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一14题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 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 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江水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水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起来,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 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风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 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 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⑥ 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注],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 2007年5月20日, 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 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1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的标题“倾听那涛声”有哪些含义。
1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
(2)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13.作者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五色巨石为“三生石”?
14.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题
逃离
郭静娟
⑴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经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立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⑵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一次次幼儿园、小、中、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⑶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知道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甚至有时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怦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⑷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彷佛那里到处闪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⑸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⑹于是又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⑺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⑻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空旷的世外山谷,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了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⑼生活的网无处不在。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与其逃离,不如归来。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从全文看,“我”为什么会 “在暮色里出神”?
作者在文中叙写了哪几种逃离?请分条概述。
第⑺段中“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逃离为线索,写逃离琐碎的不快乐的现实生活,去寻找风景地却无法逗留,欣赏寂静却耐不了孤独,以此揭示本文主题:人生就是在不断逃离。 |
B.文中把逃离校园的快感说成“如山高如水长”,这里越显得快乐,与进入社会实际所形成的反差就越大,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更能有力地凸显文章的意旨。 |
C.第⑹段表面上看是到陌生环境寻找快乐,其实质是逃离现有的、找不到快乐的环境。旅行至多只有瞬间的惊喜,而无法获得心灵的栖所,这充分说明逃离缺乏现实性。 |
D.作者引用王维《竹里馆》一诗,描绘了远离尘嚣的自由佳境,但又说无法忍受其背后的寂寞与孤独,想逃离现实,又不愿拒绝现实的诱惑,显示了人性的弱点。 |
E.文章把独自站立的树作为生活哲理的象征物,展示它的朴拙和奇异与万种风情,用来启示人们,面对现实,不逃离,应象那棵树一样,静静地立在那里,享受美好的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遗传病的治疗
随着现代遗传学和医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许多致病基因的成功分离,使人类能够深入洞察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治疗。白化病、苯丙酮尿症、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病、遗传性家族性癌综合症、早老性痴呆、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全等几百种疾病基因,已经被克隆鉴定出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飞速进展,使许多遗传性疾病的治疗手段与药物学、诊断学正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许多疾病的治愈率大大提高,人的寿命将大幅度地延长。
基因治疗就是将正常的基因导入病人的细胞中,以取代病变基因,从而使病人能够表达自身不能合成的产物(蛋白质、酶等),或者通过关闭或降低异常基因的表达,达到治疗某些遗传病的目的。不过,基因治疗目前只针对体细胞,而不是针对生殖细胞。
但大部分的人类疾病不是百分之百由遗传决定的,如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糖尿病,甚至大多数癌症等。受遗传决定的只是这些病的易感性。人类基因组的遗传多态性导致了个体的表型差异,引起不同群体和个体对疾病特别是对复杂疾病的易感性不同,对各种药物的耐受性不同,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反应能力不同。这个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飞速进展,预防医学必将从集体预防转为着重个人预防。婴儿出生后,它的大部分重要的基因将会得到检测。通过建立序列变异与表型、序列变异与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可把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置于医学遗传学基础之上。于是,不仅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先天遗传缺陷,医生还可以预测他在一生中将容易得什么病、不容易得什么病,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与提高疗效密切相关的还有药物基因组学。人们过去就知道,同一种药物的同一剂量对每个人的疗效可能不同,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可是究竟体质是如何不同,却不清楚。现在已经知道,人类基因组中有许多基因与各种药物的代谢有关,这些基因具有多态性,即每个人所具有的等位基因有所不同。药物基因组学为提高个体药物疗效和防止出现药物过敏提供了基础。
许多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与多基因遗传病,过去都是不能治的,而现在能治了,而且治疗手段越来越有效。这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福音,使病人解除或减轻了疾病带来的痛苦,延长了寿命;另一方面也使一些本来会在达到生殖年龄前就夭折的人得以繁衍后代。于是,它必然会对人类进化产生影响。具体说来,就是可能使人群中遗传病和决定疾病易感性的基因频率增高。可是由于人类已掌握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手段,所以不会对个体造成严重问题。当然,更好的办法是通过产前诊断,尽量使携带这些疾病基因的人不把疾病基因传给后代,以降低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下列关于遗传性疾病的治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飞速进展,使许多遗传性疾病的治愈率大大提高,人的寿命将大幅度地延长。 |
