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卢梭在他的小说《新爱洛绮丝》中,借一位开明贵族之口说:“在一个国家里,贵族只不过是有害而无用的特权。你们如此夸耀的贵族头衔有什么令人尊敬的?你们贵族对祖国的光荣、人类的幸福有什么贡献?!你们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敌。凡是在贵族阶级显赫不可一世的国家里,除去专制的暴力和对人民的压迫以外,还有什么?”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博马舍在他写的剧本《费加罗的婚礼》中借主人公费加罗之口以仆人身份对他的贵族主人说:“因为您是个大贵族,您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使您多么洋洋得意!您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享受?除去在从娘胎里走出来时用过一些力气外,您还有什么了不起的?……至于我呢,湮没在无声无息的广大人群之中,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施展出来的学问和手段,就足够统治整个西班牙一百年还有富余。您居然想跟我来争夺果实!”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读过博马舍的剧本后惊呼:“这个人嘲笑国家中所有一切应该受尊敬的事物。这个剧本上演就会产生危险,它会导致拆毁巴士底狱。”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主要思想。据此说明其对社会现实的基本态度。 
(2)由路易十六的“惊呼”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3)上述材料提供的思想主张对促进法国社会变革起了什么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盛宣怀(1844—1916),清末官员,官办商人,洋务运动主将,有“中国商父”之称。盛宣怀一生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民用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1880年创办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188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山东内河小 火轮公司;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逐渐发展为真正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建成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一-卢汉铁路;1897年创建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5年办成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北洋大学堂;1897年在南洋公学首开师范班,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师范学堂;1902年创办中国勘矿总公司;1904年在上海创办红十字会;1910年办成私人的“上海图书馆”。
材料二 1910年初,就任邮传部大臣之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下令将已经承诺由民间商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回作抵押,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600万英镑,以统一全国的轨道。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引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从去世那一天起,盛宣怀就成为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盛宣怀传》的作者夏东元对盛宣怀的评价:“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鲁迅对盛宣怀的评价:“卖国城、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摘编自新京报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盛宣怀的主要活动。(不得抄袭原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盛宣怀。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联盟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实际上已名存实亡。经过磋商,中、苏、美、英于1944年在美国华盛顿郊区敦巴顿橡树园大厦举行了会议。第一阶段苏联方面主张,“世界警察”应该由美、苏、英三国组成,中国无权列入,理由是中国没有参加会议。美国方面表示 “中国作为世界组织的最高理事会的一个成员,就会使这个组织具有世界性,这就有利于把亚洲号召起来,使其效忠于这个组织”。 由于美国政府的一再坚持,中国进入了“世界警察”集团。会议建议将这个组织定名为“联合国”。议案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等主要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以及关于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和关于国际经济与社会合作的各种安排。
中国在第二阶段会议上除同意前一阶段的议案外,补充3点重要建议:1、在和平解决争端上,国际组织应适当考虑正义和国际法原则;2、大会应承担国际法的编纂和发展的任务;3、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应扩大到教育和其他文化合作。中国的建议先后取得美英苏赞同。会议虽然在常任理事国、安理会的否决权、创始会员国的资格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它通过的议案成为1945年旧金山会议拟订《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摘编自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开幕报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建立背景,指出美苏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态度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补充建议被接受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摘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 孙中山在广州,曾系统地演绎了他的理想:中国应有一个民治、民有、民享的国家,而其政府则在三权鼎立的模式外,还有两个独立的权力——继承中国文官传统的监督权(御史纠弹)与人事权(考试与督责)。
——摘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
(2)材料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较之材料一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1)材料一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10分)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8分)
(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6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里克利
材料二 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上册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1) 材料一中的“多数人”是指哪些人?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成因。(8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建立的背景。指出“新型的共和国”有何具体表现?(10分)
(3) 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如何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6分)
(4) 以上内容,对于推进当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启示?(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