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的内战和干涉对有关的所有党派都是一场灾难。它使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国农村的土地荒废,使俄国人民大批死于战祸、饥饿和疾病。同样严重的是新成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恶化了。苏联领导人怀有的“被资本主义包围”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担心进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则对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的无用的宣言过于认真。这种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随后十年的国际关系。——《全球通史》
材料二、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全球通史》
材料三、1922年4月,包括苏俄和德国在内的国际经济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根据列宁指示,苏俄代表团出席会议的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贸易和经济合作。会议期间,协约国拒绝了苏俄的建议。但苏德双方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的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等。——《全球同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内外形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3)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材料二、三中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的内外政策对苏俄(苏联)的重大意义。
(4)材料二、三中列宁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经济政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表

⑴请你列举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开始的标志性事件以及欧洲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性战役。
⑵请你根据表格的内容以及所学知识,判断以下的推论是否正确,并在答题纸相应的序号中填上是或否:
①中国人民最早开始了反法西斯战争。
②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③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联合国就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过程中形成的。
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各国人民协同作战的结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图

(1)根据图表,简要说明19世纪中期、后期和20世纪中后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资本主义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市场”发展史,没有世界市场就没有近代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每一步发展都同海外市场(还有国内市场)紧紧相连,谁占有更多的市场,谁就有了发展本国经济的优势条件,得市场者强盛,失市场者衰落。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后……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造成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各国争先恐后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本国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市场,世界差不多被分割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材料二: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宣布了新的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美元兑换黄金。这一政策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
(1)19世纪中期,美德日三国是如何各自形成基本的国内市场的?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帝国主义列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通过哪些方式争夺世界市场的?结果如何?
(3)概述材料二所述争夺所反映的国际政治格局。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年12月22日,举世瞩目的世纪大考古——南宋古船“南海Ⅰ号”在广东阳江海域成功打捞出水。“南海Ⅰ号”在前期考古出水的文物,大多是中国与外国间的贸易货品,其中以瓷器为主,还有金饰、漆器、金属制品等。800年前,瓷器在欧洲被奉为贵族用品,一件中国瓷器运到欧洲往往可以卖到两三百倍的价钱。据估计,倘若“南海Ⅰ号”当时出海贸易成功,所获利润可养活八万人。专家认为,对“南海Ⅰ号”进行发掘和研究,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
——2007年12月22日《南方日报》
材料二:19世纪德国学者在《中国亲程旅行记》中,描写了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并在一张地图中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体提到:“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由此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谓。 自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设市舶使后,市舶使(一般由岭南帅臣兼任)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注重经济效益,为地方和中央开辟了可观的财政来源。另外地方豪族和地方官乃至平民也直接经营海外贸易,促使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CCTV《丝绸之路探秘》
材料三:宋朝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力图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是保证市舶司掌握的舶货源源不断地向京师输送;二是尽可能扩大市舶司直接掌握的海外进口商品的数量和价值。 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南宋末海盗活动特别猖獗时则另当别论。
——吴于廑《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1)你认为同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有哪些相对突出的特点?
(2)分析“南海一号”沉没前所处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3)有学者认为,在世界航海史上,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大于中国的丝绸之路;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中国丝绸之路比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更大。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等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