B.基因治疗是治疗遗传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具体说就是,通过改造病人的某些基因或改变病人基因的某些特性,可以达到治疗遗传性疾病的目的。 |
C.许多遗传性疾病过去都是不能治的,而现在能治了,而且治疗手段越来越有效。 |
D.有效治疗遗传性疾病虽然给社会个体带来福音,但它也给整个人类的进化产生负面影响。 |
关于“易感性”和“多态性”,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易感性是指一个人容易得什么病、不容易得什么病,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
B.一个人的疾病易感性是由其遗传基因决定的。 |
C.遗传的多态性导致了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的不同。 |
D.人类基因组遗传多态性决定了预防医学必将从集体预防转为着重个人预防。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白化病、苯丙酮尿症、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病、遗传性家族性癌综合症、早老性痴呆、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全等都属于遗传性疾病,目前人类已经完全有能力治愈这些疾病。 |
B.随着现代遗传学和医学的迅猛发展,许多遗传性疾病的治疗手段与药物学、诊断学正经历着根本性的变化。 |
C.人类已经成功地克隆出几百种疾病的基因,而且克隆速度不断加快。 |
D.现在我们不仅知道相同剂量的同一药物对每个人的疗效不尽相同,而且知道它是由某些与药物代谢有关的基因的易感性和多态性决定。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高血压与遗传有关,所以如果某人的父亲得了高血压,那么某人就一定会得高血压。 |
B.随着人类对遗传疾病治疗手段越来越有效,人群中遗传病和决定疾病易感性的基因频率也越来越高。 |
C.人类已经能够通过产前检查诊断,结合针对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有效地使携带这些疾病基因的人不把疾病基因传给后代,以降低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 |
D.少数疾病是百分之百由遗传决定的,对于这类疾病,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 |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题。
儒家道统:专制皇权制衡力量
王思睿
以往,人们常常把专制主义与“封建社会”和“孔孟之道”联系在一起。现在,历史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则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而专制主义和孔孟之道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
首先,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儒学,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念已经从元典中消失了踪迹。其次,儒学也并非专制主义的主要思想资源。有人认为,法家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其作用绝不亚于儒家。儒家作用不过是替法家冷酷无情的专制主义“缘饰”①而已。所以自古至今一直有“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的说法。最后,即使是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汉代儒家竭力把学准宗教化。它以渲染“天人感应”“灾异之变”的方式,来节制皇帝的行为。董仲舒说:“刑罚不中则生邪气……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孽生矣。”人君的“貌、言、视、听、思”五种行动如有不当,就会引起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这些言论用“天”来警示和恐吓人君,对肆无忌惮的皇权多少有一点威慑性。
韩愈、二程、朱熹等人开创的宋明理学或称道学,演绎出一个“尧以是传之舜,……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以后又经韩愈、朱熹传之后世的儒家“道统”。道统首先是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认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所表达的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把“道统”从“政统”“皇统”中独立出来甚至凌驾于后者之上,就可以用“圣人之言”来拒绝和匡正当朝执权柄者的悖谬之言、随意之政。道统也体现为古来贤君良臣面对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构成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即使贵为天子也必须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
一方面用“天命”来恐吓“人君”,一方面用“道统”来干预“政统”,儒学和儒士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构成一种事实上的制衡力量。如果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理解,就不好说儒学思想纯粹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注①“缘饰”,原指给衣服镶花边。此处通“文饰”,指给某些言论、措施找根据。下列各项所述内容不属于作者用来澄清“专制主义与孔孟之道关系”的一项是()
A.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
B.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
C.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法家的作用绝不亚于儒家。 |
D.汉武帝以前的“孔孟之道”原本就包含着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点。 |
对文中关于“儒家道统”的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道统”独立于“政统”“皇统”之外,甚至凌驾于它们之上,起到一种制约作用。 |
B.“道统”就是古代贤君良臣面临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是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 |
C.宋明理学认为“儒家道统”源自尧舜,历经孔孟等人,由韩愈、朱熹传之后世。 |
D.“儒家道统”是儒家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它认为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
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儒表外里”或“阳儒阴法”,表明法家是专制主义的思想资源,而儒家不是。 |
B.汉代儒家认为,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都是由人君的行动不当而引起的。 |
C.为防止执政时有悖谬之言和随意之政,古代天子需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儒家道统。 |
D.“天人感应”“灾异之变”对警示和恐吓人君、制约皇权起了决定性作用。 |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题。(每题3分,共12分)
在如今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不但通信越来越便利了,就连通信的方式也在不断变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己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新宠。也许不久的将来,一种非常奇怪的保持联络的方式将走入我们的生活:不管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将信息放在空气中,也可从空气中读取别人留下的信息。也许,最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将是这种通信方式的第一批倡导者。
你可想像一下,当你走向办公室,正想与老总开个小玩笑时,你的手机突然发出轻微声响,然后你会听到一阵温柔的耳语:“今天老总有要事处理,请勿打扰。”多亏有了放在经理办公桌前方空气中那个看不见的留言的帮助,你没有去冒犯老总。
