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信美国总统杜鲁门:“……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你认为应当得到我们的鼓励。”这段话表明
| A.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根本立场 | B.美国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无可奈何 |
| C.美国准备笼络新生政权 | D.美国要帮助蒋介石恢复其在大陆的统治 |
该图《刻舟称瓜》是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
一幅美术作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记录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
| B.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巨大发展 |
| C.反思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历史 |
| D.表达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
|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中国的革命正是Ell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
|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 C.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维新变法运动 | D.辛亥革命 |
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
|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