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的是( )
A.巨擘(bì)烟囱(cōng)擦边球(cā)调嘴学舌(tiáo) |
B.口角(jué)聒噪(guō)差不多(chà)龇牙咧嘴(zī) |
C.滂沱(pāng)栏杆(gān)度量衡(liáng)稻菽丰稔(niǎn) |
D.门槛(kǎn)瞑目(míng)倒胃口(dào)浑身解数(xiè)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广西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红森去世后,贫寒的家境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他生前身无长物,家中连像样的现代化电器都没有,着实催人动容。 |
B.退场——威胁裁判(要看录像改判)——电话威胁主管部门——要求重赛——暂时退出!当北京现代足球队沿着这个清晰的战术亦步亦趋时,我对中国足球认识的幼稚再次被印证。 |
C.新闻舆论虽然号称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但仍不应对法院生效裁判指手画脚,评头品足。 |
D.这篇文章,大胆地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见解,突破了传统观念,读后颇有石破天惊的感觉。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领悟茶道是需要有“品茶心”,即“和、静、清、寂”的,那不是急功近利的追寻, 也不是附庸风雅的模仿。 |
B.面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违章建筑,高速公路总指挥路大年急得一筹莫展,只好向 乡“文明办”求救。 |
C.富有刑侦经验的王小波面对死不开口的犯罪嫌疑人不急不躁,他循循善诱,终于撬 开了那人紧闭的嘴巴。 |
D.为了追逐所谓的时尚、前卫,他花光了自己多年的积蓄,甚至连爷爷的养老金都 |
挪用了,真正到了寅吃卯粮的地步。
下列加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古巴官员表示,对于美国政府的如意算盘,古巴政府洞若观火,将予以最有力的反击。 |
B.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得到国家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彩的那一天,倚马可待。 |
C.俗话说瑕不掩瑜,而这个人却目无全牛,鸡蛋里头挑骨头,真所谓疵者见疵呀。 |
D.20岁时对那些不纯洁的爱情观,我们侧目而视,那些爱情悲观论调我们嗤之以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宋代的文化艺术比较兴盛,尤其是绘画艺术,在封建社会里也是一个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大特点的、不可多得的绘画长卷。
张择端是山东诸城人,在北宋画院供职。他的作品没有那种士大夫气,而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清明上河图》以梁染为中心,描绘市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这幅画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尤其是他以大量的笔墨、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场面。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作者的可贵之处。
展开这幅长卷,犹如步入八个世纪之前的繁华都市。画家以精细的手笔和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严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再看城郊,树木苍苍,古河交纵,新枝吐绿,生机盎然。而整个都市街景,社会活动,繁而不乱,多而有序,并有疏密的节奏变化,反映出画家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据解放后对开封宋城的部分遗迹发掘考证,画中的许多地方,如虹桥、鼓楼、中心街道等,都是互有对证、表现准确的。尽管对“清明”的概念(是时令还是街坊地名等问题)还时有论争,但作品所蕴涵的巨大信息量是无可置疑的,也是在古代绘画中不多见的。
《清明上河图》不但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引人人胜。它有界画的工整、准确的优点,又发挥了半工半写人物画的生动活泼,称得上妙笔神工。
北宋、南宋均设有画院,这种专业创作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已是一般艺术史学界无争的事实。但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还是各有异同的。宋代花鸟画、界画趋向上升,人物画趋向下降。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精品和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名作,都能证实山水、花鸟画的高度成就。随着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一度兴旺,市民阶层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得以确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创新之作。与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相比较,张择端把创作的视角对准街衢市井,反映平民生活,这与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艺术走下神坛庙堂,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的价值取向,转而趋向世俗化,是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飞跃。
【注】:界画,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名称,中国画的画种之一。
1.关于宋代绘画艺术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的精品力作,使宋代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绘画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B.宋代绘画和唐代绘画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各有千秋,但唐代因为未设画院,故导致唐代绘画的整体艺术水准稍稍逊于宋代。
