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馋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①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②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数不至,与聊城兵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不耻其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於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仲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注】①信:伸张。②衡秦:与秦“连衡”。衡,通“横”。指六国东西联合共同侍奉秦国。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因保守聊城,不敢归保守:保卫,守住
B.不耻其身在缧绁之中缧绁:累赘,牵累
C.颜色不变,辞气不悖颜色:表情,神态
D.天下震动,诸候惊骇惊骇:惊慌,害怕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鲁仲连说服燕将放弃聊城的一组是
①聊城人或谗之燕           ②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③与齐久存,又一计也        ④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⑤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见辱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齐国久攻聊城不下,鲁仲连写信绑在箭上射给城中的燕将。
B.鲁仲连指出齐军对聊城势在必得,预见燕将无法继续守城。
C.鲁仲连又勾画出燕将班师回国、得以确立功名的美好前景。
D.管、曹二士的非凡事迹使得燕将羞愧难当,最终只好自杀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史记·刺客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容:打扮
B.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
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D.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布:袒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 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是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涂饰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曾先后臣服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2)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3)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第宅
太宗朝,天下新承隋氏丧乱之后,人尚俭素。太子太师魏征,当朝重臣也,所居室宇卑陋。太宗欲为营第,辄谦让不受。洎征寝疾,太宗将营小殿,遂辍其材,为造正堂,五日而就。开元中,此堂犹在,家人不谨,遗火焚之。子孙哭临三日,朝士皆赴吊。高宗时,中书侍郎李义琰宅亦至褊迫。义琰虽居相位,在官清俭,竟终于方丈室之内。高宗闻而嗟叹,遂敕将作造堂以安灵座焉。
则天以后,王侯妃主京城第宅日加崇丽。至天宝中,御史大夫王鉷有罪赐死,县官簿录太平坊宅,数日不能遍。宅内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又有宝钿井栏,不知其价。他物称是。安禄山初承宠遇,敕营甲第,瓌材之美,为京城第一。太真妃诸姊妹第宅,竞为宏壮。曾不十年,皆相次覆灭。
肃宗时,京都第宅屡经残毁。代宗即位,宰辅及朝士当权者争修第舍,颇为烦弊。议者以为土木之妖。无何,皆易其主矣。中书令郭子仪勋伐盖代,所居宅内诸院往来乘车马,僮客于大门出入,各不相识。词人梁鍠尝赋诗曰:“堂高凭上望,宅广乘车行。”盖此之谓也。郭令曾将出,见修宅者,谓曰:“好筑此墙,勿令不牢。”筑者释锤而对曰:“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某筑,只见人自改换,墙皆见在。”郭令闻之,怆然动容。遂入奏其事,因固请老。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孙哭临三日,朝士皆赴吊吊:吊丧。
B.竟终于方丈室之内方丈: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
C.遂敕将作造堂以安灵座焉将作:职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官员。
D.无何,皆易其主矣无何:没有办法。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敕将作造堂以安灵座焉议者以为土木之妖
B.太宗欲为营第,辄谦让不受遂辍其材,为造正堂
C.高宗闻而嗟叹筑者释锤而对曰
D.曾不十年,皆相次覆灭郭令曾将出,见修宅者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从王侯将相京师第宅修建的变化描写中,引出对上层统治者们追求奢靡生活的警诫。
B.作者描写唐王朝建国之初魏征、李义琰这样的大臣居所之卑陋褊迫,提倡为官清俭。
C.文中描述王鉷、安禄山、太真妃诸姊妹的第宅,“曾不十年,皆相次覆灭”,鲜明地表达了再崇丽宏壮的建筑,都将成为废墟的道理。
D.郭子仪跟筑者的一番对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宅内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又有宝钿井栏,不知其价。他物称是。
(2)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某筑,只见人自改换,墙皆见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尚志斋说    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志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逾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写“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正鹄,靶心。鹄,读gǔ。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审:果真
B.有志者,事竟成竟:竟然
C.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尚:崇尚、重视
D.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偶:配偶、伴侣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嫚焉以发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C.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D.尤非有志者不能也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想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必须向老师学习,向朋友学习,向书本学习,弄清楚道理。
B.文章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只要立志了,就会拥有众多的朋友。
C.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么即使做再简单的事情,他也是难以成功的。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做学问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和断句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句子断句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 毛 物 多 相 类 者 吾 欲 买 而 代 之 是 不 信 而 欺 吾 王 也 欲 赴 他 国 奔 亡 痛 吾 两 主 使 不 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注:①鹄:读hú,指天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曰旱,不为灾也。
秋,会于阳谷,谋伐楚也。
齐侯为阳谷之会来寻盟。冬,公子友如齐莅盟。
楚人伐郑,郑伯欲成。孔叔不可,曰:“齐方勤我,弃德不祥。”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年、四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友如齐莅盟如:前往
B.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囿:园林
C.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以:因为
D.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之:的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齐侯攻打其他国家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 ②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
③尔贡包茅不入 ④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⑤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⑥昭王南征而不复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想通过讨伐郑国来要挟,让郑国忘恩负义,但是孔叔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不让郑伯和楚国讲和。
B.楚国的第一个使者承认没有按时给周王送贡品的罪过,但也不明白昭王的死和楚国是否有关系。
C.齐桓公讨伐蔡国,表面上是他和蔡姬夫妻之间事情的一个了断,实际上是以伐蔡为名向楚国炫示武力,一举服楚。
D.楚成王先派无名使者、后遣大夫屈完探诸侯之师的虚实,面对管仲和齐桓公的软硬兼施,使者不卑不亢,见机行事,避免了战争发生。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4-7每题3分)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遏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竞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黄中内润: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他受贿被发觉。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表达忠心,一定会免于责罚。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①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②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