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刑事诉讼,而且美国人之间、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条约内容表明
A.清政府熟谙近代领事制度 | B.列强已掌控中国司法大权 |
C.中国司法主权遭严重破坏 | D.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 |
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此时“宜昌大撤退”的作用在于
A.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 |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 |
C.阻滞了日军对沿海地区的侵略 |
D.为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奠定基础 |
天津是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1915年天津第一家大型机器面粉厂诞生,1917年天津最大纱厂之一的华新纱厂建成,1919年近代中国最大的制碱厂诞生。促使这一时期天津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带来的政治变革②欧洲列强因一战无暇东顾
③官僚资本的积极扶持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升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间出现了以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关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A.集中在机器制造领域 | B.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
C.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 D.大多在沿海开放口岸 |
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据此表明,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在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这一现象在本质反映出
A.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 | B.封建等级观念彻底消除 |
C.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 | D.奢侈主义拜金主义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