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首诗体现了( )
A.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的,是无法达到统一的 |
B.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必要性 |
C.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假象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
D.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的 |
浪费能源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危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浪费能源进行法律制裁,很难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和认可。社会大众对处罚浪费能源的认识( )
A.看到![]() |
B.忽略了量的积累会导致事物性质的变化 |
C.正确地认识了质变对事物发展的意义 |
D.反映了意识对实践![]() |
在防治禽流感的过程中,人们对禽流感从恐慌到镇定、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了解它的一些变化规律,破解它的基因图谱,同时纠正了一些对禽流感的错误认识。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D.实践决定认识 |
2006年7月8日,《人民日报》新农村宣传报道研讨会在徐州召开,与会人员认为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已经展开,使命在我们肩头,新闻在我们身边,笔在我们手中。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就会有新的发现,就有写不完的新闻。新闻工作者之所以要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是因为(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B.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
C.人民群众的革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迭 |
D.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农民群众 |
发现错误的意义不亚于发现真理。一位科学家说:“我们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 这说明( )
A.失败就是成功,谬误就是真理 |
B.要想成功必须先失败 |
C.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 |
D.失败与成功相反相成 |
“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被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的,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列宁把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是因为赫拉克利特的思想( )
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 |
B.把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唯物主义方法论结合在一起 |
C.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 |
D.把辨证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