这不仅仅是一个虚伪的故事,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与空气对话也将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通信方式。利用这种通信方式,发生车祸的汽车司机可以利用车载卫星导航系统将有关车祸现场的信息放在空气中,警告其他驾驶员改道行驶;食客们可以在饭馆门口的空气中留言,向后来者推荐里面的美食或警告大家不要再像他那样又进去上当受骗;海员们可以在暗礁附近留言,相互提醒不要触上暗礁。
实际上,并不是这些信息真的被藏在空气中,而是它们被储存在某个互联网页中,这个网页的地址不是与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有关,而是与地球表面的各个点一一对应,当你移动时,你的手机或PDA(个人数字助理)中的GPS接收机会不断地进行检测,看看与某个特定点相对应的网页上有没有留下什么信息。如果先前从那里走过的人留下了一小段信息,那么不管是文本形式的还是声音形式的,它都会显示在你的手机的屏幕上或在你的耳机中响起。
感谢GPS接收器系统的快速发展,所有这一切完全有可能现实。GPS接收器系统可以对你在地球表面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它们依靠一个由24颗卫星组成的网络,这些卫星可以不断地向地球发射无线电信号。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可以接收来自不同卫星的信号。通过对比这些接收器就可以计算出你的位置。在十几年前,买GPS接收器一般需要花费10万美元,而现在只需要花费1OO美元,而且GPS哪接收器的磁针也越来越小,原来有手提箱那么大,现在小到可以置入手机、手表内。
如今,许多汽车都配备了GPS定位器,但带GPS定位器的手机还是凤毛麟角。不过,情况正在悄然改变。现在,美国制造的手机必须带有某种定位技术,当需要紧急服务时,可以通过手机判定他们的位置。欧洲的手机制造商们也在讨论类似的问题。当每个人身边都带有一个定位器时,我们就可以在空气中留言了。下列不属于“所有这一切”实际所指内容的一项是 ( )
A.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将信息放在空气中,也可以在空气中读取别人留下的信息。 |
B.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保持联络的方式将成为下一种风靡世界的通信方式。 |
C.把信息储存在某个互联网页中,这个网页的地区与地球表面的各个点一一对应。当你移动时,你的手机PDA中的GPS接收器不断进行检测,获取信息。 |
D.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无论是文本形式的还是声音形式的信息,都可接收。 |
下列对“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依据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GPS接收器系统可以对你在地球表面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 |
B.有一个由24颗卫星组成的网络定位系统。 |
C.GPS接收器的价格已经下降到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 |
D.GPS接收器的磁针越来越小。 |
下列不属于“GPS精确定位”的必要条件的一项是 ( )
A.一个由24颗卫星组成的网络,这些卫星可以不断地向地球发射无线电信号。 |
B.你身边带有GPS定位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可以接收来自不同卫星的信号。 |
C.对比这些接收器。 |
D.计算出位置。 |
依据文章的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目前时尚的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通信方式,将被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与空气对话的通信方式取而代之。 |
B.只有每个人身上都带有GPS定位器手机,我们才可以在空气中留言。 |
C.全球定位技术,已被美国及欧洲的手机制造商所应用。 |
D.要在全世界实现与空气“对话”,最大的障碍是定位器(GPS)应用的覆盖面不广。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空气发电技术
人们常将风力发电视为最洁净、无污染的发电技术之一,但风力发电也有它的不足,在风力微弱的情况下,风车翼片无外力推动,就会静止不动,无法发电。另外,如果联网的风车群有部分不工作,只有几台运转就可能出现过载现象。电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如果没有电,后果难以设想。可是,电通常只能是发多少,消耗多少,难以存储。虽有一些存储方法,但成本昂贵,难以普及。
在深夜,居民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仿照上述方式,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德国工程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需要时打开阀门,由高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70年代末,德国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发电站,它的两个储气站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储气量为31万立方米,足够供功率290兆瓦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美国Norton电站储气站在地下800米,储气量达900万立方米,可发电2700兆瓦,相当于两个大型核电站的峰值发电量,可满足68万户居民的两天用电。
目前,该技术除了能应用于空气电站应急发电外,也是一种获取洁净能源的办法。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一条全新的提供能源的途径。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如我国的内蒙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
风速高时,风力发电机群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这时就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空气发电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原因是目前矿物能源的价格太低,以致人们还无需去考虑。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严加限制,对洁净能源的需求就会骤然而升。当然,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但与热力发电相比,仅是它的二十分之一,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至15克。如果该技术能够投入使用,那么它将是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有关风力发电与空气发电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风力发电靠的是自然风力,空气发电靠的是人造空气。 |
B.利用风力所发的电不能存储;利用压缩空气发的电可以存储。 |
C.风力发电因受风力影响而有所不足,而空气发电可以不受风的影响而独立发电。 |
D.风力发电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稳定性不够;空气发电能用于应急发电,还能获取洁净能源。 |
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核电站或热力电站,在居民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时,可以将水像压缩空气一样压缩,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
B.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空气发电十分优越,它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 |
C.风速高时,风力发电机群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
D.空气发电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因为空气发电不是零排放,而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又很严。 |
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被压缩储存的空气在释放发电前加热,会获得更高的发电效率,核电站或热力电站被压进高处的水也可以仿照这种做法。 |
B.空气发电技术是生态能源领域的新突破,它投入使用后,能解决世界的能源危机。 |
C.将风力发电和空气发电两者组合,我们将获得比风力发电稳定持久的能源。 |
D.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我国必将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空气发电,尤其内蒙地区将全面采 用两种发电技术相结合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