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共12分)
庄子,会飞翔的人
朱以撒
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许多树在北方的深秋都是这种凋零的状态,变得毫无诗意而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索,如同一只美丽的锦鸡脱去一身毛羽那般。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识别这个古文人和另一个古文人的差异,有时一些很小的差异也别想遮掩。在有了一段时间研读之余,诸家的语言特征就展示出来了。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庄子的超脱很轻易被捕捉。据说他曾经做过蒙城的漆园吏,也曾经有楚威王拜他为相遭拒绝之说,余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了了。现在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去对庄子行踪作细致地考订。那个时节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离我们太远了,有的已经模糊得如同雾色一般不可一掬。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实在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
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靥、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不消说这是先秦时期独一无二的寓言表现天才,即便在后来,我们又能找出谁来与之相媲美呢。这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1、文章的题目是“庄子,会飞翔的人”,联系全文,解释“飞翔”一词的含义。
2、作者认为庄子之外的诸子作品各有什么特点?简要概括。
3、文章意在写庄子,却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有什么作用?
4、本文读来充满意趣,这得力于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联想和想象,请举例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现代人整天龟缩在高层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火柴盒”里,走在人们比肩接踵的柏油马路上,呼吸着被污染的混浊空气,听各种机器的嘈杂轰鸣;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绪,一缕乡愁猛地袭来,你恨不得马上一口气跑到荒野僻静处,在荷花池塘边坐下;光着脚,躺在绿草地上,闻泥土的气息,听蛙声一片,看第一颗星星闪烁在天边,发誓要去寻找生命的根,渴望着返璞归真。
这种情绪,就是寻找家园的冲动,就是本来意义上的哲学活动。它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今天,显得尤其迫切,尤其使人心灼。
法国哲学家谢林曾给他自己的精神哲学命名为一篇《精神还乡记》,一篇《精神漂泊记》,我觉得是意味深长的。
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或者换言之,凡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于是,科学、艺术创造活动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哲学活动。
在生活中,往往有一种不安感和无名的烦闷感会突然弥漫了我们的心头。每当夜幕徐徐隆临,这种朦胧的情绪便会吞没一切。这种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一团茫然的情绪,其实也是一种寻找归宿感在心中蠕动。精神的归宿因为是无形的,所以更不易觅得。在寻找归宿和家园的过程中。人们还常常会表现出一种犹豫、恍惚和反复的思绪。唐朝诗人贾岛的《渡桑干》便绝妙地表达了这种思绪:
容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诗人的感情,可以说具有普遍的人生哲学意义。
爱因斯坦一生(从早年到暮年)中便时时深感人生的孤寂和“无家可归”的苦闷。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50岁的爱因斯坦叶露了这种莫可名状的情绪:“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从来就没有全心全意地属于一块土地或一个国家,属于我的朋友甚至我的家庭。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种莫可名状的距离并且需要回到自己内心,这种感觉正在与日俱增。有时候,这种孤寂感是很痛苦的。”
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内心深处,居然有这以深沉的非理性主义的情绪,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它说明人们寻找归宿和家园之感是何等地迫切,何等地热烈,何等地痛苦!它也说明通往家园的归路是多么不容易寻找得到!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选自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文章开头描写现代人的生活,并说“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绪,一缕乡愁猛地袭来”。
(1)为什么会有“一缕乡愁猛地袭来”?(限18字以内)
(2)第1段画线处描写的作用是什么?(限12字以内)文中两处引用古诗。
(1)引用“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一诗的作用是什么?(不超过15字)
(2)引用诗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作用为什么说“法国哲学家谢林曾给他自己的精神哲学命名为一篇《精神还乡记》,一篇《精神漂泊记》,我觉得是意味深长的”?
这篇文章能从多方面给我们以启示,请结合现实,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动漫缺什么?
