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磨剪子来,戗菜刀……”北京民俗博物馆展厅里,不少参观者正在通过点击电子触摸屏感受京城“叫卖大王”臧鸿的原声。剃头挑子,招揽顾客的各种响器,同仁堂的药罐,全聚德的匾额,六必居的酱缸……“老北京商业民俗文化展”上300余件展品,生动再现了老北京的商业历史,三百六十行等民俗文化,让参观者流连驻足。“看这些物件儿,听这些叫卖声,觉得很亲切,总能令我们想起过去的日子。”正在参观的一位北京市民如是说。一些外国朋友在那里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欣喜的赞叹声。人们呼吁留下祖先的记忆,留住民族之根。
材料二:在古都北京,无论是红墙黄瓦的皇城宫府,还是青砖灰瓦的百姓之家,都积淀着北京及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底蕴,释放着不朽的东方文化魅力,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北京也与世界上的许多古城一样,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之间进行着艰难的选择。当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的时候,往往是一条条胡同、一个个四合院在“拆”字声中化作记忆的时候。其实,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针对一些地方民间艺术日渐衰落,绝活绝技后继乏人的现状,近年来多次呼吁,如不抓紧抢救,“再过20年,我们原生态的民间文化遗产基本上就会失去了”。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表示,精美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留下祖先的记忆,非常重要。
(1)在现代社会,留住“祖先的记忆”和“民族的根”有何现实意义?
(2)我们应当如何继承传统文化?
在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的隆重集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切实把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为什么我们必须切实坚持好、完善好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自上世纪末以来,不少国家民族纷争,甚至导致国家分裂,而我国却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请简要说明我国能够建立和巩固新型民族关系的原因。
“十一五”规划纲要从开始部署起草至草案公布历时两年有余,国家首次招标课题,总理亲任起草组组长,多名常委赴基层调研,四次研讨会建言献策。
(1)反映民意,集中民智。2003年7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对“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进行公开招标。在起草过程中,国家发改委首开先河,对部分课题予以招标“向民间买思想”,成立了“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办公室,在网站上开设“‘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专栏,向社会公布电子信箱(ghxc@ndrc.gov.cn),并成立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进行咨询论证。
(2)中共领导,多党合作。2005年2月16日,“十一五”规划建议起草组建立,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任组长。
2005年7月底,中央办公厅下发通知,就建议征求意见稿在100多个单位、部分党内老同志和党的十六大代表中广泛征求意见。
7月26日,中南海怀仁堂,胡锦涛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制定和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2005年10月11日15时07分,在人民大会堂,“十一五”规划建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
(3)2006年2月6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再次主持召开了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学者座谈会,征求对“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2006年3月5日,“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3月14日,大会表决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
结合材料,运用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为什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议?纲要草案是由国务院组织起草的,为什么要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2)“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制定、审议和通过的过程体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什么组织和活动原则?其含义是什么?是如何体现的?
(3)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
(4)请全国人民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有什么政治意义?
(5)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制定过程,并综合前4问,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作简要分析。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执政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积极扩大就业渠道,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根据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军队的历史需要,某部队坚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塑造军旅人生。一方面是要通过正常的政治信念教育,另一方面就是多为广大官兵提供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统一的文艺作品,让广大官兵从文艺作品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陶冶高尚健康的情操。
通过学习先进的优秀军事思想文化,培养了战士们高尚的阅读情趣。如阅读中外优秀军事文学名著,丰富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性情。其次,培养了战士们用先进文化陶冶情操的自觉精神,使他们懂得去爱党、爱祖国、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时期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先进英模人物,无论是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还是雷锋、徐洪刚、苏宁、李向群,他们的事迹,激发了战士们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和对军人职责的高度忠诚。作为先进文化塑造的一代英模,以及反映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代优秀军人事迹的军事文艺,深深地影响了今天每个军人的成长和进步。
结合所学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先进文化是怎样塑造军旅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