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国有股在上市公司中比重过高、上市企业中国有控股公司数量过大、上市条件中对国有股过于“倾斜”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工作已经开始进行。做好“减持”的战略规划,需要从具体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产业特点作出不同的规划,不可“一概而论”“一减了之”。
(1)上述要求主要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2)这一观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2007年1至7月份食品类价格上升8.6%。由于调整工资和农产品涨价等原因,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2%,农民现金收入增长13.3%,按此计算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增加收入146元,农民每人每月增加收入52元,这个数字超过了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支出增加,居民生活比较稳定。但最近一项全国调查显示,90.9%的人对粮油等价格上涨已有切身感受,78%的人认为粮油等价格上涨使自己利益受损。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理论,紧扣材料分析2007年上半年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辨析:在价值规律作用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低于价值,消费者高兴;价格高于价值,生产经营者高兴。
货币,有着复杂的矛盾性,它似乎引力无穷,又似乎不值一取;有爱货币的古人,“夺泥燕口,削铁针头,鹭鸶脚上劈精肉,蚊子肚里刳脂油”;有爱货币的洋人,如为大家熟悉的葛朗台,阿尔巴贡等。但有另一些人,却对货币的种种诱惑视而不见。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不去追名逐利,而去“采菊东蓠下”;有“一肩明月,两袖清风”的,不爱货币,因为“难得糊涂”。
(1)在“引力无穷”和“不值一取”之间我们应该采信哪种观点?为什么?
(2)我们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货币?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正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我们应该看到城市和农村也还有为数不少的特殊困难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同时也有一些人或为了追赶潮流或过分追求与众不同或为了长面子搞攀比等进行了不合理的消费。如果任其存在和发展,则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生产和消费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材料二反映了人们的消费心理有哪些?
(2)怎样才能解决材料二谈到的问题?
辨析:搞股份制就是搞私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