中国动画在历史上有过颇具特色的创作,比如《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水墨风格、剪纸风格的作品,在一代人的生命记忆中长久存在。但是,这些今天被定位为艺术片的片子,都没有被现代的商业运作包装过,完全没有后续的延伸开发,看完之后觉得很好,但也就到此为止了。我们的动漫,在形成产业链和市场方面缺少很好的机制。
史努比、米老鼠、KITTY猫、皮卡丘、机器猫,仅这5个可爱的“舶来”卡通,每年就从中国市场赚走6亿元,尚未成熟的产业链,导致中国动温市场80%以上的盈利流向了日美等国。动漫要发展,它的原创能力和产业深度开发之间,要形成互相推动、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这方面,迪斯尼的成功商业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在这个动画王国的产业链里,有动画片的创作,还有版权代理、图书音像、玩具、服装乃至休闲旅游等延伸产业。迪斯尼的动画明星们,吸引了众多旅游走进迪斯尼乐园;而一个迪斯尼乐园,又造就了众多需要看迪斯尼动画片的观众,反过来刺激了迪斯尼动画片的创作。业内人士注意到,许多国外动画片以相当低的价格向电视台出售播出版权,有些甚至是免费提供。他们算的正是后续衍生产品开发的“大账”,看重的是动画片观众的购买力。国产原创动画,只有不停留在播放这一环节,着力形成产业链,才可能做大做强。
据介绍,我国第一批动漫专业的本科生今年7月才能毕业,现在大部分从事动漫事业的人都是从其他领域转过来的,从动漫“发烧友”成长起来的,中国动漫产业缺人才,尤其是创造型人才。像这样的整体状况,这样的素质,要发展中国的动漫很困难。如果没有创造型的人才,这个产业只能是祖放型的产业。
有专家形象地说,动漫艺术是一条河,人文与技术是这条河的两道护堤。我们要在人文关怀中关注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发展中深化人文关怀。动漫的背后有着很厚重的人文内涵,只有处理好人文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动漫这条河才会充满活力。
动漫是基于技术文明的产物,现代科技催生了动漫之“动”,而这种新兴的技术文化仍然要承载人文关怀。表面看,动漫空间只是一个文化的产业空间,但是,现代的人性在这里得到孕育,并悄然成形。动漫空间里,有人文与技术的生态关系的综合呈现。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虽然计算机、摄影摄像等技术可以超越国度,但是,哪怕我们拿着同样的相机,但由于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拍出来的东西也可能不一样。同样的花木兰,美国人作了美国式的翻版和改造,如果是中国人处理,相信从造型、音乐,到对人性的理解等都会不一样。这背后,就是人文精神在闪耀。《人民日报》(2005.6.6)下列关于“动漫”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
A.动漫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今天动漫作品其中科技含量较高。 |
B.我国拍摄的《大闹天宫》等作品到今天影响仍然很大。 |
C.当代动漫中的人性观念是从其他类型艺术作品中借鉴过来的。 |
D.动漫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文化,仍然需要包含人文关怀。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小蝌蚪找妈妈》等艺术片后续的延伸开发今天正在进行。 |
B.国外厂家因看重动画片观众的购买力才免费提供出版权。 |
C.动漫要发展,需要它的原创能力推动产业深度开发,只有原创能力提高才能促成产业开发。 |
D.国内动漫发展只有着力形成产业链、注重动漫人才培养才能做大做强。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动漫发展主要依靠现代技术的发展,技术水平越高发展越快,美国、日本为我们做 出了很好的范例。 |
B.史努比、米老鼠等形象的创造来源于成熟的产业链,通过创作者的精巧构思,我们 可以感受到厚重的人文内涵及浓浓的美国文化。 |
C.处理好人文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动漫就会充满活力。反之,发展动漫会很困难,尤其是中国。 |
D.我国动漫的发展之路,一定要先从民族传统与人文观照的角度出发,相信我们会拍出更适合国人口味的动漫作品。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对待天人关系上具有很大差异。
我国古代哲学家,一直把“天与人”或“自然与人为”当作重要的哲学命题。总的是主张“天人合一”,但不同哲学流派,解释也各不相同。大体分为三派:老庄哲学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中是极为渺小的,小得如同微生物一般。人只能一切顺应自然,凡用人为去创造、去改变自然,都是自扰有害的。这种自然无为的天人观,虽然受到当今一些环保主义者的追捧,但毕竟不利于科学的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流派是以荀子为代表。他反对老庄,强调“天人之分”,人虽为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不同于天,他主张“人为”,认为社会进步靠人不靠天。人利用天、主宰天,使天适合于人的要求。唐代的刘禹锡,发展了荀子的观点,主张“天人相胜”,既天胜于人,又人胜于天。他说:“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即天只生出万物,万物要靠人来治理。这派主张,同西方的征服自然,人定胜天论倒有些相似。
第三流派是孔子,他的主张介于老庄与荀子之间,主张兼重天人。孟子也相似,既注重人为,又注重尊天。看来,这种“天人合一”较符合人类发展。因人类从自然分离出来后,确是万物之灵,成为“天人”之一极。但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仍是自然的一部分,若无限地人为,损害了自然,最终必将损害人类自己。
东方哲学是生命的哲学,重视人生,追求生活幸福,主张与天和,顺应天时,知足常乐,一切活动包括赚钱,只为了生活。西方哲学是理性的哲学,重视科学探索,崇尚理性知识,主张与天斗,喜欢竞争,追求进取,永不满足。一切生活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这正如辜鸿铭所言:“西洋人为运动而生活,东洋人为生活而运动。”
因此,西方与天斗的天人观,是人主宰一切,尽力去征服自然,奴役自然,为人类取得最大的利润与物质利益。这种指导思想,让他们发现了新大陆,爆发了工业革命,形成了市场经济,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巨大财富,把人类推进到了工业文明。西方的巨大进步,通过鸦片战争的炮火,震醒了东方。日本随之通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中国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都在向西方学习。五四运动,使科学与民主,开始深入人心。中国从西方不断引进科学技术,也引进了与天斗的进取精神,这在当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这种战天斗地的哲学,也出现负面效应,如大跃进时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虽然这些豪言壮语并未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但大炼钢铁对森林的毁灭,围湖造地对湿地的破坏,任意开荒造成的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也留下了很大的后遗症。
