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A.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 B.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
C.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 D.复游于赤壁之下 |
根据要求填补相关名句。(任选两句填写)4分
①描写陷入绝境,却突然出现生机的宋诗是“,
。”
②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明必须勤奋操劳,不能贪图安逸的句子是“
,。”
③郑燮赞扬竹子立根于青山碎石之中不畏风寒,历经磨难,傲然挺立,坚韧不拔的句子是“, 。 ”
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赤壁赋》)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4题
大气里飘散着黑烟,江河里漂浮着秽物,是很直观的环境污染,但人们很少能注意到自己脚下的土地也正遭受着严重的污染。有的专家说,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土壤的物理特性决定土壤极易被污染,而土壤污染是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一般不易为人们所觉察。跟大气和水体比较起来,土壤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要大很多,但土壤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清除。
美国在上个世纪曾经启动一项超级基金计划,投入200多亿美元净化地下水。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科学家发现,经过交货处理的地下水,水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原因是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使净化后的地下水再次受到污染。由此,土壤污染被当作一个重要的环保课题提了出来。
许多数据表明,即使被公认为环境质量优良的城市公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土壤污染,而在广袤的农村,土壤污染的影响更是早已有所显露。在我国湖南、广西、贵州的某些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相当严重,并导致较大范围的健康问题。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我国农村和城市土壤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还无法准确回答,也无法告诉公众土壤对污染的承受力到底有多大,何时会达到极限,以及应在什么时候采取相应措施。
用切断污染源的办法治理土壤污染,只能阻止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国际上处理土壤浸染,以往用化学溶剂淋洗的办法,但这种办法不仅耗资巨大,还有许多其他弊端。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是植物修复技术,即选取超富集植物(这类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物具有很高的富集效率),栽种到受污染的土地上,利用植物的根系把土壤中的污染发报吸上来,然后收获植物的地上部分,将其焚烧或冶炼,进行二次利用。这类技术成本低,无二次污染,既保护土壤又美化环境。美国已经出现一批研究并推广植物修复技术的公司,有的公司股票已经上市。我国中科院地理科学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的“环境修复室”,研究这类技术也已有七年之久,还建立了植物修复基地,目前开发的植物修复成套技术,有的已达到国际水平。
7.第一段“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一句强调的意思是
A.土壤污染是看不见的,渐进的。 | B.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很难治理。 |
C.土壤污染对生命的危害最直接。 | D.土壤污染的治理目前还没有可行办法。 |
8.对第二段文意的分析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在各类污染中,土壤污染最应受到重视。 |
B.治理土壤污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C.在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中要重视土壤污染问题。 |
D.美国治理土壤污染的计划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
9.根据第三段内容,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湖南、广西、贵州的土壤污染问题最严重。 |
B.湖南等省对土壤污染已开始了全面调查。 |
C.一般来说,城市土壤污染的程度比农村轻。 |
D.我国对土壤污染危机的应对能力相对滞后。 |
10.下列理解,与第四段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用切断污染源的办法治理土壤污染根本无济于事。 |
B.用化学溶剂淋洗来治理土壤污染的办法已被淘汰。 |
C.富集植物能够保护土壤,是因为它有发达的根系。 |
D.我国的植物修复技术实现产业化,已经为期不远。 |
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激励工厂刚开发的优质产品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经过全体职工热烈的讨论,最后决定一次性奖励100万。 |
B.台湾当局如果误判形势,一意孤行,继续推行“渐进式的台独”分裂步骤,只会加剧两 岸关系紧张,必将自食恶果。 |
C.部分市县政协委员认真座谈了李瑞环同志的讲话,认为这个讲话是当今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统战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
D.雨果这个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回答,竟有意无意地成了法国20世纪40年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先声之一。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或“英雄”,大抵都是“人首蛇身”。女娲伏羲是这样,《山海经》和其他典籍中的好些神人(如“共工”、“共工之臣”等等)也这样。 |
B.罗杰斯认为: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某种设备环境里所经历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什么?怎么学习?教师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教师怎样组织教学?以及如何评量等。 |
C.以往的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一条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2004年高考《考试说明》将这一条改作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查范围更广、难度更大。 |
D.人们为什么偏爱竹?有一种解释,“为植物中最高尚之品,虚心,直节”,(《三喜堂·竹谱序》)所谓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 |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不能用句后括号中的熟语替换的一项是
A.情况十分紧急,险情就是命令,李刚当机立断,顾不上向上级汇报,就跳进了汹涌的江水里。(不管三七二十一)
B.两个单位有点矛盾,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总这么针锋相对的,对哪方都没有好处。(针尖对麦芒)
C.办事情要有个轻重缓急,有的事虽然是好事,但是时机不对,只凭一厢情愿,即使办成了,也会招来不少意见。(剃头挑子一头热)
D.张主任本以为问题不大,调解一下就可以解决了,谁知道他们两个各执一词,怎么也谈不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