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选出下列各项中成语(或熟语)使用不规范的一项:()

A.但愿三鹿奶粉事件所付出的巨大社会代价,能令仍沉湎于“低成本”经营之道的企业家醍醐灌顶,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B.一旦民族和国家面临时艰,同胞遭遇危难,民族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不论身处何地,都会有一种休戚与共的情怀。
C.她看起来很柔弱,但绵里藏针,困难面前从不低头。
D.有的毕业生在自荐中随意制造获奖情况,明明只获得班级奖励却写成学校的或更高级的,有的推荐表则更是空穴来风。
科目 语文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成语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真正的民主拆迁中没有“强制”二字,一切都在相互尊重与协商中解决;而在所有的强制拆迁中也根本没有“民主”二字,这就是两种拆迁方式的云泥之别
B.巴林石是中国各色石种的集大成者,色泽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堪称石之精品。
C.如今,美国毕竟只有军事力量和美元货币这两个最后优势了,如果再不使用和展示,美国将没有任何机会挽回其江河日下的国运了。
D.尽管有专家认为“国考”暴热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青年有志在行政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政治抱负,但是透过表象看实质,这个分析更像是隔靴搔痒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精(suǐ)   纯(cuì)落(shǔ)见不鲜(shù)
B.停(bó)湖(pō) 无(yín)为人知(xiān)
C.外(jiàn)门(kǎn)泪(dì)一而至(cù)
D.叫(xiāo) 犬(fèi)颦(cù)轻剪掠(yuān)

下列对文章1-4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B.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C.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叶”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D.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指代“木”,“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的形象色彩不同。“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
B.“这”指代“木”,“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木”是秋风叶落情景中的鲜明的形象。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
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一切潜在的力量”。

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