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的是匀强电场中的一簇等势面,若A、B、C、D相邻两点间的距离d="2" cm,则该电场的场强是_________V/m;到A点距离是1.5 cm的P点电势为_________V.
某同学做“研究平抛物体运动”实验时,改进了实验方法:如图,在实验中用了一块平木板附上复写纸和白纸,竖直立于正对槽口前某处,使小球从斜槽上由静止滑下,小球撞在板上留下痕迹A,将木板向后移距离x,再使小球从斜槽上同样高度由静止滑下,小球撞在板上留下痕迹B,将木板再向后移距离x,小球再从斜槽上同样高度由静止滑下,再得到痕迹C.A、B间距离y1,A、C间距离y2.导出测量小球初速度公式v0=________(用题中所给字母x、y1、y2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
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时,让小球多次沿同一轨道运动,通过描点法画小球作平抛运动的轨迹并计算初速度。
(1)为了能较准确地描绘运动轨迹,下面列出了一些操作要求,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横线上:________.
A.通过调节使斜槽的末段保持水平 |
B.应该利用天平测出小球的质量 |
C.每次必须由静止释放小球 |
D.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必须相同 |
E.应该用秒表测出小球运动的时间
F.应该用重锤线画出竖直轴y轴
G.将球的位置记录在纸上后,取下纸,用直尺将点连成折线
(2)某同学根据所描绘出的运动轨迹,测量了轨迹上的不同点的坐标值。根据所测到的数据以y为纵坐标,以x2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画出对应的图像,发现为过原点的直线,并测出直线斜率为k,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初速度v0=________.
为了测量两张纸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在木块A和木板B上贴上待测的纸,将木板B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沙桶通过细线与木块A相连。
(1)调节沙桶中沙的多少,使木块A匀速向左运动.测出沙桶和沙的总质量m,以及贴纸木块A的质量M,则两纸间的动摩擦因数=;
(2)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要保证木块A做匀速运动较困难,有同学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木块A的右端接在力传感器上(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接,从计算机上可读出对木块的拉力),使木板B向左运动时,木块A能够保持续静止。若木板B向左匀速拉动时,传感器的读数为F1,则两纸间的动摩擦因数=;当木板B向左加速运动时,传感器的读数F2F1(填“>”、“=”或“<”)。
重庆一中物理实验小组进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图甲为实验装置简图。
(1)图乙所示为某小组在实验中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0s,若测得,则打D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
=m/s,小车加速度a=m/s2。(以上计算结果均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如果实验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实际频率偏大,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比实际值。(填“偏大”或“偏小”)。
(2)某组同学实验后得到了如图丙所示的两条a-F 图线。
(Ⅰ)图线①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Ⅱ)图线②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Ⅲ)分析丙图可得小车质量m=kg;假设得到图线②时长木板水平且小车和木板间的摩擦为滑动摩擦,则他们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g取10m/s2)
重庆一中物理实验小组“研究力的合成”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位置,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示。
(1)图乙中的F与F′ 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
(2)关于此实验,下列情况正确的是( )
A.每个弹簧秤的拉力一定都大于橡皮筋的拉力 |
B.橡皮筋的拉力是合力,两个弹簧秤的拉力是分力 |
C.如果将两个绳套换成两根橡皮筋,弹簧测力计的弹力将变小 |
D.两次拉橡皮筋结点到同一位置O的目的是确保两次弹簧秤拉力的效果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