中国真正大规模经济建设,还是近30年的事。我们不断从国外引进大量资金、技术、企业、市场、管理等。这对中国现代化,无疑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将这一变革,坚定不移地持续下去。但也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当我们从西方引进这一切积极因素时,也同时引进了消极面,带来了污染。为了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不惜破坏环境,造成资源匮乏;过度地鼓励消费,造成严重浪费;粗放经营,使能耗骤增。现在耕地紧张,淡水匮缺,污染严重,气候反常,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难题。
21世纪既是全球的世纪,也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互补的时候了。我们既不能倒退,也不能如此盲目跟进,于是中央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也是科学的“天人观”,科学地处理好天人关系、天然与人为的关系。唯有坚持这条路线,才能走出一条既发展经济又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子来。对我国古代哲学家所持观点的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A.突显了生命哲学的主体特征,主张“天人合一”思想,都突出了对“天”的崇拜。 |
B.在总体以“天人合一”为主的哲学思想统领下,不同的哲学流派又各有独立的哲学命题。 |
C.第三段画线句,说明刘禹锡所处的唐代,在对自然的认识上,与西方开始越来越接近。 |
D.孔子的哲学观点吸纳了老庄和荀子的优点,提出了“兼重天人”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
下列各项符合“科学发展”观点的一项是()
A.把人类推进到工业文明阶段的西方工业革命。 |
B.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 |
C.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思路。 |
D.为了解决耕地紧张问题而开展围湖造田运动。 |
依据文意,下列各项内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根深蒂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往往易陷入“尊崇天意”的误区,很难产生像西方那样的工业大发展。 |
B.“西洋人为运动而生活”,意思是说在西洋人看来,生活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科学探索、借助理性知识,从与自然的不断“斗争”中获得自身发展的快乐和满足。 |
C.在自然面前,人类如果一味地追求最大的利润和物质利益,必然会为自己暂时的满足付出惨重的代价,比如目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大江大河的断流等现象的产生。 |
D.中国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正确认识,在政府行为上着意调整发展与生存的和谐关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周国平
近来,我闲读《论语》这一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器,即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有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地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之后自嘲说,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吧。
其实,孔子对读书人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又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与他的几个学生子路、曾皙(名点)、冉有和公西华一起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余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只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时节,换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约上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坛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啊!”圣人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为“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洒脱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的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的。“邦无道”时,能逃就逃,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过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要害是那两个“必”,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够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它使我们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不洒脱呢?(本文略有删改)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的?
.依据全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的内涵。
文中第五段“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的含义是什么?
文中列举的孔子的哪些观点能够说明“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
诗歌鉴赏:(共10分)
临高台①
谢 朓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②。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
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注】①这首诗写于荆州,当时诗人为随王萧子隆的文学侍从。
②绮翼:像鸟羽毛一样薄而美的丝织品,这里指窗帘。请简要分析“常”和“孤”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
答: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的后六句。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