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未能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封建残余势力的强大 |
C.复古主义思潮的盛行 | D.一战以后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 |
有人说,欧洲人具有冒险精神和扩张性,中国人讲究“中”、“和”以及安土重迁。下列各项,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①罗马法的发展②新航路的开辟③郑和下西洋④农本商末的观念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
1957年3月25日 |
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另一项条约成立欧洲原子能联营。两个组织都于1958年1月1日行使职能 |
11月14日-16日 |
12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 |
12月19日 |
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冷战格局中孕育着新的力量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开始出现
1967年7月,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在一次讲话中说:“在经济秩序中,这样一个时代已经到来,在美国巨大的生产能力、贸易能力不受到伤害的同时,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崛起了,以至成为使美国感到极为不舒服的竞争对手。”这些话( )
A.与当时的历史事实基本相符 | B.说明法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 |
C.说明欧共体的成立步履维艰 | D.证明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
C.“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 D.“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
1955年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指出“一切国家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他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此材料切合的主张是
A.一边倒 | B.另起炉灶 |
C.不结盟 | D.互不干涉内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