,调皮捣蛋,五年级就辍学了,但也没有劳动能力,就是放牛放羊,要想交流只能跟动物植物交流。当我开始写作,就想起童年往事,把童年记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构成了我最初的小说。
诺贝尔基金会:听说你五年级的时候就辍学了,当时心里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莫言:自己心里还是很孤独的。其他孩子都在学校读书,尽管读不到什么书,但在一起打打闹闹很欢乐。而我一个人牵着一头牛在学校门前路过,看到同年龄的孩子在学校里高高兴兴的。而且,一个人在群体之外,不仅感到孤独,也很迷惘:前途在哪里?长大以后干什么?我有时感到很绝望,没有希望。反正童年经历对我的写作至关重要。我在小说里写那么多动物和植物,那么多儿童和大人之间的神秘关系,都跟我个人独特经验分不开。
回过头去看,一方面对我那么小不能上学感到很遗憾,但另一方面也感到一些庆幸。假如没有这样痛苦的童年经历,我能否成为一个作家,真值得怀疑,即便成为作家,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的作家,写的作品也不会是像现在这样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小辍学,回到自然,对我成为一个作家还是有大的帮助。当然我不是鼓励现在的孩子去辍学。我也曾经说过,尽管这段辍学经历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但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的话,我还是选择幸福的童年,而不是孤独饥饿的童年。
诺贝尔基金会:这段经历对你的写作起到什么样作用?
莫言:建立了我跟大自然非常亲密的关系。在校园里长大的孩子,跟一个在荒原里奔跑长大的孩子,对大自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动物植物的感受也不一样。你天天跟老师同学在一块,我天天跟植物跟草跟树木在一块。我对大自然的感受肯定微妙和感情化。在很长时间里,我感觉树木牛羊都是可以跟你交流的,我似乎也感觉到他们能听懂你的话。这种独特的经验,非常宝贵。过早离开儿童群体,进入成年人群体,我没有说话的权利,人家都是叔叔大爷长辈,我插话会讨人厌,我比一般孩子更早观察成人世界,比一般孩子听到更多爷爷辈讲述的乡村文化,这里的乡村文化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传奇、历史事件、有关妖魔鬼怪的奇闻怪谈,所以我的作品中有大量民间传说,它们都是从这里来的。另外,孩子观察世界有很独特的视角,一个成年人看世界,他可能感到没有什么新鲜的,一个孩子从低处往上仰视,他可以看到很多成年人看不到的东西,这点对我的写作非常有帮助。
诺贝尔基金会:你相信文学对今天的广大群众有意义吗?
莫言:我认为对文学的看法,不要估计过高。文学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慢慢的,像春雨润物一样发生作用。期望过高,希望文学能改变社会,会给文学家太多的负担。但也不要把文学贬得什么都不是,好像文学就是写着玩,让人们哈哈一笑的。文学的宝贵品质就在于他研究人的灵魂,歌颂真善美,揭露批评黑暗的假恶丑,通过人的变化让社会更好。
文学与人的关系,就像头发与人的关系。如果满头黑发当然很好,如果像我这样头发很少,也活得很好。如果有很多小说,很多诗歌,很多作家和诗人,当然很好;但是这些东西少一点,大家也能活下去。但一个人死亡以后,埋在地下,过了多少年被人挖出来,你会发现他的一切都化为泥土,只有头发还存在。社会上很多东西都发生变化,不再存在,但是文学还在。(有删改)
在这次访谈中,莫言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莫言辍学之后的经历,对他的写作有哪些帮助?请简要回答。
对于自己那么小就辍学,莫言一方面感到遗憾,另一方面又感到庆幸。莫言的这种心态是否自相矛盾?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