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共22分):
巍峨大禹陵     黄意明
  ⑴大禹陵在绍兴市东南会稽山,禹陵旁有禹庙,为供奉和祭祀大禹之所。大禹,姓姒氏,为黄帝之玄孙,帝颛顼之孙。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时,曾到过当时的古越茅山,并更名茅山为会稽。禹继帝位后十年,东巡至于会稽而崩,葬于此,故称禹陵。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为一时盛事。后代帝王也多有祭祀,百姓则每年都要举行祭禹活动。有“北祭黄陵,南祭禹陵”之说。
⑵沿着禹陵石阶缓缓而上,两旁山色青青,气象庄严肃穆。进入禹庙大殿,大禹塑像高大威武,朝服冕旒,神情庄重。背后绘有九把斧凿,象征大禹疏通九河的功绩。两旁有两联曰“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惟微见道心”,“不矜不伐拜嘉言贤无遗野四海攸同,乃圣乃神疏九河人免为鱼万世永赖”,对大禹生平作了一个很好的概括。
⑶面对巍峨大禹陵,我不禁陷入深思。
⑷在历代帝王中,大禹四千年来一直受到人民的尊敬,历代香火绵延,而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也对他推崇备至,把他作为古代贤君的代表,这无疑和大禹平成水土、疏通九河的功业有关,同时,也由于在大禹的身上体现着一种后世儒家的理想精神。据《史记》记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亹亹穆穆”,本身即是一种道德和法度的象征。当舜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禹在接受了治水重任后,深知任务的艰巨性,首先是以一种克己恭敬、精勤不懈的态度来从事工作的。传说中,他的父亲鲧是用获取上帝息壤的办法来堙堵洪水的,这是一种把希望寄托在神物上的态度,以为沾取天帝的灵光,就能大功告成。大禹则不然,他知天命而尽人事。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自己以身作则,身先士民,“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船,山行乘檋(jú,一种登山鞋),泥行乘橇;左准绳,右规矩,行山弑定高山大川”。另一方面,则对未知的自然规律采取一种敬畏的态度,“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富室致费于沟域”。所谓“鬼神”后人常解释为造化之迹,也即是当时人们尚未能弄懂的自然现象。大禹广纳嘉言,细察地理。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轻妄,而是一种孜孜砣砣、谨慎务实的精神。这种现实精神正是后世儒家所推崇的。
⑸体现在大禹身上的另一美德,则是他不伐善、不矜能、虚己求贤的谦虚态度,而这种态度,同样是后代儒家修身之基。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大禹当然明白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必然充分依靠民众的力量和智慧,所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尚书·皋陶谟》)。因此他蓑衣芒鞋,不辞辛劳,向田夫野老、民间贤达请教,尽可能地采纳各种合理意见,以至于“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尚书·大禹谟》)。凡有功,不自居;凡有过,不自免,“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尚书·大禹谟》)。这种虚怀若谷、不自满、不浮夸的品质,正是中国文化对圣贤的要求。而由此形成的君子在位、小人在野的局面,又是儒家贤人政治的理想状态。
⑹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禹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化身,在禹的身上寄寓着儒家以道自任的思想和对天道的体认。当舜之时,滔滔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人或为鱼鳖。自然灾害直接导致了政局不稳、人心不安。人心不安,以使人们无暇顾及对“天道”的体认、真理的追求,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而大禹于沧海横流之中,以身体力行来体现中正之道,既不骄傲,也不轻信,精诚专一,不稍懈怠。大禹治水的过程,既是造福于民的过程,同时也是王道的推行过程,更是古代君子内圣外王人格的实现过程。人或为鱼,其实暗示着原有价值的“礼崩乐坏”。而人居平土,鱼归水渊,则暗示着秩序的重建,礼教的确立。大禹的身上,寄寓着中国文化的理想。
⑺走出禹庙,春风骀荡,搭起不久的祭台宛在,可见功过自在人心,这时便很自然地想起辛弃疾的词《生查子》:
悠悠万世功,砣砣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15、文中第4自然段中说“也由于大禹的身上体现着一种后世儒家的理想精神”,这种“后世儒家的理想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分条回答。
                                                                                 
                                                                                 
                                                                                  
16、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人们对大禹推崇备至,把他作为古代贤君的代表,除了大禹建立的功业外,还有哪些原因呢?请分条回答。(6分)
                                                                                 
                                                                                 
                                                                                  
17、文章末尾引了辛弃疾的《生查子》一词,起到什么作用?
                                                                                 
                                                                                 
                                                                                  
18、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与一般游记相比,本文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两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趣证幸。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宁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钢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设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教十名专轰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
(摘编自《中03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酸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和东北农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酋》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成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勘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荨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