C.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的一度兴旺,市民阶层的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的确立,这些因素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D.宋代的一些绘画作品在表现帝王、贵族和宗教人物的同时,也关注平民生活,已经具有了突出的民本、民生倾向,这在艺术创作上是一个飞跃。
2.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公元八世纪的繁华都市景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形象史料。
B.《清明上河图》反映生活入微,手笔精细,展现的内容繁而不乱,多而有序,规模宏大又不失结构的谨严、工整准确但又生动活泼,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称道的绘画精品。
C.《清明上河图》以大量的笔墨和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和劳动场面,同时蕴涵着巨大信息量,这两点在我国古代绘画中都是不多见的。
D.《清明上河图》所体现出来的世俗化倾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这种倾向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
3.下列与原文相关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来人们认为算盘的出现在宋代以后,后来人们在《清明上河图》中一商店的柜台上发现了一个算盘,从而推翻了以前的判断。这一点可以说明,《清明上河图》可以为后人提供研究宋代科技的史料。
B.《清明上河图》为后人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提供了形象的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特殊地位也得到了后人的重视和认可。如今,有关该图的所有问题都有了一致的看法。
C.文中提到了“界画”“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等几个概念,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推断它们是不同的画种。
D.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的视角没能对准街衢市井、反映平民生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是当时没有相应的经济、文化背景。
4.下列叙述或判断,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是为了说明宋代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而《清明上河图》是文中的重要论据。
B.本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既有整体的介绍,也有局部的说明;既介绍了艺术成就,又介绍了研究价值;同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做了必要的说明。
C.宋代设立的画院,在制度上保证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也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
D.张择端的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在这方面,《清明上河图》无疑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新唐书·龟兹传》:高祖(618-626年在位)受禅,金花王遣使入朝。会死。子苏伐叠(约618-630年在位)立。贞观四年(630年),献马,太宗赐玺书,抚慰加等。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龟兹国:闻诸先志曰:近代有王,号曰金花,政教明察,威龙驭乘,鞭触其耳,因即潜隐,以至于今。
法国学者列维经过考释后,提出了一个令其不解的问题:他认定了苏伐叠在位时应在618年至630年间,“那么玄奘经过龟兹时应已识之,但玄奘未举其名,《西域记》中惟言‘其王智谋寡昧,迫于强臣’。”
但是,列维却没注意到另一个问题。对比《新唐书·龟兹传》和《大唐西域记》的引文,就能发现:唐高祖受禅,龟兹金花王就遣使者入朝。他不久死去,儿子苏伐叠立,贞观四年(脚年)献马。二者相距的时间并不太长。然而玄奘却说:“闻诸先志曰:近代有王,号曰金花。”请注意,《大唐西域记》校注本,校勘四:“先志,《古本》‘先志’作‘耆旧’。”“耆旧”者,年老而有声望的人。看来这个“金花”决不是向唐高祖进贡的那个“金花”。
德国学者吕德斯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他释读的写在金花王和苏伐叠统治龟兹时的克孜尔石窟梵文残卷中有“很久以前死掉了的、以金花王为首的那一些施主们”的字样。他说:“因此,我们被迫作出结论,有两个龟兹王,都叫金花,其中之一是苏伐叠的前任,另一位则生存在他之前很久,说不定是几百年前。”
近读《比丘尼传》,发现了有关金花王的材料:冯尼者……年三十出家,……谓法惠法师言:“……可往龟兹国金花帐下直月(人名)闻,当得胜法。”法惠闻而从之。……(冯尼)年九十六,梁天监三年卒。
只有国王才能称“帐下”,因此,“金花”就是“金花王”。“梁天监三年”是公元504年,冯尼活了九十六岁,“年三十出家”,据此可推断出,法惠去金花帐下见直月当在438年至504年之间。这肯定就是玄奘所说的“金花”。他说的“近代有王”,可能说的近了一点。
(选自季羡林《龟兹国王金花考》,有删节)
1.文中加点的“这个问题”是指
A.《新唐书·龟兹传》和《大唐西域记》引文的不一致。
B.《古本广先志”作“耆旧”。“耆旧”者,年老而有声望的人。
C.玄奘所说的“金花”并非是向唐高祖进贡的那个“金花”。
D.克孜尔石窟梵文残卷中“很久以前死掉了的、以金花王为首的那一些施主们”的记载。
2.对原文最后两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冯尼生卒年代,准确推算出了玄奘所说的金花王统治龟兹的时间。
B.《比丘尼传》中关于金花王的材料并未证实有“先志”所说的“金花王”
C.作者通过对《比丘尼传》中相关信息的论证和推断,得到与吕德斯基本相同的观点。
D.《比丘尼传》中关于金花王的材料,证明了《新唐书·龟兹传》中“金花遣使入朝”的年代是错误的。
3.以下不能作为“有两个金花王”说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A.闻诸先志曰:近代有主,号曰金花。
B.《西域记》中惟言“其王智谋寡昧,迫于强臣”。
C.克孜尔石窟梵文残卷中有“很久以前死掉了的、以金花王为首的那一些施主们”的字样。
D.作者从(比丘尼传)中发现的有关金花王的材料。
A.虽然列维、吕德斯和作者思考角度和占有材料不同,但是三人对“有两个金花王”的认识是相同的。
B.按照吕德斯和作者的推断,如果给文中提到的三位龟兹国王排出时间顺序应是:《大唐西域记》中的“金花”、《新唐书·龟兹传》中的“金花”、苏伐叠。
C.吕德斯释读的梵文残卷中记载的“金花”和《大唐西域记》的“金花”不是同一个龟兹国王。
D.作者很善于分析史料,读过《比丘尼传》后,敏锐地发现了历史上曾先后有过两个“金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